一百年前的景德鎮,讓外國人刮目相看!

導語:唐代開始,中國瓷器開始大量出口,至明清時更是數以億計。西方驚豔於瓷器的精美,一直嘗試摸索製作,但始終無法媲美中國瓷器的底蘊。一百年前,外國人來到景德鎮,記錄下這座神秘的瓷都。

一百年前的景德鎮,讓外國人刮目相看!

著名的景德鎮“玲瓏瓷”上半透明的米粒紋樣是先用尖刀在坯胎上刻出小洞,再通過反覆浸入釉料將洞填平而成,是需要精細技巧和大量時間的工藝。

世界瓷器工業之鄉

中國最了不起的工業城市並非某個開放口岸,而是江西省一個喧鬧的內地城市——景德鎮。它是中國著名的瓷器中心,全世界瓷器業的發源地就在這裡。在美國或歐洲,很少有哪個城市像景德鎮這樣舉全城之力從事同一製造業。儘管生產手段原始,這個城市仍必須被歸為工業中心一類。

瓷器(Chinaware)這個詞意味著什麼呢?是一件用泥土製成的器皿,因最早製造它的國度而得名。不論是廟宇屋頂的一塊碧瓦,一個盤子,一隻花瓶,抑或達官貴人家裡的一件彩飾,都與景德鎮有著不解之緣。對中國人來說,景德鎮與瓷器是同義詞。

一百年前的景德鎮,讓外國人刮目相看!

從景德鎮附近的高地俯瞰,鎮上林立的煙囪噴吐著濃煙。據說瓷都在歷史上的鼎盛時期曾設有數千座窯爐。

初至景德鎮

出發前,感覺從南昌到景德鎮的200公里路似乎沒什麼難走,但真走起來,花費的時間比從舊金山去紐約還要長。旅者必須渡過鄱陽湖的東端,再溯往北江上游,直至山區深處距安徽省界不遠的地方。

我們的船家體驗從饒州開始,夜空現出星辰的時候,我們迎著急流出發。三名船伕划槳、撐篙、拉縴並用,驅船向上游水域駛去。第二天下午,景德鎮終於遙遙在望。初次看見從數十座窯爐升起的煙柱時,那股興奮讓我永世難忘。在西方任何一座工業城市,這都是尋常景象,然而此時身處一個保守的中國內地省份,在遠離所有交通要道的地方,這景象是動人心魄的。

從中國視角來看,景德鎮的地理位置是完美的。它坐落在兩大河口之間,天然的淡水供應非常豐足,而且水質清澈。城鎮四周群山環抱,河岸上點綴著松樹、樟樹和竹林,美得難以言說。據記載,中國人在此燒製瓷器是始於公元220年的漢朝,而陶土器皿的製造可能還要早若干個世紀。

一百年前的景德鎮,讓外國人刮目相看!

景德鎮瓷器商業街沿線隨處可見高高堆起的廉價瓷器。

景德鎮是一座擁有30萬人口的繁忙工業城市。大約5公里長的兩條大街依河道走勢而建,構成這裡的主幹道。城區寬約1.5公里,窯爐、倉庫、店鋪、住宅亂七八糟地擠在一起。河畔,殘次瓷器、泥片、碎碗碟堆成一座座小山。其實我們最早發現碎瓷是在河下游幾公里外的河床上,應是漲水時衝到那裡去的。千百年來這裡的瓷窯累積出產了多少器物,從這些碎瓷可見一斑。我登上西邊一處高地數煙囪,數到第78座,約有總數的一半。據說景德鎮在巔峰時期曾設有數千座窯爐。

在一個西方人眼裡,這個熙熙攘攘的工業城市最讓人印象深刻之處是其工作方式的原始。沒有一家店鋪或工廠擺放著現代機械,每件瓷器都是工人們以老舊方法和簡陋工具完成的產品,然而其質和量都令人驚歎。

一百年前的景德鎮,讓外國人刮目相看!

有些泥塊易碎,有的則堅硬,因此有“瓷骨”“瓷肉”之分。此時景德鎮所有的工廠都用這種方法混合瓷泥。

瓷都見聞

景德鎮的地理位置並不是偶然的,因為鄱陽湖周邊地區出產大量優質的瓷土,且有十幾種之多。中國人對於瓷的成分有兩個很形象的詞彙——“瓷骨”和“瓷肉”。前者使瓷器硬而脆,後者則增添彈性和韌度。若不能把兩者以正確的比例混合,做出來的坯胎放進爐內後,不是扁塌就是開裂。從技術上講,瓷骨是不可燒熔的高嶺土,來自分解的長石或花崗岩。瓷肉是一種可燒熔的白土,由長石和石英構成。

這些瓷土被做成柔軟的白色泥磚,用平底小船運到景德鎮。瓷土經過充分的淘洗、過篩和精製後,以不同比例揉在一起,直到可以上輪車拉坯,揉制的工作通常由一個少年赤腳踩踏完成。

製陶的輪車是中國人發明的,主體是一個大轉輪,直徑逾1米,用沉重木材製成以增強其動量。匠人工作時俯身於轉輪之上,兩腿圍住轉輪,利用一根短杆使輪面快速轉動起來,然後以機器般的精密手法制成盤、碗或瓶的坯胎,之後由下一位匠人繼續加工。習練多年後,他們對器型尺寸的把握可以分毫不差,把一些用模具製成的裝飾性構件加上以後,將坯胎整體刮磨光滑,靜置晾乾,再進行下一步驟——釉下彩的繪製。

藍、紅等幾種基本色彩可以繪製在釉料以下。接下去是施釉,有幾種不同方式可用,如浸釉、用一根竹管吹釉、澆釉等。待加上落款以後,這件器物就可以入爐燒製了。


一百年前的景德鎮,讓外國人刮目相看!

上釉的方法之一:吹釉。腳踩轉輪使花瓶緩緩轉動,同時通過一根竹管把釉料噴上去。

瓷器在進入窯爐焙燒時,要放進結實的圓柱形黏土容器中加以保護。這種容器叫匣缽,可以使用三到六次。每件瓷器在裝進匣缽時,下面還要放圓形的黏土小墊餅,並撒上草灰,以防燒製過程中粘連。

景德鎮的窯爐所用的燃料主要是木柴和稻草,較為粗糙的器物採用稻草來燒。也有人嘗試用煤,但煤煙會使瓷器失色,因此棄之不用。燃料問題很尖銳,臨近的山林早被砍光,只能用船從幾百裡外把柴運來。滿載到近乎傾覆的運柴草船在景德鎮是司空見慣的景觀。

每件瓷器在窯爐中的擺放位置必須精確,根據燒製所需的溫度來安排。窯爐裝滿後就用磚完全封閉,爐溫保持在一千多攝氏度,通常要燒一天一夜,之後讓爐膛慢慢冷卻,在適當的時間把瓷器取出。有的大型窯爐只需一座就能維持九到十家工廠的運營。由於燒製過程中的高熱,窯爐和煙囪每年都需要翻建。

如果除了釉下彩不需要別的裝飾,生產過程就到此為止;但假如要用到更精緻的色彩,之後還要再轉到較小的窯爐中進一步燒製。進行雕飾的匠人往往要埋首一件作品數週甚至數月。我們在景德鎮最大的工廠參觀過一隻美麗的五倫圖花瓶,就是這樣一件大耗心血的作品。

一百年前的景德鎮,讓外國人刮目相看!

一流畫工所得的報酬可以使普通畫工的幾十倍。瓷廠工人的收入是按他們的手藝等級和完成件數來計算的。

我們發現,瓷器按形狀被分為圓器(杯、碗、碟、盤等)、琢器(呈不規則圓形,茶壺、花瓶、墨水瓶、顏料盒等)以及雕鑲(不規則形狀,瓷畫、塑像、樹等景物)。有趣的是,工廠也可分為這樣的類別——王師傅只做圓器,甚至只做碗,而李老闆則只專注於茶壺。大約20個福建家庭作坊簇擁在景德鎮的福建會館周圍,一律只做瓷畫和塑像,有武聖、送子觀音、福壽祿三星等。我們還注意到了一些春宮擺件。

景德鎮裡沒有失業現象。工作很充足,但工業條件很差,令勞動者產生大量不滿情緒,但按照各自的家鄉結成的商會會從中調停。

瓷器產業中有許多女性務工,從事彩繪、雕刻、題字等。與中國任何其他行業一樣,學徒制很普遍,有些小男孩在坯胎上繪製花、鳥、魚、蝙蝠(象徵福氣),畫功已頗可觀。

對於拉坯和操作模具的匠人,日工資從一角到一元鷹洋(墨西哥鑄造的銀幣)不等,畫工的薪水在一角到三元之間。完成的產品件數及品質決定他們的收入高低,但沒有匠人會每天工作太長時間,如果貪於收入而超出工時,就會被工友毆打。

一百年前的景德鎮,讓外國人刮目相看!

一家設在紐約的中國公司將景德鎮產的陶器、瓷器外銷出口。每一件器具都用稻草手工包裹,再裝入大箱。

御窯新篇

景德鎮只有一家工廠全面生產各種陶瓷製品——江西瓷業公司。它是幾年前由多位身世顯赫的股東以現代方式經營起來的,沒有外國人參與。該公司在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得了瓷器展品類的大獎,似乎展示了中國人與外間傳聞不同的企業經營能力。公司的400名男性僱員中,有100名原本是為清代皇家服務的。事實上,隨著清朝覆滅,該公司基本接管了古老御窯的整座工廠。

御窯廠的歷史悠久而尊榮,始建於宋朝,千百年來不斷得到新朝皇帝的支持。雖然皇權已廢,北京當局對瓷器的需求量仍很大。我曾遇見徐世昌總統派到景德鎮的代表,他專門在訂購珍奇瓷器供官方送禮之用。景德鎮每年會運出價值約50萬美元的陶瓷製品,大部分產品是供國內消費的,中國人還不太懂得刺激國際貿易。新思想進入中國內地的步伐很慢,但隨著將來南京到南昌的鐵路開通(規劃和勘測工作已經完成),景德鎮所產生的商業影響將震動世界。豐厚的瓷土礦藏,充足的廉價勞動力,如果再加上20世紀藝術家和工程師的點睛之筆,就可以使古老迷人的瓷都煥發出遠超前代的光芒。

撰文、攝影:弗蘭克•B.倫茲 FrankB.Lenz

翻譯:王曉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