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时代,皇帝封自己的儿子为什么是“王”?有什么讲究吗?比如秦王、晋王、赵王、燕王等等?

飞龙在天9783


在封建王朝,由于皇帝是九五至尊,一般情况下,皇子们也是身份尊贵。但是,并不是所有封建王朝的皇子都会封王,这在清朝体现得比较明显。清朝的皇子年龄小的时候一般都没有爵位,只有那些母系出身高贵,自己有因才干秉性获得皇帝赏识的皇子才有可能获得爵位,事实上,不少皇子在成年后也没有爵位,或是贝子贝勒等较低级爵位,获封郡王或亲王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除了清朝之外,其它朝代大都比较看重对皇子的封爵,皇子一般可以获封王爵。以明朝为例,朱元璋规定,皇子年满十岁可以封王,年满十五岁就要在封地修建府邸前往封地就蕃。皇子一般可以获封一字王,也就是亲王。

王爵一般有讲究,通常情况下,一字王地位规格高于二字王。古代特别是国势强盛的大国王爵比较受重视。因此,朱元璋除了册封长子朱标为太子外,分别册封次子、三子、四子朱棣为秦王、晋王和燕王。唐太宗李世民的几个比较得宠的儿子李恪获封魏王,日后成为唐高宗的李治获封晋王。不过古代强盛国家毕竟就那么多,名号用完了,就只能另辟他径了。

因此,在某些朝代,皇子封王的规矩可能没那么严格,皇子们获封的王爵名号并不常见。一种情况是获封的王爵名号寓意美好,不见得是古代国家国号。如宋高宗赵构在做皇子时获封康王,赵构的老爹宋徽宗在登基前获封端王,本来是打算封其为瑞王,起草诏书时不慎写错了字,就只好将错就错了。唐宣宗在做皇子时获封光王。另一种情况是按照封地地名或中小国家来册封。如明代宗朱祁钰在“土木堡之变”前获封郕王,郕国是春秋战国时期河南地区的一个小国。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在称帝前获封桂王,因其封地在广西桂林。


沧海拾遗录


皇帝的儿子一般封为亲王,亲王的封地一般为大国。其中以秦,楚,晋,齐四国的王最为尊贵。晋王是里面最尊贵的,因为晋国是春秋时期最强大的国家,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还分别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

例如李渊封嫡子李世民和李元吉分别为秦王和齐王。杨坚封嫡子杨广,杨俊分别为晋王,秦王。赵匡胤封赵光义为晋王。特别指出的是晋王,晋王封的次数较少,但是厉害的人物可不少。秦以后,第一个晋王是司马昭,第二个就是晋武帝司马炎建立了西晋,然后第三个晋王是司马睿建立东晋。


隋朝晋王杨广,最后登基称帝。晋王扬昭,大业元年被立为太子,后追封为世宗孝成皇帝。唐朝晋王李治,登基为唐高宗。安庆绪在安禄山称帝后被封晋王,安禄山死后称帝。李克用封晋王,其子李存勖继承晋王,后李存勖称帝,追封李克用为太祖。柴荣被郭威封晋王,郭威死后传位于柴荣。赵光义被赵匡胤封晋王,后登基为宋太宗。历史上总共才45个晋王,结果能得皇帝称号的就有11个。这比例比太子都高,让太子情何以堪啊。

大国之后就是韩,赵,魏,鲁,燕,吴,越等小一点的国家,这些一字的一般都是国家,所以是国王。而以郡为封地的王,则叫郡王。而郡多为两个字,如渤海,常山,胶东,长沙,成都等等,这些都是郡王。


在汉朝时期的王是实封,没有亲王和郡王的分别,只有封地大小的区别,这个就比较厉害了。大国的封地疆域也是非常大的。刘邦在诛灭异姓王后,封了同姓九王。并与百官杀白马而盟,约定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在晋以后出现了亲王和郡王的区别,后来逐渐由实封改为食邑。封地也只是荣誉而已,在宋朝的时候特别规定了封国的三个等级。大国,次国,小国。

大国主要有秦、齐、魏、燕、楚、鲁、陈、吴、越、夏、商、周、汉、唐、徐、冀、雍、扬、益、镇、邓、邠、兖、荆、郓、凉。由于赵光义以晋王身份登基,所以晋国不再作为封国。

次国主要有卫、郑、蔡、许、代、瀛、岐、随、邢、泾、广、福、华、宿、密、苏、相等。

小国就比较多了,就不列举了,这个时候封国已经明文规定了大小之别。清朝的时候不以封国为王爵命名。


渔耕樵读


封建时代,从南北朝隋唐开始皇帝之子为单字亲王,皇帝的兄弟也是单字亲王。兄弟的儿子,或者皇帝的儿子的儿子,孙子为俩字郡王。其中亲王以秦晋齐楚最为高贵,因为这是春秋霸主之国,一般只有皇帝正妻皇后所生儿子除了太子,才可以封。第二等为,韩魏赵燕蜀吴越等。等春秋战国中等国家,第三等郑卫鲁徐鄂代闽等小国。亲王多以国号为主,俩字为郡王例如中山,临淄王,多以郡号为封号。汉魏之前无亲王郡王之分,多以郡国为封号,汉魏多封宗室,汉朝宗室除了王爵多以侯爵相封,曹魏多以乡公,大国者数郡,几十城池,小者一郡,一县。为实际封地。唐中期之后多为虚封。到清朝不在有封地改为美号,例如睿亲王,裕亲王,郑亲王。顺承郡王,分和硕亲王,郡王,贝勒,贝子。辅国公,镇国公。用来分封宗室


高中毕业不用上知网


迷糊此项是古中国排次不清楚了造成的。

秦始皇时由:皇.帝.王.侯.官列次顺的,秦始皇统六国后,并皇与帝于一身,从而仅皇帝.王.侯.官了。

因而其儿子在王与候间幌荡。

承皇帝位的儿子称太子,这是皇帝本型是太一,太一转世成太乙,一是甲.而二是乙,太是极。归入混沌无极太极上。从而有序。

侯与王互通同级,废侯后,仅王或王子皇孙了。

而秦始皇前由:伯.公.侯.男.子.爵.仕.士罗列次顺。

再前由:伯.仲.叔.季.子罗列次顺。子出现由大禹儿子承王位,废禅让制才添入的。这以前皇与帝无人敢窥。炎黄才达帝处。

王是族长结盟极众后由大酋长转成王的。而王在商周两朝间出现。但无序次,即不正统正宗。

正统正宗:玄.黄.皇.帝.伯(公).仲(侯).叔(男).子(儿子).爵(孙子).仕(亲随.外姓人).士(地方头领)。

伯是家族老大.仲老二.叔老三.季老四,现称哥弟的排次。

达皇时可封山,达帝时可祀川,达伯或公时可令属下封神,达仲或候时可祷河田江湖泽。以下仅拜庙祠观庵了。

不知列清没有。

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味哎儿


封建社会分封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情况嫡长子是继承大统的,次子和庶子这些成年后可能会离开中央,被分封到地方去,至于封什么王,多数是根据封地而定的,旧时候神州大地是由不同的小国兼并而来的,所以有什么齐、楚、燕、韩、赵、魏、秦等等这些旧时国名就演变为地名,被分封的这些王到了这些地方就称为什么王了。当然,也有皇帝随便赐的。


关注我的我关注


大国之王比较尊贵,比如秦王,晋王,楚王,齐王,魏王。但是封王通常意味着不是太子。但以大王入东宫或者直接继位也是有不少的。另外,皇子并不一定能得到王位。大朝代里,只有汉,晋,唐,明,成年皇子一定封王。宋代元代和清代皇子不一定封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