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窮”到底是數學家構造出來的,還是真的存在?

1924年,德國著名數學家希爾伯特(Hilbert,1862~1943)在一次演講中提出了著名的“希爾伯特旅館”問題:


一家旅館,內設無限個房間,所有的房間也都客滿了,但這時來了一位新客人。請問老闆可以安排一個房間給新客人住嗎?


“無窮”到底是數學家構造出來的,還是真的存在?

這不是腦經急轉彎,而是一道實實在在的數學難題。問題中涉及到的“無限”,也就是“無窮”,因為不能被肉眼所感知,歷代數學家為之可謂是傷透了腦筋。

“無窮”到底是數學家構造出來的,還是真的存在?

一、“無窮”真的存在嗎?

地球上的沙粒有多少顆?或者說如何描述一個很大的數。這對我們當然是小菜一碟——“科學計數法”能輕易的表示任意大的數,如地球質量約為6*10^24(kg)等.但是對於古人卻是很困難的,以至於最著名的古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專門寫了一本《數沙者》來解決這個問題。阿基米德在此書中得到了一個數(1後面跟100個零),儘管已經很大,但是該數遠沒有到達“數的終點”。因此產生了另一個問題,就是數有終點嗎?或者說“無窮大”是真實存在的嗎?越說越玄了,又或者這更像一個哲學問題。

“無窮”到底是數學家構造出來的,還是真的存在?

事實上,“無窮”最開始就是因為哲學問題被引入的,後來柏拉圖等古希臘先賢對其有一定的認識,最後到了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物理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將“無窮”分為了兩類:實無窮和潛無窮。


實無窮:認為“無窮”是一個整體,是已經構造完了的東西,即無窮是實在的.

潛無窮:“無窮”是無限延伸的,永遠處於構造中,並且永遠無法完成,即,無窮是潛在的.


亞里士多德更傾向於那一類勒?當然是“潛無窮",這影響了數學一個時代。但是隨著討論的深入,問題的困難係數似乎越來越大,以至於數學家們在接下來10多個世紀裡,對待“無窮”隨時處於搖擺不定的狀態。

“無窮”到底是數學家構造出來的,還是真的存在?

這讓我想起了兩個至今還爭論不休的問題:人的本性是“善”的呢,還是“惡”的呢?數學到底該是“發現”呢,還是“發明”?怎麼說怎麼有道理,幾千年的爭論並沒有讓問題得到根本的解決,而且越來越複雜。

二、“實無窮”和“潛無窮”誰是對的?

大家別誤會,小編沒打算也沒實力來討論無窮的哲學意義。讓我們接著來看這兩種觀念——實無窮和潛無窮,給數學帶來的重要影響。

微積分是17世紀最主要的一項數學發現,它決定了接下來幾個世紀的數學發展方向。和我們知道的一樣,微積分是從研究“無窮小”開始的。無論是積分中使用“無窮小分析法”來計算曲線圍成的面積、曲面圍成的體積,以及曲線的長度,還是微分中的求曲線的切線(或斜率),都會出現一個“無窮小量”.

牛頓在他1671年寫成的《流數法與無窮級數》一書中用”o”表示“無窮小的時間間隔”,假定流量為:y=x^n,則y+y’o=(x+x’o)^n,右邊按照二項式定理展開...

“無窮”到底是數學家構造出來的,還是真的存在?

顯然,牛頓將“無窮小o”當成了一種實體存在的對象來研究,17/18世紀的其他著名數學家如萊布尼茨、約翰·伯努利、歐拉等,也都無一例外的將“無窮”視為“實無窮”,也就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加上微積分在實踐和工程上的巨大應用,讓大部分數學家對“無窮小量”的存在問題深信不疑。但同時,反對的聲音也有著強有力的反擊論據。

“無窮”到底是數學家構造出來的,還是真的存在?

貝克萊(George Berkeley,1685-1753)是18世紀著名的數學家,他在聽到牛頓關於微積分的工作後,出版了一本標題很長的書《分析學家;或一篇致一位不信神數學家的論文......》,其目的只有一個:攻擊牛頓的微積分理論

顯然,他達到了他的目的,因為他並非是無理取鬧,而是真正發現了當時情況下的微積分理論的一個重大漏洞:

“無窮”到底是數學家構造出來的,還是真的存在?

在用“流數法”求解函數微分的過程中,牛頓先是使用了“無窮小的時間間隔o”,運算過程中它明顯不為零,但是最後“略去所有含有o的項

”牛頓又將它看成了零。那麼,o在微積分扮演了兩個角色:既要等於0,又要不等於0 . 這不是自相矛盾的嗎?


問題不止於此,要知道,微積分在諸多運用中都取得了巨大成功,這表明微積分(或叫牛頓的“流數法”)是沒有問題的,但是18世紀的數學家們又無法解決Berkeley提出的這個“貝克萊悖論”。矛盾產生的根本在哪裡呢?數學家們嘗試了多種方法,但要直到19世紀才被認識和解決。

“無窮”到底是數學家構造出來的,還是真的存在?

19世紀,“現代分析之父” 魏爾斯特拉斯(Weierstraß,1815-1897)在阿貝爾、柯西等人工作的基礎上,以ε-δ語言,系統建立了實分析和複分析的基礎。該定義將無窮小作為極限為0的變量,歸入到函數的範疇.“排除了在微積分中仍在出現的各種錯誤提法,掃清了關於無窮大、無窮小等各種混亂觀念,決定性地克服了源於無窮大、無窮小朦朧思想的困難”(Hilbert).

由於ε-δ語言建立在極限的基礎上,此時對於無窮的理解是傾向於 “潛無窮”這邊的。

“無窮”到底是數學家構造出來的,還是真的存在?

三、康托爾的集合論

19世紀,微積分的基礎問題已被完全解決,數學家們進而轉向去研究數系(甚至整個大廈的)基礎問題。而康托爾(Cantor,1845-1918)是其中最顯目的一個。1874年,他在《數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中,證明了有理數集合是可列的。這意味著什麼呢?我們回到片頭的“希爾伯特無窮旅館”問題。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可以安排下新來的客人。做法如下;

“無窮”到底是數學家構造出來的,還是真的存在?

老闆將1號房間的客人請到2號,2號請到3號,….,依次下去,將n號的客人請到n+1號,... 這樣,1號房間就空出來了,給客人入住即可。

估計有人會問,最後一個房間的客人去哪裡呢?這個問題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既然是無窮多個房間,就不會有最後一間。

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議呢?這都不算,大家繼續往下看。


(1).自然數和平方數誰更多?答案:一樣多

(2).有理數和正整數誰更多?答案:一樣多

(3).區間(0,1)上的點和(0,100)上的點誰更多?答案:一樣多

(4).數軸上的點和座標平面內的點誰更多?答案:一樣多

(5).實數和有理數數誰更多?答案:實數


“無窮”到底是數學家構造出來的,還是真的存在?

是不是整個人都有些不好了,歐式幾何告訴我們,整體大於部分。但是到了無窮這裡,一切規則都變了。為了更好理解康托爾眼中的無窮,讓我們從基礎開始。

“無窮”到底是數學家構造出來的,還是真的存在?

康托爾給集合下的定義


  1. 我們將由一個或多個確定的個體(元素)構成的整體叫做集合A,集合中元素的個數叫做勢|A|。如,{0,1,2,3,4 }表示一個集合-記為A,它的元素個數為|A|=5.
  2. 如何定義“一樣多”。康托爾的想法是兩個集合間的元素能“一一對應”。如,集合B={a,b,c,d,e},|B|=5 ,有|A|=|B|. 它們”一樣多”.

同時,我們注意到:0→a, 1→b,2→c,3→d,4→e. 兩個集合A與B能夠“一一對應”。


這就是集合論的核心,兩個集合“一樣多”,是指它們之間能建立起“一一對應”的關係。這樣我們來構造正整數與平方數的對應。

“無窮”到底是數學家構造出來的,還是真的存在?

再來看看正整數與有理數的對應,

“無窮”到底是數學家構造出來的,還是真的存在?

按照箭頭的方向,我們得到一個與自然數"一一對應"的結合:{1,2,1/2,1/3,3,4,3/2,.....}.所以正整數與有理數是一樣多的,或者“勢”一樣。但實數的全體與正整數的全體卻是不能構成這樣的“一一對應”的。康托爾使用了反證法。

“無窮”到底是數學家構造出來的,還是真的存在?

假設實數的全體(先取0到1之間的所有實數)可以與正整數“一一對應”,按照上圖將其羅列出來。現在我們構造一個數:它的第一位小數不為a1(用!a1表示),第二位小數不為a2,......依次下去,我們發現,得到的數0.!a1!a2....不是列舉中的任何一個數。換句話說,我們假設(0,1)之間的數列舉完了,結果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實數。矛盾。 這樣康托爾得到(0,1)之間的實數比正整數要“多”,進而得到實數的個數比正整數要“多”.

“無窮”到底是數學家構造出來的,還是真的存在?

在康托爾的理論裡,所有自然數、實數等都能構成集合,也就是自然數集、實數集等是實際存在的,無窮也就自然的向“實無窮”傾斜了。這些理論讓他的老師克羅內克接受不了,一輪輪的理論攻擊(當然不只是人身攻擊,而更多的是正當的、有理的)就開始了。最後的結果是,康托爾時而認可自己的成果,時而又懷疑,最終在多重壓力下,他住進了精神病院。

“無窮”到底是數學家構造出來的,還是真的存在?

儘管精神上的壓力是巨大的,但康托爾並未停止研究。在希爾伯特等20世紀的數學大家的支持和幫助下,康托爾證明了他的集合理論是對的。而且在1900年召開的數學家大會上,希爾伯特將康托爾的“連續統假設”問題立為23個問題之首。再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集合論已經成為了整個數學的基礎。暫時,實無窮處於上風,但爭論仍在繼續。

“無窮”到底是數學家構造出來的,還是真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