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打骂孩子的父母,会养育出一个怎样的孩子?

182133踏雪寻梅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一生至关重要,如果父母经常打骂孩子会对他产生多大的影响呢?

1.孩子会很自卑

经常大骂孩子,孩子的内心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在他们的眼里,父母的辱骂殴打,侮辱的行为,是他们一种严重的伤害!

2.没有自信

在父母的强势打骂下,不敢尝试去做任何事,生怕做错了会遭到父母的打骂,久而久之就生了懦弱的性格.

3.产生暴利倾向

经常遭受父母打骂的孩子会认为暴利可以解决问题,暴利可以主宰一切,他就会模仿父母的做法,喜欢用暴利来解决问题,长大后会危害社会。

经常打骂孩子是培养不出好孩子来的,孩子需要家庭和睦温馨的成长!


果莓妈妈


我还真见过经常打骂孩子的父母,这种现象,在我小时候的农村并不少见。

我是个女孩,挨过的耳光不计其数。

说来惭愧,我可能是小时候太不听话了,经常挨打,我爸经常大耳光呼过来,我都五六年级了还挨打呢。有时候妈妈也打我,我至今还记得我妈妈拿着扫炕的扫帚追着我打,只是忘了因为什么了。

其实挨打的原因都没什么大事,鸡毛蒜皮的,好多都忘了。记得有一次挨打是因为我摘了一个小黄瓜。

小时候家里太穷了,院子里种的黄瓜西红柿都是美味的零食,西红柿还没红,黄瓜还没等长大,全家人就开始盼着吃了。有一次我偷偷摘了一个特别小的黄瓜吃了,我怕它长大了被别人吃掉。结果就被我爸扇了一个大耳光,而我横着脖子看着她,根本不觉得我错了。

有个男孩很淘气,妈妈打他总是往死里打。

我家附近有个比我小两三岁的男孩,也经常挨打,他妈妈每次打他,用现在的标准衡量绝对算得上虐待了。

他挨打的原因我不是很清楚,估计也是些鸡毛蒜皮的事,男孩子毕竟淘气,比女孩子更容易挨揍。但是我知道他挨打的时候从来不服软,大一些了会跟妈妈叫板:“你有本事就打死我!”

挨打的孩子们怎么样了?

长大后,其实我理解了父亲打我。因为家里太穷了,他过得一直不顺心,很容易把不满发泄在孩子身上,加上我是家里第二个女孩,就是最不受待见的那个,脾气又有些倔强,首当其冲地成了他的发泄筒。


我没有怨恨他,但是我拥有了像他一样的坏脾气。

我没有怨恨父母,自认为待他们还不错,但是我拥有了像父亲一样的坏脾气,这种坏脾气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我有时候也会像父亲一样,无缘无故地冲别人撒气,我老公,我孩子,都成为过出气筒。好在我自己有意识要改掉,也一直在努力,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也是漫长的,而且经常反复,到现在也会偶尔发作。

我家附近的那个男孩,现在还住在原来的地方,我经常从妈妈的口中听到一些老邻居的消息。他长大了,经常打老婆,有一次还把他妈妈给打了。

我不知道基因里有没有坏脾气,但是我始终认为,被打的孩子通常会痛恨坏脾气,却不由自主地继承了坏脾气。

所以,为了孩子将来能有一个平和的性格,拥有健全的人格,拥有和睦的家庭,停止打骂孩子吧!


童书育儿


经常打骂孩子的父母,会养育出一个怎样的孩子?

感谢您的提问。

家庭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场所,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为深远的人。

父母的养育方式不仅影响着孩子将来能否成为合格的人才,更会影响孩子将来能否成为合格的“人”。

这样的说法并不夸张,比如经常打骂孩子的父母养育出的孩子很容易具备以下4种特质:

1.有暴力倾向



每个人自出生开始做的最多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模仿。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无疑是孩子模仿的首要对象。

因此,假若父母经常以打或者骂的方式对待孩子,那么长此以往,孩子便会认为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就是这样的,人们沟通的方式也就是这样的,因此他们自然也就学会用打或者骂的形式去对待其他人,这样无形中就为孩子埋下暴力的种子。

2.不自信

有很多的孩子在父母长期的打骂之下,变得唯唯诺诺、不愿也不敢尝试,甚至不敢充分的表达自己。

如果一个人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那么自然他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远。

久而久之,这样的孩子就会变得越发的不自信。

3.报复

我们曾遇到过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后,当他发现自己有能力去与父母去抗衡了,便开始没有任何缘由的与父母事事对着干。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孩子在小的时候没有能力去反抗父母的打骂,但是当他们成长到一定的年龄,具备了这样的能力之后,他们便开始了对父母的种种报复。

如果孩子这样的行为在青春期还是不能够得到及时正确的指引,那么睚眦必报、心胸狭窄便很容易成为他们的人生的处世哲学。

4.自暴自弃

很多长期遭受父母打骂的孩子,会慢慢觉得自己再怎么辛苦努力还是什么事都做不好、永远不能得达到爸爸妈妈所期望的那样。

与其辛苦却不得回报,还不如干脆放弃努力,放弃自己去躲到角落里来的容易。

而这样自暴自弃的孩子,会从内心认为自己本来就不是一个好孩子、甚至不是一个好人。

如果这样的孩子长大到一定的年龄,有机会接触到社会上的不良人群,会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纪的道路。



世界上有一种神圣而重要的职业,从不需要考核就能上岗,这种职业就是父母。

养育孩子确实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父母们有更多坚定的同时也要有更多的和善。用爱和耐心使孩子成为更优秀的孩子,也使自己成为更优秀的父母。

我是梅子,关注 了解更多育儿话题。也欢迎您将此文转发给身边更多需要的朋友,支持原创,非常感谢!


梅子说育儿


经常打骂孩子的父母,会养育出一个怎样的孩子?

孩子如果经常被父母打,在以后会更容易出现言语攻击和行为攻击。

下面这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家长可以参考。

父母要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有爱心、自信、有责任心的男人吗?每个母亲在抚养孩子时都会问自己做得怎么样。但如果你遵循下面的建议,你的儿子很有可能会变成你想让他成为的那种人,成为一个成功的男人。



斯坦福大学教授,分享了6个方法,可以帮助父母养育出一个成功的男孩。

1、帮助他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大银幕上,强壮、沉默的男人和有男子气概的硬汉可能很有吸引力,但在现实生活中,好男人却是那些知道如何正确处理感情的人。我们刻板印象中认为‘男子汉’的一些品质实际上是压抑的——坚忍而有控制力,而不是表现出你的感受。如果你的儿子心情不好,而你对他说,‘振作起来,没那么糟糕’,他就会学着隐藏自己的情绪。

事实上,研究表明,父母问女儿感觉如何的次数比问儿子的次数多,当女孩受到伤害时,父母更能安慰她们。结果呢?许多男孩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的情绪感到羞耻,成为了一个不能很好地沟通的人,变得封闭,这使得他们很难与他人相处。

2、培养同理心

当男孩能够理解别人的感受时,他们现在会成为更好的朋友,将来会成为更好的丈夫和父亲。同理心是一种很有价值的社交技能,它能帮助你同情他人,并阻止你做伤害他人的事情,这是你能给你儿子最好的教育之一。

研究表明,如今的大学生比20年前少了40%的同情心。研究人员说,两个可能的原因是暴力电子游戏使孩子对他人的痛苦麻木,以及充满虚拟“朋友”的社交网络让孩子无法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了解他人。

鼓励他读小说。读小说多过非小说类书籍的人在同理心测试中得分更高。我们用来理解虚构人物感受的大脑部位,与我们用来理解真实人物感受的部位是相同的。我们使用大脑的这些部分越多,我们的能力就越强。



3、增强他的自我意识

想想你崇拜的人。他们很可能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健康的自尊心。当一个男人自我感觉良好时,并不意味着他是任性的。这意味着他感到自信、能干、有价值——这正是你想要的。

所以,不要给你的男孩贴上标签。永远不要说“男孩就是男孩”,也不要用其他把你儿子的行为归咎于他的性别或暗示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的表达。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信息在他们自尊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你的儿子听到攻击他的话语时,他的自我价值就会受到负面影响。他会开始相信那些话所暗示的:男孩是麻烦制造者。

4、灌输对他人的尊重

《男孩的目的》一书的作者迈克尔•古里安表示:“一个从小听权威人士说话、遵守规则、以关爱的方式与人交往的男孩,学会了尊重他人的底线。”当他长大成人时,那种尊敬的态度将成为他的第二天性。

制定规则并执行。如果你的儿子违反了规则——无论是说脏话、迟到还是其他违规行为,他都要承担后果。如果你溺爱你的儿子,不让他们去承担后果,久而久之,他就会变得没有动力,最终会被宠坏,变得漠不关心。



5、表达父母的爱

你儿子小时候喜欢你的拥抱和亲吻。一旦他到了青春期,就没那么严重了。这个年龄的男孩开始与母亲分离以建立独立是很正常的。但是请记住,那些无私付出爱的人是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爱的,所以要想办法把爱表达给你的儿子,即使他表现得不希望你这么做。

把握好时机。如果你的儿子抗拒,仔细选择你的时机。如果你试图在他的朋友面前拥抱他,他可能会感到尴尬,但是当他上床睡觉的时候,或者当他情绪低落的时候,一个短暂的拥抱,都能让他知道你在乎他。男孩也想要母亲给予他们的关爱,即使他们并不总是表现出来。

6、父亲的影响

在抚养男孩方面,爸爸比妈妈有一个明显的优势:他知道你儿子来自哪里,因为他的性别。一个母亲当然可以帮助她的儿子成为一个好男人,但是如果是父亲向他们展示什么是好男人,这其中的意义更大。对一个儿子来说,有一个和他一起度过很多时光的父亲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男孩们得到的信息是:爸爸爱我,喜欢我的陪伴,如果我需要他,他会在我身边——这给了他们安全感,也证明了好爸爸的作用。



总结:

通常我们认为在养育男孩的过程中,父母也许会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管教孩子,因为男孩子比女孩子调皮的多,但是男孩子的养育方法也有自己的独特性,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你养育出一个成功的男孩。


J妈学堂


我就是一个生活在“拳头”下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只要没有顺着父母的意思,没有听他们话,或是没有考到他们满意的成绩,二话不说劈头盖脸就是一巴掌,有时还用脚踹,更有甚者拿皮带来抽。

长大后我的性格极为内向,经常活在焦虑和提心吊胆中,担心自己会犯错误,担心给别人带来麻烦,也害怕找别人帮忙。在我的童年中基本上回忆不起什么令我开心幸福的事情。这一切都要归根于我有一个喜欢打骂孩子的父母。

1.经常打骂孩子的两种父母类型

①专制型父母(authoritarian parent)

专制型父母认为管教不严会教坏孩子,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必须严格听从父母的指示和教导,否则就会拳打脚踢,使用各种方法予以惩戒。

他们对孩子非常冷漠,完全不在意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还经常贬低孩子。孩子只要有点梦想他们就开始打压,认为不切实际。有点兴趣在他们看来也是耽误时间影响学习,一步步地摧毁孩子的兴趣和梦想。

他们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就是打骂、排斥、贬低、反对、不赞同、不认可,充满了极其消极的心理和处世态度。

专制型父母还有一个特点——死不认错,即使他们犯了错误也不会承认,想各种方法与自己摆脱关系,好像在警示孩子“我是你的父母怎么可能会犯错,即便犯了错,我也是为了你好,是可以原谅的!”②忽视型父母(uninvolved parent)

忽视型的父母一般过着非常有压力的生活,他们为了生存每天忙得焦头烂额,根本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管孩子,抱着散养的态度对孩子漠不关心,只要孩子不犯大错就行。

因为生活压力他们不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也不会给孩子买喜欢的玩具,带他们去游乐园玩,甚至孩子还要反过来照顾他们,给他们端茶倒水,洗衣烧饭。

他们经常会把工作上的不顺,生活上的不如意转移和牵扯到孩子身上,拿孩子出气和开涮,有时甚至认为为了养孩子每天累死累活的,孩子还不听话和争气,于是对孩子进行打骂。

2.打骂的父母教出两种极端的孩子

出自打骂家庭的孩子会出现两种极端的性格:

①极端一:温和

因为长期生活在被父母的严厉教育和打骂中,他们极度厌恶和憎恨这个家,以及有这样的父母。他们极度缺乏父爱、母爱和安全感。

他们非常憎恨打骂的方式,更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也像他一样出生在打骂的家庭。他们自己不主张和排斥打骂,也希望以后能找到一位性格温柔、贤惠、有同理心的妻子。他们主张温和处事,温柔以待。

不过他们自己的性格多以内向为主,常常伴有焦虑、敏感和不安,有时还感到自卑。这是因为他们长期处于不被理解、支持、认可的家庭中所留下的后遗症。

性格内向的人较封闭和压抑,不论做事、交友、恋爱中都很被动,考虑的事情以及思考的时间过长,常常会错失很多机会。②极端二:暴躁

长期处于打骂中生长的孩子会出现第二个极端性格——暴躁。

习得性(practis)

我们的很多行为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习得的。父母始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且对孩子的成长和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父母的处理方式是打骂,所以他们也学会了面对事情时的处理态度——打骂和暴躁。在他们的印象中打骂是最有效和直接的方式,即使面对自己的小孩在犯错误不听话时,他们也是如此。

他们通常会有暴力倾向,常常会和别人起冲突。在他们的童年中,父母对他们较冷漠,经常批评、谩骂、指责、打骂他们,导致他们较冷酷无情,对父母没有太多的感情,长大后会记仇,对父母“色难”,没有好脸色看。通常情况下性格温和孩子的比例,远远小于性格暴躁的孩子。当然也有一部分位于温和和暴躁之间。

不论如何,在打骂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都极度缺乏安全感和爱,他们不够成熟,做事易冲动,常常焦虑,很难快乐和拥有幸福感。

通过打骂孩子来施行教育是最无效的一种教育方式,孩子因不服气而叛逆,从而引发冲动的情绪,对他以后的成长、发展,以及感知幸福的能力都是极为不利的。

我是程一多,一位心理学的受益者和爱好者。每天专注分享最实用的心理学知识。

漫话心理学


孩子经常被打骂的话,很容易养出两种性格。一种孩子被打骂惯了,畏畏缩缩,很害怕冲突,甚至很害怕高声。带着太多的恐惧,压抑自己,常常没有精力去发展自己,所以可能会被视为窝囊、没出息的孩子;另一种孩子恰恰相反,在面对打骂呵斥时极度恐惧,也许他反而用“向攻击者认同”来克服自己的恐惧,也就是学习到父母的攻击行为,在外面去打骂更小的孩子,鄙视弱者,相信“胜者为王”和拳头才是硬道理。希特勒就是在一个严苛的环境下长大的,从小一犯错就被父亲用皮带抽,读书以后成绩优异也无任何不良嗜好的他,其实把极度扭曲的内心掩藏得很深。直到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德国民众,当上首相之后,他才有机会对这个世界展开疯狂的报复。而我们在新闻上看到的个别富二代因为一些小事就杀人,有的其实是因为小时候一犯错就挨打,父母没有给他足够情感滋润。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一个技能是“共情”,即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当一个孩子能够有共情能力,他就是善良的;当他从小被父母打骂,他就失去了“共情”的能力。因为小孩子在面对身形巨大面目狰狞的父母打骂的时候,他是毫无还手之力的。他的那份恐惧太强大,所以常常需要去压抑自己的感觉,用“解离”的方式,好像身体不是自己的,他才能感觉不到痛苦。当他常常这么做的时候,他就习惯也把别人看成是物体而不是一个人。这样他就可能做出缺乏人性的、很残忍的事情。像连环杀手这种反社会型人格的犯罪分子都常常出自这样的家庭。


你的心事与困惑,我们愿意倾听,欢迎关注我们“青音约”的头条号,阅读并收听更多情感心理困惑解答


青音约


“肉包子”,“肉夹模”,“木头炖肉”这样的词语熟悉吗?这都是孩子们自己的语言,是挨揍后的一种说法。

经常打骂孩子的父母,会养育出一个怎样的孩子?

一,收获木讷,自卑的孩子。

父母不分青红皂白,用最简单、最粗暴的方式强迫孩子屈服,就会收获这样的娃。

我有一位朋友,小两口自己带娃。孩子小的时候,思维是跳跃性的,也就是现在常说得,孩子的话“不灵不灵”地闪光。

夫妻自己玩心大,总是认为孩子瞎说八道,孩子说什么,大人都会粗暴地打断,甚至上手就打。

现在孩子比同龄的孩子低三届,见人低头闪过,再也没有了幼年时的机灵。

二,收获同样粗鲁的孩子。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高压之下,莽夫丛生。

看看现在校园里的“凌霸”学生,追根求源,这样的学生身后大多数有同种性格的家长,真是“将门虎子”啊!

三,收获行走着的“垃圾人”。

父母的处世方法直接影响孩子。孩子,这面父母的镜子,就是负面情绪的携带者,是走动着的“垃圾人”。

希望能帮到你。

木头宝妈和你共同关注孩子,家庭。



木头宝妈474


这种就会称之为“父母给的伤害”,对于那些强行控制孩子意志甚至行为的家长,很容易用爱心来伤害到孩子,而在成长过程中,失去自信只是最浅显的程度,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孩子自杀的可能。

之前在麦当劳就餐就碰到这么一位母亲:

正好给男孩子买了一个儿童套餐,孩子就一边玩一边吃,本来没什么,但旁边也有一位年龄差不多的男孩子,人家家长就说了一句:“宝宝,咱们吃完再玩...”

我想应该是邻桌的宝宝很听话,可能也加上这个母亲后续有别的游玩计划,不想耽误时间,总之多种因素导致的这位妈妈就开始让孩子先吃...

但孩子吃了一会,又跑去玩玩具,这时候这母亲就火了,先是大喊:“吃饭!别玩了!”

然后看孩子表情不太对,又温柔的说:“宝宝听话,别玩了,好好吃饭。”

这类行为连2分钟都不到,又开始喊上了...

这种管教行为,会强烈干扰孩子的专注力,多频次的情绪波动起伏,在一个节点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

类似的呵斥我们在公共场合还会听到类似的“在哭就不要你了!”、“不听话我抽你啊!”,甚至上学了还会听到类似“你猪脑子吗?这点事都记不住?”、“这么小年纪就和别人鬼混,你怎么那么贱?”...

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这样的教育,会让孩子变得自卑、敏感,还容易性格多疑...

当然,这仅是一部分,剩下的一部分人群会变成暴力转移,因为没有发泄渠道,只能转移到其他同学、低年级学生上,因此这类人群会产生大量的暴力行为,这也是校园暴力的始作俑者。

但无论是哪一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这无疑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磨灭心智的生存环境,长大后,不敢怒,不敢言,对很多事情言听计从,就算有矛盾也自己来消化,长此以往不得情绪障碍,也是人格障碍了...

希望上述内容对你有些许启发吧,如果对情绪障碍、人格障碍、抑郁、焦虑、成瘾等科普及心理引导技术感兴趣,也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霖士心理”...


霖士心理


以爱施暴的结果注定是恶果!

每天有千千万万的孩子活在父母的拳打脚踢之下,只因为他们还未成年,不能奋起反抗。其实靠打骂来教育孩子的父母并没有起到管教的作用,在长期的身心煎熬下,这些孩子除了智商发育落后,还会产生许多行为和性格上的偏差。



1.说谎

孩子因害怕被打而说谎,这时的孩子看不到父母原本想要教他的规矩或道理,也认识不到错在哪里,他只认定父母比自己更强大,必须逃避或躲过“灾难”。

2.继承暴力倾向

长期遭受打骂的孩子会认为父母管教自己不是为了使自己“变好”,而真实的原因是父母用愤怒来伤害自己,让自己懂得父母是主宰一切的人。由此孩子也会模仿这一模式,慢慢地便形成了暴躁的性格,成人后会重复父母的暴力行为。



有个极端的例子,有位父亲长年累月地打妻子,而且为了防止妻子逃离,开打前必定剥光妻子的衣服,自己也赤身裸体。他们的儿子长大娶妻后也以一模一样的方式辱打妻子,迫使妻子带着孩子离家出走。 遭遇家庭破碎的儿子把愤怒撒到邻居孩子的身上,杀了2个,伤了4个。其实, 他的可怕人生就是其父亲暴力行为的恶果。

3.孩子变得孤僻厌学

对自己没有了自信,对家庭没了安全感,对父母只想躲避,那么孩子的性格 一定会变得孤僻。长期封闭自己,没有玩伴,没有赞扬,如果再因为厌学而逃学, 那么人格形成一定会发生障碍,长大后易成为反社会型人格,不能融人社会,不能换位思考,始终抱怨他人,以极端的行为来报复社会。



4.产生报复父母的想法

体罚和打骂会使孩子的情感受到伤害, 对父母和自己的关系感到彻底丧失信心。在憎恨和无助的双重压力下,孩子会漠视亲情,对父母心生报复之念。

小的方面,可以故意把考试考砸,破坏家中物件,偷父母的钱财;大的方面,可能会在自己长大后的某一天,对父母施暴。

最后想说,或许,武力的确可以让年幼的孩子暂且低头屈服于父母的意愿,但一个很少被父母尊重的孩子,长大后即使功课不错、举止规矩,在精神上所遭受的伤害也会永远让他的内心成为一个弱者。

我是育儿达人果妈,想要了解更多育儿知识,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一起交流共同成长。

果妈阅读


讲两个故事

  • 第一个故事:被殴打的一家人

1. 背景

其一,有个村上的干部,退伍军人,长得高大挺拔,那个年代颇受女生欢迎。因为是干部,他家的经济条件不错。结婚以后,他和妻子育有两女一子。

这个人部队回来,很狂傲,脾气暴躁,嗜酒、好烟且爱赌,因为自己的恶习,让自己的工作也是摇摇欲坠,所有的烦躁全部给了家人。

【你知道孩子心里,阴影有多大吗?】

2. 发展

他刚开始打妻子,后来打两个女儿,再后来,连儿子也打。女儿小的时候,经常是周身淤青,放学了躲在菜地里,不敢进家门。儿子曾经被他用绳子吊起来打,青筋暴露。一家人活在恐怖的阴影下,惶惶不可终日。可他妻子,却没有离婚的勇气……

要知道,那个年代,未成年人保护法还没有,“离婚”也是丢脸的事情……

真正结束这个日子,是大女儿初中时放弃学业,去了外面打工,然后鼓励母亲和自己的生父离了婚。在此后的很多年岁月里,她们再也不联系那个人,直到他死去,孩子们再没喊过他一声父亲。

3. 影响

因为过度缺乏父爱,两个女儿都嫁给了大自己十几岁的离异男人;这样的男人懂得谦让,而且性格都很温和。可是,父亲的暴躁并没远离,女儿继承了父亲的暴躁因子,脾气上来的时候,能把家里的东西都摔了,甚至还会殴打老公……

儿子走散了很多年,直到他20岁左右被找回来,却在一家看守所里。因为他参与了一些社会青年的暴力活动,而且也染上了赌博的恶习……


  • 第二个故事:没有打骂的一家人

1. 背景

纯农民家庭,因为穷,男人到27岁才结婚(那时候妻子20岁),男人高小,妻子初小,婚后育有一儿一女。因为贫穷,两个人在非常拮据的条件下,艰难地过着日子。

妻子有个暴躁的母亲,那时候裹着小脚,做事麻利,可就是脾气混蛋。遇到情绪上来时,可以不分青红皂白,不分时候,不分人,大骂出口,甚至动手打人。妻子厌恶极了自己的母亲,才选择了老实巴交的丈夫,希望过得平静、安宁。

【不经意的很多温柔,都会成为孩子的力量】

2. 发展

男人酷爱读书,深信“读书改变命运”,他很老实、懦弱,基本不发脾气。而妻子是一个能干的女人,持家有道,家庭教育基本都是妻子在做。

这个家庭最好的一点,就是父母极少发脾气。父亲懦弱本分,对孩子宠溺有加。而母亲生性坚强,对孩子多以身教和言教,从不破口大骂,举起的木条也从没落下过。

没有打骂,没有暴脾气,只有循循善诱,以身作则。

尽管有贫穷的压力,孩子们身体素质不好,吃穿都很贫瘠,但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孩子们很争气,一儿一女先后考上重点大学,自己贷款解决了学费,家庭很快走上正轨。

3. 影响

这家的两个孩子,礼貌周全,遇事不慌乱。从小到大,一直和父母保持良好的互动。大学毕业后,一个成为高校老师,一个成为人民教师,父母从此扬眉吐气。全村的人,都羡慕这双父母,吃尽人间苦,终成幸福人。


评价

打骂根本就不是教育,无论家长能找出多少借口。

恶言伤人,或者出手打人,都是一个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的很极端的一面。如果苹果有问题,大家都会去土壤和苹果树上找问题,一个孩子出了问题,也是环境和大人的问题,有什么想不通的吗?

无论是我们的孩子,还是我们的家人、父母,没人应该承受我们的暴脾气,不要觉得不和你计较,就是理解你了,很多伤口,一辈子都难愈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