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六人谁历史地位最高?

leslie_cheung


第一鲁迅!第二钱钟书!第三李敖!他们三人文章各有特色,不可替代!

胡适也有过超然的地位,但他的文章实在不配享有那么高的声誉!即使在民国胡适如日中天的时候,也没有人膜拜他的文采!与他的名声相匹配,他也缺少那种才华,作为教科书般的存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也是因为胡适的才力不继,干货不够,只出版卷上了事,无力收尾!胡适的地位有一部分来于他是白话文的倡导者,但他也只是倡导者、勇敢的尝试者,他的白话文实在难称佳作。无独有偶,他的《白话文学史》也是烂尾工程,只有一本卷上,看来,收尾工作也耗尽他的力气!

胡适真正的历史地位,跟文章、才华没多大关系!人们称道他的是他从美国带回的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那时候,封闭的中国,禁锢思想的中华王权文化,实在是太需要他了!

林语堂的鸡汤式散文,已经是过去式了,不提也罢,因为现在炖鸡汤的文人太多,营养过剩,对油腻腻的东西提不起兴趣!

钱穆作为历史学者的荣耀,没有问题,但只要不是历史专科的学生或研究者 影响力有限!

鲁迅、钱钟书、李敖的地位比另外三位高,可能很多人不服,我从三个方面进行排比:

一,自他们的文章出世,人们惊艳于他们的文采,一时模仿者众,尤其是鲁迅和钱钟书!新时代的作家韩寒甚至以一本模仿钱钟书《围城》的《三重门》确立文坛地位!作为比较,不说一般人,就是胡适的崇拜者,也没有模仿胡适笔法文章的!

二,唐诗宋词为什么是公认的经典,经久不衰?因为它的影响力大到哪怕是不怎么读书的人,也能吟两句!我曾经听过一字不识的老农吟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他当时的状态完全是随兴的,而从他的土话腔调,他把欲断魂错念成:路上行人游断魂,别有一番风味!这就是影响力!很多人写文章,也喜欢来两句唐诗宋词作为点缀,用得好的,象镶嵌宝石一样给文章增色!武侠名家梁羽生就很喜欢镶嵌唐诗宋词,读起来也很过瘾!我看过很多人引用、镶嵌鲁迅、钱钟书他们的句子!很少看到有人掉胡适的书袋,说得多的也不过是:我的朋友胡适之,有一种巴结,江湖的气味 与文采无关!

三,名满天下的文人,身故之后,一定研究者众!他们不仅自己的文章流传不衰,而且,还能养活一帮研究者!不管是图书馆,还是书店研究鲁迅的书不知凡几,研究胡适的书不仅很少,而且,仅有的两本还要搭鲁迅的顺风车——《鲁迅与胡适》!不管胡适的粉丝把胡适吹得多么牛逼,如果他真想成为胡适的研究者,他一定要做好饿肚子的准备!很多不读书的人有个误解,鲁迅暴得大名是因为政治!其实,是不读书的人把因果搞反了,鲁迅获得文坛独一无二的地位之后,政治才找上门!这里有两点强有力的证据:一,鲁迅直到1936年逝世,毛泽东带领的工农红军还被蒋介石称为共匪,能有多大的影响力?而且,他身盖民族魂的大旗,是蒋介石的国民党当政时期!——那时候鲁迅的书是禁书!二,如果说在中国鲁迅的大名是因为政治的偏爱,那么日本呢?韩国呢?在日本和韩国有一大批鲁迅的研究者!《鲁迅全集》在日本甚至比中国还要早出版一年!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个作家有这样的待遇!在中国我连有资格出版全集的作家都没看到!(是全集不是选集,全集包括各种书信、日记、便签)

名满天下,谤亦随之!社会上有一些无知小儿竟然说鲁迅偷看弟媳洗澡!不说周作人请的佣仆,还有鲁迅请的佣人、邻居俞芳(名字记得不清)、鲁迅的拜访者,单说鲁迅就是一大家子人,鲁迅偷看弟媳洗澡要冒多大的风险?而且,有鲁迅研究者认为,鲁迅是性压抑者!那么多历史扒粪者,连鲁迅逛窑子的八卦都没有,要知道那时候文人墨客逛窑子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连正人君子的胡适都在日记中多次记述逛窑子!别说逛窑子,就是正常的爱情在鲁迅46岁以前,都对它绝望了,但鲁迅并不缺少仰慕者,只是因为他在内心里把朱安道德绑架了,他曾说过:拼着做一世的牺牲,完结四千年的旧账!这种压抑的禁欲式生活,有几个精英海归能做到?

至于不读书,只管喷的喷子说鲁迅不骂蒋介石,不骂日本人,根本不值一驳:不谈鲁迅的杂文《友邦惊诧论》抨击老蒋的攘外必先安内!只说一个常识就够了——只要知道在老蒋的民国时期和老蒋的台湾时期,鲁迅的书是禁书!

鲁迅抨击日本侵略者的文章,只要看过《鲁迅全集》就很容易看到,特别是书信集里面多一些,要知道那时候(鲁迅逝世于全面抗战前的1936年),连国民政府都只想跟日本人讲和!

1932年的淞沪抗战,鲁迅联合30多位文化界名人在上海的报纸上签名发公告抨击日本的侵略!鲁迅的一封公开信《答徐懋镛关于抗日的民族的统一战线问题》!为了征集抗日的作品,鲁迅捐出他的稿费,并修改帮助出版《八月的乡村》等抗日小说!鲁迅直到逝世前的十天,都在呼吁在抗日的旗帜下,抛开一切派别成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致对外!

鲁迅的杂文几乎是独孤求败的存在,在中国还没见过这么酣畅淋漓的杂文!鲁迅的一语定评也很有杀伤力——比如:评《红楼梦》是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评《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评李斯是秦时无文章,唯李斯一人而已!(我是因为这个,才知道李斯的厕鼠论)


老漫在家


这个好像没有可比性,怎么排都会有争议。因为,这六个人本来属于不同时期的人,当时的地位也是不一样的。当然,我只能说说,他们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了。以下,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众思想。

1.鲁迅(1881年—1936年)

在“钱穆,钱钟书,林语堂,胡适,李敖,鲁迅”这六个文学大师当中,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鲁迅,且以前学习语文的时候,也经常接触到鲁迅的文章。什么《狂人日记》、《祝福》、《论雷峰塔的倒掉》、《记念刘和珍君》大家都有读过。说道鲁迅,就会想到阿Q或者祥林嫂,所以鲁迅在我的印象当中是最深刻的。昨天也回答了一个问题,其实鲁迅在民国刚成立的时候,做过教育部部长助理,张勋乱北京的时候,鲁迅辞职,去了《新青年》杂志。且一直是一个民主斗士,连毛主席对他的评价都很高。

2.钱穆(1895年—1990年 )

钱穆被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在历史研究领域绝对是响当当的人物。如果是历史系的同学,大概都接触过他的历史著作。《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等,都是他的代表作。此外,钱穆在北京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等知名大学做过教授。他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历史学术研究。他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钱钟书(1910年—1998年)

钱钟书是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钱”。说到钱钟书就让我想起了《围城》,估计很多人也看过,在大学《围城》还被列入了“现代文学选修课”当中,所以很多人没看,估计也听说过。《围城》这本小说,在现代文学当中,应该也算是畅销书了吧!所以,很多人知道钱钟书,就是因为《围城》这本书。

4.林语堂(1895年—1976年)

林语堂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45年,去新加坡筹办过南洋大学。1966年,定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林语堂有一本长篇小说叫《京华烟云》,应该很多人也看过,该书被三次拍成连续剧。第一次,1987年《京华烟云》由赵雅芝主演。第二次,2005年《京华烟云》连续剧由赵薇主演。第三次,2013年的《京华烟云》电视剧由李晟主演。所以,没看过小说,大概很多人看过电视剧。

5.胡适(1891年—1962年)

胡适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1918年加入《新青年》杂志,与鲁迅是同事。后来,翻译了不少外国书籍。不过,“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1949年去了美国,1952年到了台湾。其后半生主要在讲学和学术研究,没有过问政治。

6.李敖(1935年—2018年)

李敖生于黑龙江,1949年去了台湾。此人,不仅仅活跃在台湾的政坛,在文学界也比较出名。李敖和以上5位真的不是同一时期的人,也不再一个级别,按理说李敖要称呼以上几位一声老师。反正我对李敖不太感冒,所以留给大家来定论。


谋士说


历史地位最高的是胡适。这个其实毫无任何疑问,从民国到现在,这6个人里,历史地位最高的都是胡适。

在我的孩提时代,整日整日陶醉在书的世界,爱文学,却更爱杂家百科。这6个人里,接触到最多的——是鲁迅。

《鲁迅杂文选集》不知看了多少遍。语文课本中的《记念刘和珍君》的要背诵的那几段只用了10分钟就全部背过。鲁迅如何跟钱玄同、林语堂、顾颉刚、陈西滢不和,如何跟亲兄弟周作人闹翻,如何如何拿着北洋政府的钱,公开骂北洋政府。

但是后来看的一些书,譬如《中研院的那些事》,有关陈寅恪、梁思成等人的书籍时,却发现,胡适的名声才是大得惊人

譬如说,中央研究院第二任院长选举时,胡适远在美国,竞争对手包括国民政府的诸多高官,翁文灏、朱家骅、王世杰等,但是学者名流以陈寅恪、傅斯年为代表却坚定地选择胡适。陈寅恪在选举会议中直呼:“我来重庆就为投胡适先生一票”。结果怎么样呢?胡适虽然远在美国,但还是当选,最后只能让朱家骅代理院长。可见学界对胡适有多么推崇。

胡适本人是新文学运动的先驱,新思想、新道德的代言人,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国驻美全权代表。

胡适的思想影响了一代人

但鲁迅先生地位就有点低了,曾在蔡元培的邀请下担任教育部佥事,后来在北京大学、女师大也只是讲师,再后来辗转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担任教授。蔡元培、宋庆龄创立“民权保障同盟”时,鲁迅先生只是上海分会委员;“左翼作家联盟”时仍然只是常务委员。因此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文学成就是毫无疑问的,但当时所说的“地位”,更多的是学术,而不是纯文学。

而林语堂、钱钟书、钱穆 3 位先生则更多只是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化大师,林语堂先生的文学及语言学,钱穆先生的历史学,钱钟书先生的文学及英文。

李敖?不认识。谈学术,他没有资格;谈地位,他不配。

因此这6个人地位如下:胡适>>鲁迅>林语堂>钱穆>钱钟书>>……>李敖


安若凡


第六名,林语堂

超脱,悠闲,雅趣,潇洒,标准的名士风流,如果身处太平之世,自然无妨,可是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偏偏有一种浪漫的文人坐在高大的房子里喝着咖啡,看着报纸,写着诗歌,还有那些浪漫的小说。

窗外,是烧杀抢掠。

屋里,是缭绕书香。

我个人感觉不舒服。当然,我们可以理解为他看透了王朝兴替,看透了沧桑风云,或许他认为当时的乱世和历史中的那些乱世没有什么不同,或许他想学那些魏晋名士一样强调内心的自然感受。

对不起,但我就是不喜欢!

第五名,胡适

我仅代表我个人表示不喜欢他,并且这种不喜欢和政治立场无关。仅仅是他的白话文运动,我就想把他钉在中国文化的罪恶碑上!倡导白话文是应当的,我也不认为是蹭什么热点,刷什么存在感。只是他的行为让我们现在的中国人和历史产生了断层。

他应该想到却没有想到,几十年后的中国人竟然连一篇像样的古文都写不出来,看史记要看注释,看论语要看注释,连看杜甫的诗歌也要看注释。三千年的文化精华,间接地裂在他的手里。

他完全可以在思虑成熟计划周全之后,达到顾此不失彼的!

第四名,李敖

六人里,他的才华最低,他的狂话最多,他的个性最真。他的文章我读得并不多,但是依仅有的资料,这是一个真性情的人。吹牛不是毛病,滥情也是你情我愿,至于化身讨厌的政客也无可厚非。但就是这种不做伪的表达方式让人欣赏。我讨厌君子,而李敖不是一个君子,也不自认为一个君子,他更像一个喷子。而喷原因恐怕仅仅是因为想捣乱,想调皮,想搅局,想表达不正经里的正经!

喷吧!只要不误导大众,让大众开心也好。

第三名,钱穆

这是一个真正潜心做学问的人,他不是文人,而是学者,哪怕你否定或质疑他的学术,你也不会否定他的努力和才学。他就像古代的那些学者一样,不问干戈,不问风云,让我想起了唐朝那个叫孔颖达的书生。他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也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与其让他在台上大谈爱国,大秀民生,或者在客厅里摆满玫瑰花和葡萄酒,不如让他安静下来静静地著书。

最难得的是他不好虚名,“细密”二字是所有人对他学术成果的肯定。一个能在细节上做足功夫的人,当得起大师二字。和现在的那些稍有心得便急不可待四处发表的人永远不可同日而语。

山不言自高。

在他眼里,文化比什么重要!

第二名,钱钟书

这是一个智者,智到洞察人间,却不为人间所挠。是中国比较文学领域里空前并且绝后的人物。

他的傲气被世人所知,也被世人所误,哪怕是写一篇小说,也不肯随波逐流,必须要独树一帜才肯如意,尽管《围城》成为经典,可是在他老人家眼里,这个经典竟然只是“呕吐物”,也不知道那本半途而废的《百合心》会神到什么地步?

时人称他为“文化昆仓”,他的典藉我是不敢说读懂的,甚至连读的资格都没有。记得当年看《宋诗选注》时就被他引用语录的片断所幽默到,更被他所处可见的睿智所绝倒。

尤其是他在经历那么多文化苦难之后,还能保持一颗幽默之心,真真让我叹服不已,饱经忧患变得淡然很容易,可变得幽默却需要一颗透明却智慧的心。

读他的文章,处处是比喻,处处是幽默,可是细细看才会品出来,都是用冷漠调成的幽默,用悲观搭建起来的乐观。

这是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第一名,鲁迅

韩国人感叹,他们没有鲁迅。

我们庆幸,我们有一个鲁迅。

我们悲哀,我们只有一个鲁迅。

哪怕我是钱钟书先生的狂热粉丝,我也不得不承认,像钱钟性先生,像钱穆先生,李敖,胡适,林语堂那样的文化人,中国从前不缺,以后也不会缺。但是唯独缺一个战士。

一个一边拿着大刀,一边流血,一边流泪的疯子!

很多人都看到了症结所在,有的饮酒,有的著书,有的避世,有的狷狂游戏人间,只有这个鲁迅,傻傻地冲了出来。

骂!

该骂的骂,不该骂的也骂!

常常骂错人,常常骂过份!更常常骂得有如一个街头泼妇!

但是,只有他骂了!

只有他一个人在骂!

只有他一个人如孤魂野鬼一般地骂!

而现在这个时代,容得不下鲁迅先生,所以我们要分外珍惜才好!


亦有所思


若论历史地位,胡适相比于其他五人很明显不除在同一个档次,甚至可以说是鹤立鸡群。

做一个不太恰当的类比,胡适之于民国,大略相当于孔子之于中国。我曾在自己的另一篇问答中指出,胡适在民国时期的任何一个学术领域都难称“大师”,但他却为民国注入了一种特有的灵魂,这种灵魂的注入使得民国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那便是:科学的方法、宽容的态度、自由的精神。


有人说,鲁迅看到了中国病态的“国民性”,但胡适又何尝没看到呢?二人都主张改造社会,但鲁迅如匕首似投枪的战斗哲学显然偏激了,而胡适则主张在一种自由、理性、宽容的状态下去逐步推进社会改造。如果各位有时间有精力,可以去看看胡适的文章,即便是陷入再险恶的论战,胡适的文章始终娓娓道来,是在心平气和地讲道理。再看鲁迅的杂文,其中的冷嘲讽比比皆是,像杨荫榆、邵洵美等人都中过枪,这显然不是一个探讨问题的态度。


其他几位(李敖除外)都是近现代著名的文人学者,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可以说是这种民国灵魂的产物,是民国灵魂的具体体现。

至于李敖,我不愿对其多做评价,与那五位先生不在一个重量级。


达摩说


首先,把六位不同档次的人放在一起排位没意思。


要我说,第六位肯定是李敖。李敖对于现代文学、思想、政治的建树不大,把他有特色的作家来看最好。

其次呢,要确定其余五位大师的历史地位,也要看地区。

在大陆,鲁迅毫无疑问排第一位,出于历史原因,我们对鲁迅有过度的推广和崇拜。

对于胡适,他的书一度在大陆成为禁书,可是在台湾,胡适却是稳座台湾文坛的头把交椅。我们大陆推崇的鲁迅一度在台湾就成了禁书,甚至还名字都不能提。鲁迅的学生台静农在台湾在任何场合对任何人都不提鲁迅的名字。

林语堂主要在散文和小说方面取得成就最大,中年以后基本在美国了,本来消声无迹,但是上世纪90年代又火了。

钱穆讲受中国文学史受到尊敬和推崇,但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远不及以上四位。

钱钟书是以学问出名,小说也写得好。

再次,给其余五位大师论历史地位,评判的标准是什么?

论杂文,鲁迅第一;论白话文运动和新文学建设,胡适第一;论闲适小说,林语堂第一;论学问,钱钟书第一;论中国文学史,钱穆第一。

五位大师可以说都是全面发展,但是每一个擅长的领域不一样。因此,我们后辈向他们学习,主要是学习已经精通并出书的知识。至于排历史地位,那就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了!

2018年灵林玖玖原创,一个写过100篇以上书评的闽南人。


灵林玖玖


我认为六个人中很多都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比如钱钟书、钱穆、林语堂和胡适。一个学者的地位不应该由他们读了多少书和写了多少书来决定,而应该由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激情来决定。

普罗大众是读不懂什么书的,只会人云亦云,看一个人地位多高就仰视着诚惶诚恐的。他们不是真正地能分辩他们的思想的意义的。就象现在的人诚惶诚恐地仰视百家讲坛上那些伟大的大师一样。

钱钟书、钱穆、胡适和林语堂根本没什么社会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激情,从本质上说他们都是追求个人生活的布尔乔亚。他们有才华看清了一些社会问题,也能用学术的解剖刀来分析问题,但他们都是远远地看着社会问题,心里首先想的是自己的利益和地位。他们没有为社会进步牺牲的道德激情。有才的人多的是,但很多人都是因为地位和互相之间吹吹拍拍,从而在人群中有个盛名。百家讲坛上很多大师如果不是因为是教授上了电视,他们的水平并不会比广场上的芸芸众生高多少。只不过普罗大众不能分辩,被他们满口之乎者也吓到了。

《围城》有什么好,只不过是顾影自怜、搔首弄姿的自我哀呤,从那里根本看不到社会责任和道德激情,胡适和钱穆都是个在旧纸堆里找存在感的人,林语堂是高高在上,以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来写文章的,他的《中国人》虽然有才但没有激情。

说到底他们都是书斋里呤诗做赋自我娱乐消遣的文人,是自私自利胆小怕事没有牺牲精神的布尔乔亚。

他们更在意的是自己的舒服生活。他们不勤奋也不能真正忍受寂寞去建立一套创新性的试图改革社会的思想。他们比起西方的思想家无论在学术上还是个人品质上都要差一大截。

鲁迅的地位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是数一数二的。这不是因为他有多高的学术水平和文学造诣,而是他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激情。周恩来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国新文化的方向。如果没有鲁迅对民主平等的声嘶力竭的呐喊和呼唤,中国现实的文化进步性就没有这么高,说个严重点的比方,没有鲁迅中国现在可能还象印度一样倒处是等级观念,当然这个比方可能是夸大了。没有先烈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巨大的牺牲精神去声嘶力竭地呼唤和呐喊,现在谈什么中华复兴和繁荣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文化的进步是不可能搞好经济的。

李敖也是有社会责任感和斗争精神的。但因为地域和时代的原因,耍说他就大复杂了。

鲁迅以及左联掀起的那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整个历史的影响是开天辟地的,因为他们打碎了旧文化,建立了新文化,没有这种新文化的建立就没有现在的复兴。


蓝天白云77597639


这六个人怎么能排在一起来比较?谁叫我喜欢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呢,那我就来分析分析。

要比较他们的历史地位,那就看他们在各自领域的作为都有些什么,对后人的影响有多深远。

胡适,新文化运动的创始人,应该是具有很高地位的人了。可惜他在民族大义上处事不当,历史地位大打折扣。

鲁迅,近代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的作者,在小说、杂文、古文献的研究中都是旗帜性人物,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其最好的写照。



钱穆,教育家,文学史研究家,由于他不是从事文学创作者,所以大众对他的熟悉程度不如其他几位,但在文学史研究上的地位可不低。



钱钟书,学者、作家,一篇《围城》就足以确定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林语堂,散文家,其文章优美,但是注重于个人情调,格局上稍逊一筹。

李敖,不便多说,说多了有人可能不愿意听。

因此,排名结果是:鲁迅、钱钟书、钱穆、胡适、林语堂,好吧,李敖也排上,最后一位。


三人随笔


钱穆,钱钟书,胡适,鲁迅,李敖,林语堂,他们都是学界泰斗,或者是知名的作家,在文坛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要论历史地位,毫无疑问是胡适第一,鲁迅第二。

民国时期,知识界就有几个大佬,以胡适为天下士林领袖。傅斯年才高八斗,性格狂傲,也对胡适毕恭毕敬。国民政府请傅斯年做北大校长,傅斯年死也不肯,结果最后勉为其难的同意暂代,等胡适归国,立即把校长一职交给胡适。胡适是民国知识界第一人,他是学者,也是政治家,外交家。

胡适之外,有一个周作人,被认为文章学识最佳,比鲁迅更强。可惜周作人后来附逆,影响了他的历史地位。鲁迅是左联领袖,生前就有文坛争雄之意。而且鲁迅是延安力推之人。鲁迅死后,国共两党的高级领导人都对鲁迅评价极高,而且参加了鲁迅的葬礼。

所以说,胡适第一,鲁迅第二。

钱穆是历史学家,属于黄金圣斗士。林语堂是鲁迅同一时代的作家,主要以英文写作,创造出“幽默”一词,鲁迅和林语堂关系不好,对林语堂多加讽刺。不过,林语堂脾气很好,从来不反驳。林语堂还是赛珍珠的朋友和合作伙伴。钱穆和林语堂,论学术地位,钱穆要高一点。所以,钱穆第三,林语堂第四。

钱钟书是作家,文艺评论家,当然他的国学水平也很高,但达不到大家的水准。论名气和实力,钱钟书属于白银圣斗士。即使是白银,钱钟书写的《管椎编》文科研究生以下都完全看不懂。李敖也是作家,他的作品以政论杂文为主,讨论的绝大多数都是岛上的事情,价值和时效有限,影响力没有民国的大师大,属于青铜圣斗士。所以,钱钟书第五,李敖第六。


怀疑探索者



历史地位要结合历史上看。

以上几位中,论历史地位,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特定时代里所表现出来的思想,除了李敖,钱穆,钱钟书,林语堂,胡适,鲁迅这些人在一起都经历过那个时代。


  • 钱穆:

钱穆这个人早期不得志,后来自学成才,到了1930年才出了点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推荐他去燕京大学做讲师。抗日战争爆发之后,钱穆辗转任教于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期间也只写了《国史大纲》等历史作品,他是一心研究历史。直到1944年10月蒋介石号召青年参军,他应了有关部门要求,专门写了《中国历史上青年从军先例》来号召青年人从军,在青年学生中产生积极的影响,但这是内战。蒋介石失败以后,钱穆先去了香港教学,到了1967年10月,应蒋介石之邀才回到台湾定居下来。

  • 钱钟书

钱钟书的境遇,我们可以理解为成功地避开了大多数是非,抗日战争的时候,他在上学,然后留学;内战爆发的时候,他在专心写小说;解放以后,他很顺利地去了大学教书(解放后),之后到1998年一直在研究自己的学问。小说《围城》完成于1946年,只能说是一个知识分子对抗日战争的缅怀。

  • 林语堂

林语堂的出生注定了他的命运,他出生于基督教家庭,父亲是一名牧师。抗日战争爆发时,他也专心写作,风格幽默,除此之外,他也专心教书。到了国内解放以后,他不紧不慢地去新加坡办起大学,在创业失败之后又去了台湾发展。

  • 胡适

胡适这个人要分早年和晚年来看,早年的胡适是个货真价实的斗士,他是新文化的领导者,是思想家,是革命家。他很明确中国未来的道路该怎么走,同时他又是包括鲁迅在内的文化斗士中的核心人物,除此之外,钱穆、李敖、钱钟书、鲁迅等都给过他很高的评价,李敖是在胡适的晚年才有点看不上胡适的。

中期的胡适被卷入蒋介石的势力之中,充当他的幕僚,这算是他最大的一次失败吧,因为蒋介石最后失败了。跟蒋介石到台湾之后,胡适是唯一一个敢和蒋介石较真的人,但问题是,当时的台湾已不是一个文化人能翻天的地方了。

晚年的胡适基本上已经消磨了斗志,他虽然和雷震等联合签署反对蒋中正连任总统的协议,但整件事却始终没有胆量露面,可能是不愿意被牵连太多吧。

  • 鲁迅

鲁迅的一生压缩在一个抗日战争的特殊时期,他不仅敢于呐喊,还敢于彷徨。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用文字的思想唤醒那些迷途的青年们,而不是《围城》的知识分子的徘徊,他是一个纯粹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是一个伟人,他还是一个斗士,比荆轲还要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写照。

  • 李敖

确切来说,李敖和上面几个人不是一代人。李敖出名的时候,已是解放之后的事情了。他的政治思想的开始应该是在1961年在《文星》上发表文章批评国民党而开始的,可以说,年轻时的李敖很有思想,所以他很崇拜年轻时充满斗志的胡适,而非常唾弃年老时畏畏缩缩的胡适。因为胡适的萎缩,他甚至不稀罕做胡适的徒弟。为了胡适的斗志,他曾经捐130万台币想让北大树立”新文化时的胡适“铜像。可经历了奋斗的李敖,自己也成了另一个胡适,10年的”反叛罪“的牢狱之灾,将他的斗志消磨一尽,一如当年的胡适。


排名不重要,历史的经历才是一切,但是我想,一个思想家的历史地位肯定比一个纯粹的文艺工作者要来的高,一个革命家的历史地位可能又在那些思想家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