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古漢語和現代漢語語音發音差別很大,為什麼現在讀古詩詞也很押韻?

國營水軍司司長


這個問題確實屬於語言學中的語音學範疇,但並不艱深,所以我不是語言學家也能簡答。

古人用他們那時候的語音做的詩,為什麼我們今人讀起來仍然合轍押韻?這就表明我們和古人用的都是漢語。儘管幾百上千年過去,語音有很大變化,但是語音的體系沒有改變。而中國古人有一項十分高明的創造:在一千多年前就整理出了漢語語音體系。更為了不起的是,即使在現在來審閱,這個體系也是科學的。它分析出的發音部位,和現代語音學的是一致的。

於是就有了一個奇妙而又合理的結果:一千多年前編寫的字書體系代代傳承下來,儘管各時代的讀音不同,但是當初同音的字在字書上一直在一起,繼續保持同音關係。詩裡面的合轍押韻,要的就是同音同調,不管你現在怎麼讀,同音的字還同音,同調的字還同調,也就繼續合轍押韻了。“不管你現在怎麼讀”的意思就是,不管你用普通話還是現代各地方音讀,都是合轍押韻的。以前常提起的某幾處似乎不押韻,那是演變過程中的局部現象,總體的一致性沒有變。

順便講兩個問題:廣東人說粵語就是古漢語。不對的。因為讀音相差很大,但粵語肯定是漢語,因為粵語和漢語的語音體系是高度一致的。有人說北京話是滿語、通古斯語,大錯。因為北京話完全符合漢語語音體系,和滿語、通古斯語在語音體系上毫不相干。


ZBLiu


你的提問非常“矛盾”,一方面說古漢語和現代漢語差別大(也不知道你是怎麼得出的結論,穿越古現代的時空聽到過古漢語和現代漢語作的比較嗎?),另一方面又說現在讀古詩詞也很押韻。

既然差別大就不會很押韻,既然很押韻那就差別不大。懂嗎?

引用下古代關於口音的記載史料:

首先口音上:古代史料有諸多對百越音的描述:唐 韓愈 《送區冊序》:“小吏十餘家,皆 鳥言夷面。”唐 白居易《送客春遊嶺南二十韻》:瘴地難為老,蠻陬不易馴。土民稀白首,洞主盡黃巾。唐代柳宗元:“楚越間聲音特異,鴃舌啅噪” 《魏書》形容越佬族“鳥聲禽呼,言語不同,猴蛇魚鱉,嗜慾皆異”。 唐代崔沆:“時循人稀可與言者” 唐代劉禹錫 :“蠻語鉤輈音,蠻衣斑斕布。” 北宋蘇東坡:“苦鴃舌談,爾汝不相酬,未著絕交書,已嘆交遊絕,門前空羅雀,巷語紛鴃舌” 宋代周去非“餘又嘗令譯者以禮部韻按交趾語,字字有異” 明代徐霖:“中原雅韻何消記,南蠻鴃舌且休題。”

禪宗六祖慧能出生於新州(今廣東新興),他初見五祖弘忍時,弘忍責曰:“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後來慧能拜別弘忍時也自稱:“慧能生在邊處,語音不正,蒙師傳法,今已得悟,只會自性自度。”其實,慧能本籍為河北范陽,家在嶺南不過一兩代人,但是已經“語音不正”。

宋室南遷臨安時期,內城的上層士族對周邊吳語的描述:士族以講北方洛下音為榮以說吳語為恥,庶人才說吳語,“吳人之鬼,家居建康,小作冠帽,短製衣裳,自呼阿儂,語則阿傍…… 這是上層士族嘲諷南人吳語的話。

《青箱雜記》說:"劉昌言,泉州人,先仕陳洪進為幕客,……,言者不已,乃謂昌言閩人,語頗獠,恐奏對間陛下難會。歐陽修《歸田錄》佚文雲:"劉昌言,太宗時為起居郎,……,曰:'昌言奏對皆操南音,朕理會一字不得'。就是宋太宗聽不懂閩南語。

通過上述對古人史料的引用說明古代人聽不懂南方的口音,現代也聽不懂南方人的口音,說明語言口音有傳承,怎麼可能差距大呢?


鳥言夷面


這個語音問題,恐怕只有漢語研究專家才能回答你,但我不妨說說這方面認識吧。

古漢語跟現在漢語差別很大這是事實,而詩詞用現在普通話發音,其實押韻的並不多。我是廣東人,我讀詩詞喜歡用粵語,然後發現幾乎每首都押韻。這個問題我高中時就在思考。按理說古時候南北語言交流上肯定有很大區別的,為什麼用粵語反而這麼押韻流暢,普通話不行呢?

我覺得應該跟歷史上的人口遷徙有很大關係。唐以後五代十國,戰亂讓大量人口南遷,這些南遷的人與南方的民族尤其百越漸漸融合,再到北宋滅亡,人口繼續南遷,經濟文化中心都南移。元朝統治對原來百姓的壓制,也使得文化流向南邊更偏僻的地方。這以後,文化中心轉移到南方發展漸漸定型下來,於是語言上,北語跟南語發音上大融合。所以,現在南方很多地方方言都帶著古漢語的發音就不是沒道理了。

前不久有個教授來跟我們講授詩歌唱誦的方法也粗略講到發音問題。儘管他用現代四聲解釋部分詩歌的唱誦勉強能通,但我個人當時覺得那絕對不是正確的唱法。古代詩詞都是用唱的而不是現在的朗誦,所以你會發現南方很多語言去唱這些詩歌比用普通話去唱,有韻味得多。大部分香港粵語歌曲受歡迎並且長唱不衰也是這個原因,作詞方面總是朗朗上口。

這是個人粗淺看法,各位有其他見解的可以一起討論討論……


筆落眉間


因為滿洲狗,現在的詩詞大多也不押韻,看來提問者是個文盲,看看歷代韻書就會明白,漢韻兩千多年沒變,但是為什麼偽清一代自康熙之後強推所謂犬清國國語就韻部大變?說是語音特變也不會集中在這個特殊時期吧,如果上千年間慢慢改變,那麼由梁朝時代韻書到清初的佩文都是按一個規律編的,而且韻部也一樣,但是偽清國語甚至普通話出現就給詩詞造成困擾,甚至《新華字典》說標註處還自己說明自己不適合用在古詩詞上,而且在押韻通韻方面各自也大大的不同,一個按平上去入成音,一個按十三轍成音,通俗說,原漢語按音樂🎵12 4567成音,犬清國國語普通話按三音一和絃(246成音),五音不全,殘廢語言。

不是挑仇恨,犬清268年不但將漢人髮型弄醜陋了,靈魂弄殘廢了,連語言都被他弄殘廢了


邁克爾35


有些普通話是不壓的。但客家話能壓韻的。

宋,陸游,《醉歌》

讀書三萬卷,仕宦皆束閣;e

學劍四十年,虜血未染鍔。e

不得為長虹,萬丈掃寥廓;uo

又不為疾風,六月送飛雹。ao

戰馬死槽櫪,公卿守和約,ue

窮邊指淮淝,異域視京雒。uo

於乎此何心,有酒吾忍酌?uo

平生為衣食,斂版靴兩腳;iao

心雖了是非,口不給唯諾。uo

如今老且病,鬢禿牙齒落。uo

仰天少吐氣,餓死實差樂。e

壯心埋不朽,千載猶可作!uo

普通話不押韻讀成5個韻腳。

客家話全押ok韻:

閣gok鍔ngok廓guok雹pok約yok雒lok

酌zhok腳giok諾nok樂lok落lok作zok



奔騰96710343


原因很簡單:你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押韻。






沒有煙總有花


很簡單,語音演變不是亂變的,它是有規律的,一般來講,有相同韻母或者聲母或者聲調的字,會在某一種方言中經歷相同的演化規律。

比如中古-m韻尾,這是一個合口韻尾,它在今天漢語方言中主要就是兩條路:消亡或者保留。

包括普通話在內,絕大多數方言的-m,現在都消亡併入了-n,所以曾經以-m為韻腳寫的詩,今天仍然能保持押韻,甚至還可以和-n押韻了。

而包括粵語、閩南語在內的少數方言,則是整體保留了-m,所以以-m為韻腳的詩,也是押韻的。


吾王54963924


首先你標題就很偽,如果不乘時光機穿越回古代,誰也不可能得出古代和現代中國人語音差異大的結論。那些個所謂專家教授都是在傳播不切實的研究結論。


這是個漂亮的地方


用脫離漢地幾百年的燕雲十六州方言來讀古詩詞怎可能押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