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沒有搞清慣性力是什麼?有哪些猜想?

開心逗包


非常感謝題主貢獻的話題。

看了這個話題之後,老郭腦袋一片空白,突然覺得物理白學了,質量這麼基本的物理量都沒整明白。為了解答這個問題,還是讓我們從質量這個概念的來龍去脈分析一下吧,畢竟慣性正比於質量。

歷史上人類對於的質量理解。

從牛頓發表他那著名的三大定律之後,質量的定義似乎被確定下來了。那就是,質量是度量物質多少的一個量。從測量質量的方法上看有兩種辦法,一個是引力質量、另外一個是慣性質量,這兩個質量的測量值是相等。曾經有一個科學家叫厄缶的,他用了25年時間不斷去改進測量精度,在實驗上證實了引力質量=慣性質量。

但是,只要有高中學歷的小夥伴都知道,其實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不是一回事。這是因為引力方向是一種指向引力中心的力、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而慣性力只與加速度方向相反,與質量成正比。所以說,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都沒有表達出質量的本質。

等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問世的時候,他把等效原理作為了廣義相對論的基石。然而這並沒有什麼卵用,依舊沒有給出質量究竟是個什麼東西。只是愛因斯坦又提出了一個運動質量這麼個概念,同時提出了質能方程E=mc^2,使得人們對於質量的認識又提高了一步,即質量即是能量。然而就是算是到了這步,人類對於質量的認識還是一知半解,依舊沒有弄清楚質量的本源。

橫空出世的希格斯粒子。

當地時間2012年7月4日,瑞士Meyrin,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科學家舉行新聞發佈會,稱發現了一種新的亞原子粒子,這可能是難以捉摸的希格斯玻色子(又稱上帝粒子)。這個希格斯粒子究竟是個什麼鬼?它跟質量的產生有什麼關係嗎?由於本文不是論述它的文章,咱們就言簡意賅滴簡單說一下。

現在科學家已經發現了各種微觀粒子,這些微觀粒子無一例外都具有質量,只是它們的質量各不相同,而且差異巨大,甚至可以跨越11個數量級。質量究竟來自哪裡的話題再一次被放到了物理學家面前。

希格斯粒子就是被物理學家們認為是那種在真空中能瞬間誕生並且瞬間消失,質量很大,這樣其它粒子在運動過程中跟希格斯粒子接觸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粘黏的特性,這種特性的表現就是質量。

好吧,儘管這個發現已經拿了諾貝爾獎,認為這是解釋質量秘密的一個最好的解答,但是老郭其實並不這麼認為。理由如下:

並不是所有的質量貢獻都是來自希格斯粒子,其中很可能還有中微子的貢獻。這些幽靈一般的粒子在空間中穿行時,會在3種中微子之間相互變換。更古怪的是,中微子的質量甚至有可能根本不是通過希格斯機制獲得的。因為中微子不攜帶任何的“荷”,它自己就是自己的反物質。果真如此的話,它的質量可能來自於它與自身的相互作用,而並非來自於它同希格斯場的相互作用。

小結:希格斯粒子的發現是可以肯定的,但它的出現並沒有解釋全部的質量來源的奧秘,只能說為質量為什麼存在這個迷霧中照進了一縷陽光。

另一個關於質量本源的熵力理解。

如果閱讀本文的小夥伴瞭解一些熱力學,那麼就一定知道熱力學中大名鼎鼎的概念:熵。即使不是學物理的也明白,這玩意就是系統混亂度的意思,是時間箭頭,整個宇宙都呈現熵增趨勢等等。沒錯,老郭要說的就是這個熵。

從熱力學第二定律我們可以知道,熵的單向增加,意味著物理過程的不可逆,自由能的本質就是熵和能量的競爭,只要系統自由能沒有達到最小,系統就可以做機械功。我們從這裡來定義熵力: 熵力就是自由能F的導數,熵力與來源於相互作用能量梯度的力一樣真實的!荷蘭的理論物理學家和絃論理論家Erik Verlinde,在論文On the Origin of Gravity and the Laws of Newton中明確指出引力就是熵力,並且指出,物體的質量或慣性也與熵有關。 用類似黑洞熱力學的辦法推導了愛因斯坦方程。

學過一些熱力學或統計物理的人知道,當一個系統的能量增大時,熵通常也增大,所以粒子融入曲面後曲面上的熵增大了。通過能量守恆我們得知,熵增對應的熵力是吸引力,即粒子總被曲面包圍的空間部分吸引。我們看到,熱力學的後果就是萬有引力!

從熵增角度很容易理解宇宙為什麼會膨脹,就是因為在熵增,整個宇宙的表面積再增加。由於熵力的存在,也就很容易解釋其實暗物質很可能就是宇宙整體熵力的一種表現,很可能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現在找不到它們存在的證據的原因,因為我們忽略了熵力。

最後一個我想介紹的理論是拓變論。這個理論我還不能確認它是否正確,作為一個獵奇介紹給大家。

拓變論認為,在整個宇宙中,所有存在與存在方式,都集中體現在:勢=質+能+場,守恆與平衡的關係與關係演變的過程。宇宙存在的過程與方式就是勢、質、能、場之間的關係相互轉化的演變過程了,而那種以無中生有作為立論的基礎,則是不符合事實的。從上面這個描述看,老郭覺得他說的可能跟熵力本質上是一回事。

值得一提的是,拓變論的創造人,李炳鐵,出生於1961年,今年58歲,搞工程技術工程師出身,工作單位,黑龍江省佳木斯鴻基集團公司。21歲確立個人業餘研究目標--空間論,直至2007年確立拓變論,為其整體的和系統的研究總彙,並且拓變論又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由其一人首創。這個理論裡面有關於質量的描述,因為老郭沒認真研究過,所以也就不搬運了。

雖然我現在還不能判斷拓變論是不是科學,但是我也為拓變論的創始人李炳鐵點個贊。為他的大膽創新精神點贊。這個理論是我看到的很多民間科學愛好者中,水平很高的一個理論。

總結:從前面的論述中,我想各位小夥伴也能感覺到,儘管我們現在正在逐步接近揭開質量背後的真相,然而路途還很遙遠,前進的途中依舊迷霧重重。

哈哈哈,看完此文的小夥伴,有沒有感覺責任很重大?有沒有感覺機會好像很多?有沒有想超越愛因斯坦?

好吧,老郭吃根冰棍涼快一下,就不做幻想了。那個諾貝爾獎都給你們留著。

#科普一下##這很科學##我來科普#


郭哥論道


其實早就搞清楚了,只是如果真實的慣性力不能量化,與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有一些出入,這位大神的光輝下,很多正解很難推廣,現在都利用引力製造出了專門針對地殼運動和地下水流動的衛星,說明已經對引力屬性已經很瞭解了,引力和慣性力等價這個你能理解不,就是說從黑洞或大爆炸的產生的慣性力,在組合成星球后產生的引力,他們其實是一種力完全等價的。真實的引力解釋與廣義相對論有非常大的出入,愛神的解釋是說空間不平坦,物質對空間造成了扭曲,引力場方程裡是引用了牛頓引力常數推倒出的物質在幾何形態下的引力表現。愛神經過幾十年努力,才搞出的一個方程,而且計算星球運動時誤差很小。所以大家都默認了,很難被推翻。你要推翻就要拿出個更準確的不然沒人刁你,引力場方程是物質幾何狀態下的引力表現,要推翻你不但要有很高的數學知識,而且要很多的物理知識。祝你好運!

這有我寫的引力論,您是大學教師幫忙參考參考

謝謝三顆油歪瑞馬馳。我的關點和主流觀點有很大出入,能不噴的話儘量忍忍謝謝。


八個電子伏特


慣性力通常被認為是一個假想力。比如,當你站著被人推一下,由於你原先站著不動,推的人感覺有一個阻力在阻止他推你,這個阻止的效應被當作慣性力。這是目前所有物理(書本)上的普遍解釋,沒有更深層次的解釋。

題主實際上提出了非常有深度的淺顯問題,本人願嘗試一番。

要搞清慣性及慣性力,關鍵要搞清″力″的形成機制。

力是一個很好的物理量,可惜的是,被廣義相對論的″引力″解釋搞"亂"了,由此,導致人們無法深刻理解引力質量為何與慣性質量相等。

不過,愛因斯坦提出了偉大的質能方程E=MC^2。明確指出,質量來源於能量,質量可轉化成能量。當把力、質量、能量緊密聯繫地考慮,本人開創性地提出,″力是質能轉換過程中的產物″。而質能轉換需要媒介子,這一媒介子為《負空間論》中提出的一種″化子″粒子。

能量不會自發地轉換成質量,能量只有在媒介子″化子″的″幫助″下才能轉變成質量。在質能轉變過程中,會伴隨產生″力″,這是所有"力″的深刻來源。

所有物體存在於宇宙空間中,一直處於持續不斷的質能轉換過程中,從而形成自身的引力場、電場、磁場等能量場。

當某物體所處的環境狀態發生變化時,如被加速時,質能轉換的平衡環境被破壞,從而產生不平衡力,即所謂的慣性力。質量越大,不平衡變化大,產生的慣性力大,慣性大,或需要的作用力大,質量小則不平衡變化小,慣牲小,需要的作用力小。

《負空間論》提出,質量來自於化子作用下的質能轉換。《負空間論》還提出了可供實驗驗證的理論預測:

1,宇宙到處存在黑洞(已被銀河系中存在上億黑洞初步證實);

2,宇宙中存在幾百億倍太陽質量的黑洞是合理的,與其它猜測的黑洞形成理論有巨大區別。

3,宇宙中還存在飢餓型黑洞,或說黑洞質量與視界半徑不匹配,即黑洞質量輕,視界半徑大。

4,一對高能光子相撞不會產生正負電子。

5,光子不會纏繞原子核形成所謂的光子云,因為沒有靜質量,無″化子″媒介,從而無″束縛力″產生。

6,最終將證實希格斯機制不成立,所發現的希格斯粒子僅為一種新粒子或新組合粒子而已。

以上為根據本人《負空間論》的原創性機理解釋,供朋友們參考,謝絕抄襲。


空間的奧秘


一般意義上來說,慣性力已經很清楚了,就是牛頓第二定律,速度要變化就伴隨加速度,有加速度就有力。施加給物體的力產生加速度,物體施加給外界的就是慣性力。更深層次上認識要依賴關於質量的新認識。


new電動車快快來


引力是非慣性力


8578997642aghjk


從一維進入二維交點從二維進入三維交點從三維進入黑洞的自由落體的始點加速度力度的平均力度


八民哥


慣性就是物體在失去外力後保持靜止或勻速的狀態,這在物理學上已有定論。


北方的狼


慣性不是力,力能使物體改變運動狀態。慣性指物體不受外力作用的時候,物體的運動狀態不會改變,從否定的角度闡明瞭力的作用,有力物體改變運動狀態,無力物體不改變運動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