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8页,17章,海量知识点,我是如何1个月里和孩子完成“啃书”的

448页,17章,海量知识点,我是如何1个月里和孩子完成“啃书”的

有两种极端的父母。


一种是所谓的“甩手掌柜”。美其名曰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和自主,实际上以此为借口逃避繁琐指望着“望天收”。这类父母除了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很少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状态,更不用说和孩子一起制定系统的规划。他们往往有着神话般的美好幻想,被关在雷峰塔下数千年,出关后儿子已经自己成了栋梁。

另一种父母有责任,有规划,把管理孩子当成自己的事业,甚至有着严格的自我考核KPI。低阶的关注眼前,中阶的把目光放到3年后,高阶的战线拉得更长。他们不仅关注学习本身,还规划情商,财商,领导力,甚至身材管理,list拉出来能绕西湖一整圈。在他们的期待里,孩子身上贴满了标签,是风和雨的化身。

极端的父母毕竟在少数,大部分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正常人”。如你我,有时候也想偷点小懒,期待孩子意料外的惊喜。但大多数时候,是带着规划和孩子狂奔在路上。

448页,17章,海量知识点,我是如何1个月里和孩子完成“啃书”的


01

什么都想要的烦恼

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这句话放在我们对孩子的期待上往往是行不通的。有“别人家”孩子的对比,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有自己未尽梦想的迁移,我们在大脑里虚构了一个完美的孩子形象。

对孩子诸多要求,给孩子设定很多的规划,什么都要补,什么都要学。就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样,我们附加在孩子身上的要求也永无止境。这边英语还没学好,二外似乎也要掌握一些。机器人课程上了一半,似乎信息学也要开始学起来。《悲惨世界》读了一半,又发现了新的书单,接着又发现了更新更好的书单。

我们的烦恼不是知之甚少,而是看得太多,迷了方向。

448页,17章,海量知识点,我是如何1个月里和孩子完成“啃书”的


02

学习渠道不是太少,而是太多

新媒体越来越发达,我们获取信息的时间成本变得很低,路径也越来越短。身边充斥着各种“渠道”,遍地是“黄金”。

这边正背着“百词斩”,那边又来了一个“薄荷阅读”也挺好的,“流利说”也不错呢,无意中发现了一个磨耳朵的订阅号也是浑身上下都是优点。选择太多了,反而有了障碍,不仅分散了注意力,也在左右打游击间什么都没学透。

每天都像被一群饥饿的怪兽追赶着,不断往前跑。不知是谁发明了“打卡”,给我们筑起了一道道跑道,像堆俄罗斯方块似的,把一点点空隙垒满。垒到尽头,一切重来,又有了新的选择障碍。

448页,17章,海量知识点,我是如何1个月里和孩子完成“啃书”的


03

“诱惑”那么多,怎么保持专注

人与人之间,本质的差别其实是很小的。有人说,漫漫长征路,最终考验的是每个人的时间管理能力。

一天24个小时对每个人都是合理的。怎么使用,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处于知识积累,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时间分配和时间管理,对于他们来说,更是至关重要。日积月累的点滴差异,也造成了未来孩子的天壤之别。在和孩子一起奔跑的路上,该怎么帮助孩子一起规划和管理时间分配,我有几点建议。

1、谨慎选择项目

比坚持更难的是开始。

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我们往往会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适合他们的拓展项目进行补充。在纷繁复杂的备选项面前我们该如何进行选择呢?

我建议从孩子最感兴趣或者最需要提升的项目开始。坚持是个持久战,从最感兴趣的事开始,孩子的抗性会小很多,更便于项目的推进。从最需要提升的开始,可以在阶段性的坚持后,让孩子感受到提高的喜悦和成就感,更鞭策他继续坚持下去。

比如,小升初的关键阶段,可能会备战多个学校的考试,古诗词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备战项目。我们一起去书店选择了一本他能接受的古诗词书目,每天背诵一篇,每天滚动复习。对内容较长的篇幅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为两天完成,对内容更长些的如《木兰辞》不要求背诵,只要求每天朗读两遍。坚持了1个多月以后,已能熟练背诵30篇。在偶然一次的聊天中,突然发现他的旁征博引,《木兰辞》也在不经意中从读到背得滚瓜烂熟。一个月前还觉得晦涩难懂的古诗词变得栩栩如生。


448页,17章,海量知识点,我是如何1个月里和孩子完成“啃书”的


2、选定了的项目跪着也要坚持完成

根据近期目标或则中长期目标,谨慎选择项目是第一步。但就算是谨慎选择了的项目,但进行过程中,也可能会发现项目的推进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或者途中突然发现了项目的“无意义感”,这是很容易就放弃的阶段。

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真的是经过深思熟虑谨慎选择了的项目,我建议就一定要想尽各种办法坚持下去。半途而废是有惯性的,也容易戳伤自己的信心。想一想选择的初心,克服心理的障碍,坚持下去。

比如我们两周前选择了鲁迅的《朝花夕拾》作为朗诵读本。每天大声朗诵一篇。朗诵第一天,娃就说,我怎么觉得全篇都是病句呢,各种奇怪。从没读过鲁迅的孩子的不适应可以理解,但是稍微调整后坚持下去,今天完成了最后一篇。他说,原来读过了还是挺有韵律的:)

3、明确完成周期,单次量化指标,设定可视化推进条

有时候我们的目标是厚厚的一大本砖头。就像站在山脚下,仰视着山顶,怎么也无法想象自己会有攀登到顶峰的那一天。

这时候就必须明确好总周期,并做好细化的分解。比如我们选了某百科知识竞赛题库作为某一阶段的目标。全书448页,分为17章,每章5节内容。知识量庞大,难度高,孩子往往有畏难情绪。再加上读几章发现很多都记不住,就很难坚持下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明确了一轮的目标:能记多少记多少,但每个知识点都过一遍。明确了周期:3月20日前完成第一轮。明确了单次量化指标:3节/天。设定了可视化推进条:在便签夹上倒计时,每完成一天,划去一天。

执行的前两天,孩子心里还是没底的。毕竟以前每天只完成1节,为了缩短一轮周期总时长,单次量化指标调整为3节/天,量上去了三倍,要花更多的时间,并且能记住多少?在犹豫的时候,我们回头看看当初的目标,坚坚定地走下去,在坚持中发现效率反而提高了。每天完成后划去一天的时候,感觉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奖赏。

现在,我们的一轮即将结束。我偶尔抽查几道题目,发现掌握得还挺好的。一轮结束之后,我们计划用20天的时间,进行第二轮巩固,同样制定细化的量化指标。


448页,17章,海量知识点,我是如何1个月里和孩子完成“啃书”的


4、欲速则不达,一个时间段内只做一件事

有时候我们选定的一个项目周期会比较长,需要几周或者几个月才能完成。随着其它需要提升内容的增加,待定事项list会越来越多,这时候往往会产生焦虑。越着急的时候,越是要冷静按照既定的路线快步行走。

欲速则不达,不能自乱了阵脚。我们可以将所有新老项目放进一个个时间的小盒子,在规定的盒子里完成固定的事项,没有特殊情况,不轻易移动盒子,保证在一个时间段内只专心做一件事。

5、善于利用好碎片化时间

很多优秀广告的传播就是很好地利用了大家的碎片化时间。在我们可控的碎片化时间,同样可以合理地规划,比如早餐时,健身时,洗澡时。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对这些时间是无意识的。孩子越小,越需要家长用心规划。也许有人说,要给孩子留白,不能每个缝隙都塞满。是的,家长在这些时间的使用上确实要多下功夫,不能急功近利。多试错,多总结,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使用得当,这些无意的时间里都能开出花来。

比如,我们曾在早餐时试过的素材有:ted演讲,格莱美颁奖现场,某一位歌星的歌,新概念2课文,百度百科等等。早餐的时间不长,又往往因为赶着上学,时间本身不充裕,有些过于精彩的内容,会让他的动作变成慢动作,看着着急。所以有时候,我们采用“只听其声,不见其身”,效果要更好些。印象深刻的是,我们用了几天的碎片化时间,看完了61届格莱美。颁奖现场的投入与热情,感染了我们那一周。沉浸式的张开耳朵,那一周他和我说话时都时常飙着英语。

448页,17章,海量知识点,我是如何1个月里和孩子完成“啃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