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列艦有沒有可能迴歸戰場?

李寧3766


在人類海軍的發展歷史上,大炮鉅艦的時代存在了非常長的一段時間,在那段時間裡最為經典的代表作就是擁有龐大主炮和厚重裝甲的戰列艦了。在二戰時期,戰列艦迎來了自己最後的輝煌,包括英國,德國,美國以及日本在內的國家,建造了相當數量的戰列艦,其中美國和日本的戰列艦在公海上進行的大戰,至今令人印象深刻。好幾萬噸的巨型軍艦,披著厚重的裝甲使用幾百毫米的主炮互相轟擊,那樣的場面堪稱人類大炮鉅艦時代的頂峰。

然而二戰的結果也證明,戰列艦的地位已經被新的航空母艦所代替,再怎麼強大的軍艦也是敵不過滿載作戰飛機的航空母艦。航空母艦、海軍航空兵和反艦導彈終結了戰列艦和裝甲巡洋艦。

隨著各種導彈和電子武器的不斷普及,使用大口徑艦炮作為主力武器的戰列艦,也慢慢的失去了自己最後的生存空間,導彈驅逐艦徹底終結了戰列艦的地位。擁有世界最強大海軍的美國人,卻在思考要不要復活戰列艦,據美國國家利益網站4月22日刊文,悉尼大學教授薩爾瓦託雷稱在未來美國海軍需要戰列艦武器,以執行常規作戰任務。這個建議聽起來毫無道理,但是這位教授給出了他自己的理由。

薩爾瓦託雷指出,相比起現在的普通驅逐艦而言,過去的戰列艦雖然技術水平較低,然後在防護性能上遠遠超過現在的所有軍艦。以當年的日本戰列艦為例,美軍為了擊沉武藏號戰列艦,總共命中了19枚魚雷和17枚炸彈,這在當今的軍艦看來是不可想象的防護力。相比之下,美國海軍的宙斯盾驅逐艦在與民用船隻發生撞擊時,經常傷亡慘重,甚至出現結構性損失,這證明現代的美國軍艦存在極為嚴重的防護問題。

同時雖然美國海軍未來水面艦艇的主力仍然是龐大的航空母艦和先進的導彈驅逐艦,但是他們也不可避免的需要執行一些非作戰性常規任務,例如進入別國海域進行所謂展示航行自由任務。在那樣的情況下,如果使用防護性不佳的驅逐艦的話,很可能會在對方採取碰撞策略之下處於不利境地,相反在那種情況下,類似戰列艦的武器卻可以極好的完成任務。而且即使是在大規模的戰爭中,隨著美國需要制衡的對手擁有越來越強的反艦火力,過去的僅僅依靠隱身和防空系統來保障生存,也已經顯得不足了。現有的防空和隱身設計已經飽和,如果能夠提升軍艦的防護水平,那麼對於提升美國海軍未來的生存能力也有很大的幫助。

美國媒體的思想歸根結體來看,其實還是希望能夠加強軍艦的硬防護力,也就是在被導彈武器命中之後的生存性能。也許是美國人覺得過去自己的軍艦太過強調依靠隱身和防空設計來提高生存性未來,也許是時候他們考慮在日益炙熱的反艦火力之下,提升軍艦如何在命中之後還能繼續正常運行的能力。毫無疑問,這種設想是建立在比較壞的前提,系美國軍艦可能被擊中的前提下的,這種情況的出現,是中國和俄羅斯的反艦火力已經極為強大,讓美國人感到恐懼才出現的。


科羅廖夫


沒這個可能!

戰列艦是大炮鉅艦的代表,它的核心武器是大炮。不用大炮,就不叫戰列艦。而只要它採用大炮來作為主要武器,那它就沒有繼續存在的價值。

大炮有什麼問題:手短。

艦炮的射程一般就是幾十公里。現在世界上最先進的艦炮是DDG1000上的那2門,射程能達到185公里。但它這個最大射程是理論上的,由於資金上的問題,DDG1000的艦炮也只能使用一般的炮彈,正常射程仍然在100公里之內。而就算是滿血,能打185公里,艦炮的射程跟導彈比,也只能是個零頭。

現在射程在200公里之內的反艦導彈已經是嚴重落後了,正常的能達到300公里。美軍新裝備的反艦導彈射程已經達到了800-1000公里。

跟導彈比,大炮的射程太短了。如果發生艦隊之間的決戰,艦炮肯定是一點用都沒有。

人類已經玩了幾百年的大炮,這種武器的潛力基本上已經挖盡了。像DDG1000的主炮,以美國的實力,也已經是把火炮做到了極致。再想提高,千難萬難。你搞一款400MM口徑的大炮,射程300公里,炮管強度以及後坐力,幾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要是想把導彈的射程提一提,就簡單很多。

美軍射程1000公里的反艦導彈已經服役,中俄必定也是要追上去的。未來10年,射程1000公里的反艦導彈必然會普及。

艦炮的射程也必定還是會在100公里左右徘徊。

現在電磁炮炒的很熱,不過美國那邊似乎沒什麼進展,還在基礎階段。中國的已經海試,前景比較樂觀。但即便是電磁炮研製成功,它的射程也就是200公里、300公里。在炮裡,那是絕對的王者,但跟導彈比,依舊差太多。

大國,基本上都得是以航母為核心的艦隊。航母編隊的打擊距離實際上是艦載機的作戰半徑+導彈的射程。以美國為例,它的航母上搭載的是F35,作戰半徑1000公里。然後F35再在1000的距離上發射射程是1000公里的反艦導彈。所以,它的打擊距離是2000公里。

現在海戰,雙方艦隊還距離2000公里的時候,人家就能把導彈扔到你頭頂了。射程300公里的電磁炮有什麼用?

建造一款戰列艦,上面安12門電磁炮,射程300公里,你誰也打不著。航母的打擊距離是2000公里,戰列艦的打擊距離是300公里。在航母能打到戰列艦的時候,戰列艦還得再往前開1700公里,才能打到航母。這是什麼概念?航母停在那不動,戰列艦30節全速前進,得30多個小時以後,才能達到射程之內。

而且別忘了,電磁炮的300公里射程還只是:理想。

所以說即便是電磁炮研製成功,它也只能是一款輔助性武器,是現代艦炮的一個升級。軍艦的主要進攻性武器還得是飛機+導彈。

戰列艦肯定是不能復活了,有這心思,還不如研究研究裝500枚導彈的武庫艦了。


銳視覺何老師


二戰後,隨著空中力量的崛起和導彈的發展,體積不再顯著增加戰艦的作戰能力。威脅的擴散也使得大型軍艦難以在高強度海戰和立體打擊中生存,像戰列艦這樣的龐然大物已經很難證明其存在的合理性,這也讓戰列艦徹底退出歷史舞臺。然而,由於新時代的大型水面艦艇可以安裝更大尺寸的雷達和更多的防空導彈系統,考慮到這可以更好的應對反介入體系,戰列艦很有可能會以瀕海艦的身份迴歸。

圖為衣阿華號戰列艦

廣義上來講,二戰後的水面艦艇放棄了使用裝甲來確保生存能力這一設計,從而將更多的噸位用於安裝防空導彈系統和更高效、經濟的燃氣輪機。然而,在上個世紀80年代,蘇聯推出了基洛夫級重型導彈巡洋艦。美國也在新世紀建造了排水量高達15000噸的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

圖為基洛夫級重巡洋艦

隨著動力系統和隱身技術的進步,以往大型戰艦存在的機動性差、目標明顯等缺點正在被弱化,朱姆沃爾特級的高機動性和低反射面積就是更好的證明。與此同時,電傳動力系統和動能武器也需要更大的船體來容納發電系統,反艦導彈成本的下降也使得戰艦需要更大尺寸的雷達和更多的防空導彈來保證自身和編隊核心的生存。

圖為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

現實就是,體積正在顯著增加戰艦的能力。21世紀的完美戰艦要求擁有隱身、高預警、反衛星、區域反導、綜合電子戰、反潛反水雷、態勢感知、電力推進系統。想同時具備這些指標,戰艦的排水量將無可避免的超過2萬噸,也就是說,戰列艦很快就會迴歸。


軍事新觀察


傳統的戰列艦已經不再能夠回到海戰場了!

最後一塊退役的戰列艦衣阿華級其實已經進行過導彈化改裝,還曾經設想使其搭載鷂式垂直起降戰鬥機進行作戰,但最終的結果卻是退出現役。

衣阿華級戰列艦是二戰時期美國最強大的戰列艦,航速快、裝甲厚、火力猛。冷戰後,隨著戰艦維護費用越來越高,世界各國的戰列艦都開始紛紛退出現役,只有美國保留了4艘最精銳的衣阿華級戰列艦,分別是“衣阿華”號、“威斯康辛”號、“密蘇里”號和“新澤西”號,這些戰艦參加了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使用406毫米艦炮對海岸目標進行了持久炮擊,一枚一噸半重的炮彈能夠很好地擊毀堅固工事、但是就算這樣,這些戰列艦的消費比也並不如艦載戰鬥機。

為此,美國有兩個改進方案,一個是將戰列艦的尾部三聯裝406毫米炮塔拆除,改成飛行甲板,使其成為航空戰列艦,搭載“鷂”式垂直起降戰鬥機。

另一種改進方案更加可行,就是拆除一半的127毫米高平兩用炮的炮塔,在空出來的位置上安裝“戰斧”反艦/對陸攻擊巡航導彈、“魚叉”反艦導彈,並加裝“密集陣”近防系統,遠程打擊能力和防空能力得到極大提升。

最後,二號改進方案落實了下來。這些被改進後的導彈戰列艦後來參加了著名的海灣戰爭,不但用巡航導彈打擊地面目標,還對伊拉克海岸目標進行406毫米艦炮的轟擊。

雖然看上去輝煌而壯觀,但是美國在戰爭結束後很快就將這些戰艦封存,以節省出來費用裝備阿利·伯克導彈驅逐艦。相對而言,可以裝載上百枚導彈的現代化導彈驅逐艦明顯比老舊的戰列艦威力更大,防空能力也遠遠超過戰列艦。

所以,戰列艦是回不來了!


虹攝庫爾斯克


垂直起降飛機或直升機載量在十五架左右 可使用一座三聯或四聯主炮(口徑在381mm即可)可根據用途建造一座或兩座主炮塔 因為射程遠並且比導彈便宜 激光火炮也可加裝 其餘電子化信息化不用多提 可做指揮艦 也可用於低端局部戰爭及反恐 具有多元化為一體 這樣的戰艦遲早要出現 因為二戰期間日本就有 冷戰時蘇聯的核巡洋艦 也是例子 但是當時都不具備多元化信息 只能輔助 或者打打野 等到這種集於一身的戰艦出現 也可認為是新一代戰列巡洋艦 或者戰列航母 估計三到五萬噸排水量 不過造價可能只有中美能承受 但是隻需派遣一艘駐紮在南海 便可牽制任何一小國海軍整個艦隊 甚至影響到澳洲及印度洋 二戰中提爾皮茲號就是例子


深藍詩


看怎麼定義了,傳統意義上的戰列艦不會再回歸戰場。但是戰列艦的變種可能會迴歸。

戰列艦的產生就是火炮時代艦隊決戰時代排成戰列的主力艦 ,鉅艦大炮時代的代表。特點就是活力強,裝甲厚。缺點也很明顯,噸位大,體積大,容易成為重點攻擊目標。在現代戰爭精確打擊,點穴式攻擊的方式下,再厚的裝甲也難以抵擋飽和攻擊,更重要的是受到的保護多而攻擊範圍小,裝備超遠大炮精度也難以保證。航母不同,航母主要依靠航空作戰,作戰範圍更大,更立體,攻擊性更強,範圍更大。未來戰列艦可能的變種就是武庫艦。最早雛形是美國提出的打擊者號,後來無疾而終。但是美國卻改造了一批俄亥俄級攻擊潛艇,攜帶大量的巡航導彈,也可以看作是武庫艦的延伸。未來戰列艦的終極進化就是導彈戰艦了


f22smk


傳統意義上的戰列艦已死,不過,跨界版戰列艦可能,藉助新的武器裝備,重新定義戰列艦。艦載機的作戰距離外,如果,可以使用電磁炮或者高能激光武器、微波武器等等使用核動力推進系統,的高速戰列艦。把裝甲防護力優化設計,省下噸位換裝多任務武器模塊。即插即用式。如果,戰列艦重新復活,也不是取代航母的作用。


湯姆與巧克力工廠


在激光武器,電磁武器 等大威力無輻射的武器出來戰列艦都不能出現,現代戰爭飛機 導彈的出現使得超視距打擊成為可能,讓視距內最強攻擊的戰列艦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可能在未來人類進入太空時代,武器得到更好的發展,在高速度而且無障礙的太空超視距打擊失去意義,可能戰列艦會繼續登上戰爭的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