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文图/勒克儿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枷担湾堰塞湖堤坝的第一夜,是我人生第一次野外住破败无比的工棚。这里,距离繁华的成都市中心,仅仅120公里左右。

天一亮,户外行头全副武装走出汶川大地震救援时遗弃的工棚,讨厌的阴雨又开始肆掠。拎着洗漱工具,下一长坡到堰塞湖溃决处洗漱。感觉昨日爬山7小时的双腿膝盖痛感已经消失了六七成,不免一阵窃喜。在河边,完整双腿蹲下再俯身舀水动作尚有困难,侧着身,用茶杯舀一口进嘴,NND,满口牙齿瞬间被冰镇石化!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早餐完毕队员们集结,赵队宣布今日行程:从今天开始,涉水过河成为常态,大家要有足够精神准备……

我洗脸的习惯,几十年如此:肥皂洗脸,然后水冲,而后干毛巾擦干(别说这叙述无聊,因为,介后面有故事,姑且做一铺垫)。想起赵队说,从今天开始,要在峡谷中淌水几十次。这水温,肉测估计只有几度,因为分把钟,手立即冻得通红。据说这河最深齐腰,通过最快也得5分钟以上,下半身被冰镇5分钟,木有一点意志,很难抗住!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后勤保障队员率先试水。

想起儿时在住家附近的岷江冬泳,都是用水先湿脸,然后脖子最后淋身,适应水温后,伙伴间相互口中念念有词:不跳是龟儿子!不跳是龟儿子!话音刚落,“扑通!扑通!”几条光腚白光一闪没入水中……想到这儿,豪气顿时被激活!于是双手轮换,不断舀水扑打脸颊,感觉这样豪气还不算干云,干脆用茶杯灌满冰水,直接从脑袋瓜子淋下!顿时,浑身阵阵激凌,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上下牙乱套,相互叩击。我赶紧拿起毛巾,我擦,我擦,我使劲擦!

今天的目的地是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缓冲区与无人区交界处的和尚桥。要到那里,这堰塞湖溃决口是唯一通道。自然溃决口的水流、深浅以及水底下乱石,都是未知数。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科考队员横渡时,河岸两头,五六人死死拽紧安全保护绳……

上午九点。穿着游泳裤的队员们开始向河边集结,除了背包,相机及仪器一类设备都一股脑儿装入各自配发的防水袋中。4个身体强壮涉水经验丰富的村民缓缓移动过河,然后两人在湍流处找到稳定凸起石块站定接应,两人站在对岸,与彼岸的同伴,用宽阔的臂膀拉起了安全绳。因为我想拍照记录行程,申请先通过。得到赵队许可,没犹豫,双脚立即插进刺骨的河中,一手抓紧保险绳,一手平衡着前脚的试探,另一只腿,抵御着水流的冲击。前脚踩稳,借助保险绳力量,后脚跟着前试……这水里,大小顽石密布,大石处,水流湍急,有漩涡,不敢造次,小石头,又奇滑无比,只能把脚掌或脚背插进石头与石头之间的缝隙,努力横穿。浑身已经乱颤,但必须抗住逆流,如果被冲到溃决口边缘,水深过腰,一旦失滑落水,只有到下游找人……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本次科考队有俩女队员。男的穿泳裤过河倒是很平常,但女的就比较尴尬……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科考队最年轻的女队员小戴说:不要问我踩在水里是什么感觉,我会告诉你刀在割腿;不要问我冰水泡大腿是什么感觉,我会告诉你千针刺身……水流速度之猛,我在水中几乎无法站住,脚一抬人就会晃动……无数石头藏在水下,只感觉我腿在不停被石块撞击,连叫疼都来不及,只顾得脸上肌肉痛苦的抽抽几下……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绝不是娇生惯养,这哥儿们天生怕水。他刚下水走了两步,双腿立马痉挛,他无奈站在石头上,不知如何是好……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后勤保障的董姓大叔立马过去背他……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被背着过河,这哥儿们感觉太掉范儿,挣扎着下来,无论如何也要自己淌过!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他虽然走的很艰难,但是,毕竟,一步一步在向前!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终于快到岸边了,这哥儿们终于没忍住大叫了一声,因为实在太冷太疼…………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全体安全到达对岸。各自打开防水袋,取出装备,继续前行,迎接更大的挑战……

首次横渡,虽然爆冷,但大家都安全到了对岸。大伙儿继续穿着泳裤前行,因为,十几分钟后,在一名曰“吊桥湾”处,又必须淌水到彼岸。那边,是森林,河这边,是光秃秃的危崖横空拦截,相比而言,涉水过河危险系数明显要低很多。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在“吊桥湾”淌过河,我们一头扎进森林开始翻山(先通过图中部滑坡体然后进入上部森林)……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过了“吊桥湾”,我们一头扎进森林开始翻山。这森林,植物学博士高云东概括为落叶阔叶混交林,昨天途中所见的人工林踪迹全无。因为下雨加之犬牙交错的灌木遮挡,无法拍照。拿植物学博士徐波的话说就是:这片地区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植被主要由樟科构成,沿途有很多已经开花的领春、七叶树等,东南亚特有的泡花树也不少,还有一些可以吃的蔷薇科灌丛植物,比如悬钩子。虹口地区是国内主要的猕猴桃产地之一,这里有很多还未开花的野猕猴桃,虽然个头很小,但味道相当香甜。

通过这片森林,乏善可陈。唯一的印象,就是双手要不断拨开树枝,注意脚下树根绊脚。最重要的是,前后距离要拉开,谨防前面绷紧的树枝弹回,抽在脸上或打着眼睛。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穿越原始森林一瞥。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穿越原始森林一瞥。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穿越原始森林一瞥。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要彻底尽快走出原始森林,只有下一陡坡到如图河谷……

港真,穿越森林,没有路可言,前行先锋都是拿着砍刀劈开拦路的树枝,速度很慢,下到河谷爬对岸的山体,估计要相对好通过一些。从原始森林下山,坡度太陡,只能拉着安全绳,梭下一由腐树横陈青苔包裹的乱石陡坡,之所以用动词“梭”,是因为那根本不叫“走”——有图有真相: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陡坡到河谷,图中俩红脑袋之间的比列标明了距离和陡度。

回到河谷,继续淌水。这次淌水,感觉很“爽”,因为梭下那抖坡,已经汗流浃背,脚一下水,感觉像烧红的铁倏忽放进水里淬火。接下来不断“淬火”的结果,是到了和尚桥宿营地,队医携带的感冒药几乎就消耗了一半。

我们在这片缓冲区不断横穿的河名为“正河”,与第一天穿越的沟谷相比,今天所见峡谷景观变化很大。中科院山地灾害研究所研究员孔纪名教授说,这是因为汶川大地震时,龙门山断裂带破坏性很强的前山断裂,恰好穿正河而过,所以峡谷两侧出现山体巨型崩塌。河道中,因为密布崩塌的大型石块,河水被迫改道或变得更加湍急。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沿着正河,队员今天行程除了“冰镇下半身”外,还有“标配”的三大动作:紧贴裸岩壁“溜旱冰“,冰水中”跳探戈“,滑坡体上走“太空步“。

“溜旱冰“——看图说话,不需解释。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在滑坡体上走“太空步“,是因为滑坡体都是扇形,“扇柄”在顶端,扇下部都是巨石难以翻越,扇中间部位,虽堆积着大小不一锋利石块和流石,但相对好走。“扇柄”附近,除非万不得已必须过,因为越靠近越危险,一是遭遇可能的滚石,你几乎没法躲避,二是那里是流石层,石头碎片夹杂小石头,相互间没依靠,一踩一个滑,走一步退两步,而且可能带动石块滚落。行走这样的滑坡体,为防滚石,相互间必须保持一定距离,且必须相互错开。后来的路程,几乎天天遭遇,此乃后话。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今天的穿越仅仅还在保护区的缓冲区,没经验的我们,就遭遇一次危险——在通过一个滑坡体时,因为摄像和拍照,我们七八人“落单”,前面能看见的最后一个头盔已经拐弯不知去向。爬在最前面的是央视记者尹柯,我在其后,再后面是央视记者齐晗,齐晗之后相隔七八米坡下,依次还有队员小戴、森林警察吴水涌、武警士官宋海峰以及断后的两位村民。爬到滑坡体中部,本应沿着扇环与滑坡体保持相同倾角前行,因为看不到前行者脚印,尹柯继续往上爬,爬一步退两步,像极杰克逊的“太空步”。望着他极其艰难的动作,目测估计上不去,我正在犹豫要不要跟进,结果他遭遇流石层再度滑下,这次,几个大小不一的石块顺势滚下,我和尹柯几乎同时惊呼:“后面注意,滚石来了!”

说时迟,那时快,距离滚石较远的吴水涌、宋海峰以及俩村民,侥幸躲过,但距离较近的戴菲俐不幸被击中……(待续)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我们通过的这片滑坡体一角。

户外小白徒步穿越成都无人区  仅仅在缓冲区就如炼狱般煎熬!

通过滑坡体,如果如图的砂石可走,那绝对算是“省道”级别的平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