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每棟農宅都有自建“護城河”?

崇明每栋农宅都有自建“护城河”?

沙島文化圈以崇明為主,為典型的沙洲島嶼地貌。在上海長江大橋通車以前,崇明島對外交通皆為水路,這種獨特的地理條件讓崇明的農村房屋具有鮮明的地域和時代特色。

崇明每栋农宅都有自建“护城河”?

崇明學宮裡的孔廟

最有特色的一點,當屬傳統農耕文化智慧的體現:宅溝。

為了抵禦水患,崇明在發展過程中廣築官壩,逐步穩固土地,避免水文災害。除了水利作用,對於曾受倭寇襲擾的崇明而言,開挖河溝高築土壩,能提供類似“護城河”的防護作用。

另外,崇明百姓發現,宅溝的好處並不只是提供安全保障:宅溝裡的水,可用於救援失火;宅溝裡還可以進行魚、鴨養殖。因此,在崇明農村地區,傳統民居邊多有宅溝:經濟寬裕些的人家,宅子四周有四條宅溝環繞;經濟拮据些的,就只開掘東西向的一條宅溝。這充分體現了傳統建築因地制宜的特點,也展現出有別於其他地方的質樸鄉土建築特徵。

崇明每栋农宅都有自建“护城河”?

<small>崇明港西鎮古宅/<small>

在崇明鹽鹼土壤影響下的木棉作物種植,使得家庭紡織在崇明發展過程中佔有重要地位,以前每家每戶都有紡織土布的需求。為解決生產工具搬運的問題,崇明傳統民居的灶間戶門往往以可拆卸的“窗+固定扇”滿足織布機臨時進出的需求,一旦要把織布機搬到室外,門、窗都可卸下。

研究認為,上海鄉村地區傳統建築離不開江南文化的底蘊,同時上海自身具有包容性的海派文化也對傳統建築形態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次調研成果,可為上海鄉土建築風貌傳承、鄉村建築設計創新等提供文化支撐。

資料來源丨上觀新聞

崇明每栋农宅都有自建“护城河”?

交一個工作生活的幫手,開一扇瞭解崇明的窗口,多一條喜歡小島的理由

美圖、美文投稿請發送至郵箱:[email protected]

崇明每栋农宅都有自建“护城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