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高平陵事變

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建立大魏,史稱曹魏;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恢復漢朝,史稱蜀漢;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後遷都建業),史稱東吳。歷史進入三足鼎立的三國時代,由於曹魏地處中原、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國力強盛,史書以魏為正統。

自公元220年曹魏建立,到公元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逼迫魏帝曹奐禪位建立晉朝,曹魏歷四世、五帝,共存在66年。曹魏從立國到滅亡,一直在和蜀、吳兩國和北方的鮮卑、羌胡等遊牧民族交戰,前期互有勝負,到後期則成碾壓之勢,屢戰屢勝,疆域不斷擴大。因此歷朝歷代由盛轉衰均以國力衰退、戰亂頻發、疆域萎縮為主要特徵,而曹魏由盛轉衰則是以權力更替為標誌的,這個標誌就是“高平陵事變”。

曹魏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高平陵事變

曹魏建立時疆域

曹操控制東漢朝廷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後,漢獻帝封他為魏公,再進位魏王,曹丕代漢後,遂以魏為國號。曹丕在位時,興屯田、減賦稅、輕刑罰、禁厚葬,與民生息、國庫充裕,敗蜀漢奪取上庸三郡,伐東吳迫使孫權稱臣,平定酒泉、張掖、武威叛亂,大破羌胡聯軍,再次打通河西走廊,設置西域長史府,恢復了中原王朝對西域的統治。

曹丕死後魏明帝曹叡繼位,在西南阻擊蜀漢諸葛亮五次北伐,在南方擊退東吳孫權的多次進犯,在北方打敗鮮卑族軻比能的襲擾,在東北消滅自立為王的公孫淵叛亂,穩定了曹魏的統治。魏明帝借遼東平叛之機,乘勝渡海攻取朝鮮半島二郡,封朝鮮部落酋長智家為邑君,授予印信;不久又冊封日本卑彌呼女王為“親魏倭王”,授予金印。魏明帝開創了日韓君王由中國皇帝冊封的先例,加強了對東亞各國的控制。

曹魏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高平陵事變

親魏倭王卑彌呼

魏明帝臨終前,命燕王曹宇輔政,但曹宇拒絕了,明帝不得不讓曹爽、司馬懿共同輔政,死後葬於高平陵。齊王曹芳繼位,曹爽全面打壓司馬懿,司馬懿則稱病不出,蟄伏等待時機。司馬懿雖然賦閒在家,但他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仍掌握中護軍,太尉蔣濟等人均是他的心腹。公元249年,曹芳與曹爽一起去高平陵掃墓,司馬懿率3千人發動兵變,迅速佔領曹爽兄弟的軍營,關閉了洛陽城門,逼迫郭太后下旨廢掉曹芳帝位,命曹爽投降。此時的曹爽仍掌控洛陽以外各地軍隊,桓範幾次勸曹爽帶領皇帝去許都,打開軍械庫,發兵勤王,一戰可盡滅司馬氏。但曹爽惶惶不可終日,竟然說“(投降以後)我亦不失作富家翁!”桓範氣的大哭:“想不到曹子丹(曹真)這麼有本事的人,卻生出你們這種豬狗不如的兄弟來,看來你們曹氏宗族不久以後就要滅門了!”窩囊廢曹爽拱手投降,幾天以後就被司馬懿以謀反罪誅滅三族,曹魏政權從此歸於司馬氏,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高平陵事變”。

曹魏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高平陵事變

高平陵事變後魏國疆域擴大

高平陵事變後,司馬懿、司馬師父子平定魏將王凌、毋丘儉、諸葛誕的叛亂,大敗高句麗,破東濊、平濊貊、滅韓濊,將半個朝鮮半島併入曹魏版圖。大臣李豐、張緝、許允聯合夏侯玄、夏侯霸,打算除掉司馬師、司馬昭兄弟,被司馬師鎮壓,只有夏侯霸逃脫,投降了蜀漢。曹芳因此被廢,司馬師立曹芳族弟、高貴鄉公曹髦為傀儡皇帝。曹髦對大臣王經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帶著百餘人討伐司馬昭,被司馬昭心腹賈充指使將軍成濟殺死。司馬昭再立常道鄉公曹奐為傀儡皇帝,在擊退蜀漢姜維多次入侵後,公元263年,司馬昭命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伐蜀,滅了蜀漢政權。

曹魏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高平陵事變

善於隱忍捕捉機遇的司馬懿

公元266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建立了晉朝。司馬炎封曹奐為陳留王,給他一塊封地,繼續奉曹魏宗祀,並使用天子旌旗禮儀,一直傳到南齊才消失。而那個拒絕輔政的燕王曹宇,他的兒子曹奐是曹魏末代皇帝,但他一直呆在自己的封地鄴城,晉朝建立後他仍是晉武帝司馬炎封的燕國公,直到公元278年才老死。雖然司馬氏歷代皇帝幾乎都是庸碌無為、昏庸闇弱之輩,不過對曹魏家族還是挺夠意思,沒有趕盡殺絕,這點和趙宋王朝善待後周柴氏家族有得一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