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在医院子夜痛哭过,不足以谈人生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几乎所有医生都在医院哭过。

有时是一个人躲起来抽泣,有时是在同事或病人面前痛声大哭。

哭泣并不可怕,也不可耻,通过哭泣来释放压力、缓解不良情绪是一种恰当有效的方式。相比于哭泣本身,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和警惕的是:

那些引起医生哭泣的各种原因,会对医生造成多少难以挽救的伤害。

对患者的同情,对疾病的无能为力

哭泣指数:5 颗星

危害程度:1 颗星

总有人说,医生护士都是心狠手辣、冷漠如冰的人,在他们眼中,如果孩子大哭还继续不动声色地打针,如果外伤病人大喊还不把视线从其他病人身上转移过来就是毫无同情心。

殊不知,他们对医生的这种误解是非常可笑的,他们不明白:在孩子面前的不动声色,是为了避免增加孩子的恐惧心理;对大喊大叫外伤病人的不理不睬,是因为另一个默不出声的病人病情已严重到无力叫喊的濒死地步……这都是医生专业素质的体现。

同情心和奉献精神可以说是医疗行为的根源,普通人之所以难以看到医生出于同情的眼泪,是因为长年的工作已经提高了医生的同情心阈值,工作时间越久,同情心阈值也越高。然而,即便看惯人间生死,医生的同情心总会时不时地被触动。

在微博中,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没有在医院子夜痛哭过,不足以谈人生

没有在医院子夜痛哭过,不足以谈人生

这位父亲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也没吃到女儿送的蛋糕

这个时候,很多医生会感受到一种无能无力的痛苦,会否定自己治疗疾病的价值,如果这种情形长期存在,将非常不利于医生今后的职业发展。

其实,医生并非「无能为力」,在对抗疾病的过程中,医生的每一步努力都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死神的脚步。

虽然最终疾病未能治愈,但这个过程中,医生已经为病人争取了时间和希望,谁也抹不去这些付出的价值。

但不管经历多少,如果看到这样的生离死别,也很难不动容。

时刻承受身体的重担、精神的高压

哭泣指数:3 颗星

危害程度:3 颗星

「操着卖白粉的心,挣着卖白菜的钱」,这句医疗圈广传的话非常形象地道出了医生这个职业的巨大压力。

首先,当前国内医疗资源远远不能满足群众巨大的医疗需求,很多医院医生白天黑夜不分地连轴转,从不知周末双休是何物,甚至一年都休不了一天……

其次,科研文章、课题项目方面的压力几乎榨光了医生临床工作外的所有时间,年轻医生头发日渐稀少,没时间处对象,高年资医生经常一连多日见不到妻子孩子……

其实,单纯的高强度高要求工作压力尚不足以打倒一位医生,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往往是一些临床习以为常,但又伤人至深的小事。

也许是总也写不完的病历,也许是科室与家庭不能两全。当然最伤人的,还是医院内的医患纠纷。

在最近热播的纪录片《人间世 2 》中,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X 医生对病人进行了粘连性肠梗阻的手术,术后一周患者因为腹痛腹胀再次入院,动了第二次手术。

最终医治无效死亡。

按照医疗讨论及专业审核,X 医生没有医疗过错,但是家属是否能理解,谁也没有把握。

所有的压力,一时间都压到了他身上。

没有在医院子夜痛哭过,不足以谈人生

始终不能释怀的 X 医生

这样的场景,可能每天在全国大大小小的医院内发生。此时,当事医生所能做的,只有一边默默祈祷患者家属能够理解、体谅,一边准备好接受被扯入医闹纠纷的心理准备。

虽然我们相信医闹只是小概率事件,但每一场医闹都像一场风暴,每一次风暴,都足以伤害到整个医疗行业的人心。

哭泣指数:1 颗星

危害程度:5 颗星

同行欺凌这个词,虽然少有人直接说,但现实中医生却常常面对。

近期,Pei KY 等在著名期刊 Annals of surgery (外科学年鉴)杂志刊登上一篇文章称,医生工作中发生的这种欺凌为「完美犯罪」(Perfect Crime)。

因为这种欺凌在受害人身上找不到任何证据痕迹,却又深深地打击了受害人。

有的欺凌来自不同专业同行,比如医生对护士的苛责,手术室护士长对年轻外科医生的否定;

有的来自同专业上下级,比如带教医生对实习医生的压榨,主任医师对低年资医生的肆意辱骂;

或者来自同级之间对对方临床工作、科研成绩的完全否定和诋毁。

有时做出欺凌行为的人在其专业领域具有很大的话语权,受害者无力抵抗。旁观者常熟视无睹,甚至以「Ta 这是对下属严格要求、Ta 对所有人都是这样的做法」

为借口来规劝受害者默默忍受。

殊不知,这种容忍反而会加剧对方的欺凌行为,并导致受害者学习模仿其行为,最终导致某医院、某地区形成欺凌行为横行的氛围。

在中国,这样的案例也绝对不是少数。带教老师、同事、护士长往往都是霸凌的主角。

而我们,某种程度上对这些还熟视无睹。

没有在医院子夜痛哭过,不足以谈人生

这层楼下面是密密麻麻的科室霸凌故事

总结

没有在医院子夜痛哭流涕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这并不是一句笑谈,事实上,因为医生这一行业的特殊性,他们比常人承担了更加严重的压力和责任。

他们见过更多的生离死别,更需要患者、亲朋好友,甚至医生本身的理解和支持。

你有过在医院哭泣过吗?说说你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