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意味着“拼搏和敬业”?大连20%白领正在……


加班意味着“拼搏和敬业”?大连20%白领正在……

大连20%白领正在“996”

最近这段时间,“996”成了微信朋友圈里的热词之一。随着马云、雷军等大佬的纷纷发声,热议不断。所谓“996”,指的是员工每天早上9点到岗,一直工作到晚上9点,每周工作六天,这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对于“996”,老板们强调“付出才有回报”,员工和劳动部门则认为违反劳动法规。那么在拥有2000多家IT企业的大连,哪些行业哪些人也在被“996”折磨?这种“软刀子割肉”的加班方式合法吗?

一个大连人的“996”生活

35岁的冯海波曾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头部企业担任产品经理。对于年龄渐长的他而言,从北京回到家乡大连的唯一理由是:可以躲开无休无止的加班了。

“在北京工作时,996是最普遍也是程度最轻的加班要求。”冯海波说,身体越来越无法承担熬夜加班的压力,斑秃的头顶让他意识到:拿命换钱的日子该结束了。

但是回到大连加盟一家创业企业并担任技术总监的冯海波发现,大连IT圈加班的压力甚至比在北京时更大。“北上广深IT企业的加班往往是刚性的,但加班多久,享受怎样的福利待遇都有明确规定。”冯海波说,但在大连加班的福利回报往往并不明确。“在产品更新迭代的关键期,通宵是常事,但往往无法计入工作时间。”冯海波以每周为单位统计了今年3月的工作时间,其中3周超过70小时,最长一周达80小时。按此计算,几乎每天都是“996工作制”。“但是很多加班都在家中完成,无法计入加班时间,也谈不上加班费。”冯海波担心,一旦工作出现变故,很难拿到应得的补偿。

这一担心在今年春节后变成了现实——这家创业公司业务调整,裁掉了包括冯海波在内的整条技术线。当他要求老板为自己两年多以来的996工作给予补偿时,对方一句话噎住了他:公司从来没有强制要求996。

他不得不选择通过劳动仲裁维权。但因为缺乏证据,维权仍在僵局。

可能20%白领面临“996”困扰

在大连,不只冯海波这样的“程序猿”承担着巨大加班压力,建筑业、金融业、新媒体都是“996”重灾区。

日前,智联招聘发布了2019年白领从业者加班市场调研。数据显示,在大连,受访者中有超过80%的白领存在加班压力,从不加班的白领只有18.05%。其中超过7成的白领可能无偿加班,每周加班10小时及以上的超过20%。也就是说,可能有接近20%的白领已经临“996”的困扰。

加班的重灾区还不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互联网,汽车制造业加班最严重,房地产无偿加班“最凶猛”。20.73%的房地产业白领反映公司实行996工作制,汽车行业的比例为19.85%。尤其是房地产建筑业不仅加班强度高,而且加班补贴少,反映加班没有补贴的白领占比达到86.31%。与之相比,舆论普遍关注的IT行业加班强度只排到第五名,面临“996”的从业者只占18.52%。此外,私营民营企业的“无偿加班”现象最为严重,80.9%的白领表示公司没有补贴。

记者了解到,在大连,真正硬性要求员工“996工作制”的公司并不多,更多的加班要求是在任务导向下的“软刀子割肉”。“比如公司对我们运营部门有KPI考核,完不成指标是要末位淘汰的。”高新园区一家电商企业的新媒体运营总监赵先生告诉记者,这就逼着新媒体小编们自发“996”,甚至“907”(早上9点打卡上班,翌日零点才敢下班,一周7天时刻准备追热点)。

“996”压力大失业压力更大

在采访大连“996工作制”的现状时,记者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或被公司强制要求,或在“任务导向”下无奈“996”的人很多,但是愿意谈及此事的人却很少。“因为和加班的压力相比,失业压力更大。”多位受访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赵先生认为,一个真正重视工作的员工,往往不会抵制加班。“因为企业发展壮大了,无论从经济条件还是发展前途上看,员工自身也能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但是颇为残酷的是,在付出了超强度劳动之后却拿不到合理加班报酬,这往往成为“996族”们的心头隐痛。辽宁青松律师事务所的王金海律师介绍说,根据我国劳动法,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很显然,“996工作制”是违反劳动法的。

但是近年来,大连地区劳动者因为加班而采取法律手段维权的案例很少。王金海说,一是因为不少企业将超时加班美化为“拼搏和敬业”的企业文化,让不少劳动者误将加班当成了奋斗和拼搏的代名词;二是一些企业虽然并不强迫员工在单位加班,但会使用社交软件随时派发任务。员工对这类隐形加班叫苦不迭,却很难拿到加班费,在维权时也难以提供相应证据。

“996”本无对错只是“个人选择”

大连市政协委员、大连创业工坊创始人胡剑锋认为,996本无对错,只是个人选择不同。“高收入匹配高投入,既然选择必有原因。但如果高收入匹配低投入,反倒是不公平。”胡剑锋认为,如果996工作制能给劳动者带来丰厚回报,那么是否选择996,还是应该尊重劳动者个人意愿。但他更倾向于恰当的目标工作制,而非纠结于时间长短。

这也印证了王金海律师的调研结果——在一些收入相对高的高科技公司,资强劳弱的劳资关系短期很难改变。“不少劳动者为了保住岗位或者追求进补,甚至主动要求‘996’。”而早已成为不少企业“家常便饭”的996工作模式之所以近期话题热度不断攀升遭遇口诛笔伐,与行业从业人员薪资待遇的不断缩水直接相关。

当“996”工作模式难以像往常那样“老板赞赏、员工默认”一路绿灯畅通无阻,而是与很多员工的切身利益产生了抵牾。

加班也未必能挣到奖金满载着鱼米回家,甚至原有工资都要缩水,无疑让员工的心理产生了本能的抗拒。

王金海认为,企业管理者,应该给予主动“996”的员工符合其付出的回报,也应该按劳付酬、公平对待那些不愿“996”的基层员工。

总而言之,“996”应该成为一种各得其所的宽阔道路,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狭窄选择。

图:大连晚报记者张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