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進”路上“師生返鄉記”

“你看,以前這裡就和對面一樣,全是土堆荒地。”古冬梅站在成都高新區三岔湖小學操場上,指著學校馬路對面的一塊荒地,告訴紅星新聞記者。

25歲的古冬梅是三岔鎮本地人,從小在這裡長大。去年夏天,古冬梅從成都某大學畢業,原本打算留在成都主城區工作,從鎮上“走出去”,沒想到還是“走了回來”。

2018年8月,三岔湖小學新校區落成後不久,古冬梅成為學校新聘任的51位老師之一。

老師“返鄉”

“以前每天都從這條路回家,除了土堆,還有個村莊。做夢也沒想到有朝一日這裡會建起一所這麼漂亮的學校。”古冬梅的家就住在學校附近。這條路,也是她上學時每天上學放學的必經之路 。

“东进”路上“师生返乡记”

△成都高新區三岔湖小學實景圖

古冬梅口中的學校,正是“東進”戰略實施後空港新城第一個落成的標誌性建築——成都高新區三岔湖小學。

2017年4月1日,簡陽12個鄉鎮正式劃入成都高新區託管,“東進”戰略上的重要一環——成都天府國際空港新城建設起步。2017年底,空港新城人才公寓的配套項目三岔湖小學動工,220余天後,主體建築落成。為提升高新東區教育質量,2018年7月,成都高新區管委會決定由高新實驗小學領辦東區教育強校三岔鎮中心小學,並將學校更名為“成都高新區三岔湖小學”。

古冬梅帶著紅星新聞記者逛了一圈身後這棟新啟用半年左右的學校。這天是4月21日,星期日,學生已放假,呈“L”形航站樓的教學大樓靜靜佇立在陽光下。操場一邊,一輛挖掘機正在工作——那是三岔湖小學的收口工程。學校後面,還有一所幼兒園和一所中學正在修建。

三岔湖小學是吸引古冬梅從城區返鄉的原因,“從教師的個人職業生涯來講,‘東進’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機會。”古冬梅說。

在任三岔湖小學執行校長之前,石美然是成都高新實驗小學副校長。相比於普通教師,石美然眼中的“東進紅利”則更為深遠——高新實驗小學領辦後,選派了優秀幹部和名優骨幹教師加入三岔湖小學教師團隊。這為三岔湖小學注入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也意味著這裡的孩子們將有機會享受到更加公平而優質的教育。

事實上,在“東進”路上“走回來”的,不只是古冬梅。

三岔湖小學行政辦公室主任李鵬飛提到,新校區落成前,部分本地居民為給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環境,會將子女“送出去”接受教育。但現在,更多家長願意將孩子“送回來”。

“未來周邊還將建成幼兒園、中學等。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學校建成後,為轄區居民和‘東進’人才子女同等享受成都市中心城區的優質教育資源提供了硬件上的重要保障,所以這也是一項民心工程。”石美然說。

學生“返鄉”

距離三岔湖小學新校區約3公里,三岔湖小學老校區——三岔鎮小學靜悄悄地站立在夕陽中。在實施“東進”戰略前的若干年裡,這裡承擔了周邊大部分地區的教學使命。

由於其教學質量在附近學校名列前茅,源源不斷的生源曾一度超越了三岔鎮小學的最大承載力——“六年級最多的一個班有93人,學生多到老師想走下講臺進過道都比較困難。”古冬梅帶的班是三年級,她剛進學校時還沒搬遷。她回憶:“由於老校區硬件設施跟不上,加上人多,夏天教室很熱,孩子們有點難受。”

“东进”路上“师生返乡记”

△成都高新區三岔湖小學實景圖

去年10月15日,三岔湖小學三至六年級的孩子開始搬至新校區,設34個教學班,為高小部;一至二年級的孩子留在老校區,設19個教學班,為低小部。三岔湖小學目前共有2700餘名學生,高低小部每個班級的學生都在45名以內。

新校區總建築面積約29650平方米,教學大樓一共4層,每層都留有綠色的活動空間,種有綠樹鮮花。四樓樓頂開闢出了一片空中農場,供同學們使用。校內配有科學實驗室、微機室、美術室、音樂室、圖書室、閱覽室等專用教室,還有可容納500餘人的多功能學術報告廳及師生食堂、室內體育館。學校所有的玻璃用的都是真空三銀玻璃,能更好地防紫外線等輻射,隔熱性也更好。

石美然提到,實行一校兩部、協同發展,是借鑑了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本部的做法,統整資源,分部管理,不僅更科學實用,還綜合考慮了孩子的年齡特點、環境因素、交通狀況等,更有利於孩子們的健康成長。

“搬到新校區後,孩子們的幸福感也大大提升。”古冬梅說。

家長“返鄉”

“今天要是太晚,我回家就不走小路了。”傍晚7時許,天色漸暗,李鵬飛對學校門衛開玩笑說。李鵬飛家住“鄉下”。

事實上,和李鵬飛一樣,大多數學生的家都住在“鄉下”,“部分孩子是單親家庭或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存在很大問題,很多需要學校和家長共同完成的輔導都無法完成,因為‘家長不在家或還沒回家’。”李鵬飛說出了他的擔憂。

“东进”路上“师生返乡记”

△成都高新區三岔湖小學實景圖

但這樣的情況在不斷改善。“政府在頻繁宣傳,轄區居民更加關注重視教育,整體素質也在提升。隨著空港新城的建設,很多家長都願意‘返鄉’。”李鵬飛說。

31歲的汪超就是“東進”戰略實施後空港新城裡願意“返鄉”的家長。

汪超的故鄉是董家梗鄉——成都高新區託管的簡陽12個鄉鎮之一,此前一直在成都城區做銷售工作,決定今年暑假回家鄉發展。“誰喜歡背井離鄉在外漂泊?空港新城建設後的這兩年,我親眼目睹了家鄉的變化,現在家鄉有很多工作機會等著我,所以我一定要回去。”汪超告訴記者。

汪超決定“返鄉”的另一個原因在於自己的孩子。去年9月,汪超的孩子從董家埂某小學轉入三岔湖小學四年級,“在過去,高新東區的整體教學質量一直不是很理想,但三岔湖小學的建成改變了這一狀況。被高新實驗小學領辦後,三岔湖小學的教學質量有了很大提升,新校區的環境家長們也有目共睹。”

“东进”路上“师生返乡记”

△成都高新區三岔湖小學實景圖

汪超印象最深的是,以前父母不在家,光靠爺爺奶奶,孩子的課業輔導很難完成。但轉入三岔湖小學後,家長就算不在孩子身邊,遇到課業難題,也能和老師在電話上無障礙交流。“常常晚上八九點,老師還在和我們溝通,這些都讓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很放心。”汪超說。古冬梅告訴記者,除了像汪超這種周邊學校想轉過來學習的家庭,還有很多外地家長前來諮詢轉學事宜。

三岔湖小學落成只是吸引人員迴流的原因之一,“隨著空港新城建設的推進,產生新的用工需求,更多人願意‘返鄉’。”三岔鎮黨政辦主任任玲告訴記者,三岔鎮面積48平方公里,2018年,三岔鎮城鎮常駐人口已突破3萬人,為給轄區群眾提供就業平臺,三岔鎮政府去年舉辦各類招聘會8場,完成新增就業336人,崗位涉及各個方面。

“‘東進’帶來的變化顯而易見,從最小的地方來看,這兩年鎮上餐飲店明顯增多,生意都很不錯。”任玲提到,截至2018年年底,三岔鎮城鎮商店有1300餘家,同比新增20餘家,“空港新城建設刺激了鎮上經濟發展,人越來越多,居民消費水平提高,餐飲、住宿等服務業都有了進一步發展。”任玲說。

紅星新聞實習記者 彭祥萍 成都高新區三岔湖小學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