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籍裝幀形式只有竹簡和線裝?大錯特錯!

歷史小科普第一期:中國古籍裝幀形式 文/含嶺

撫今追昔是中華民族的歷史情調之一,時下國內的影視劇中多以古裝劇為主。古裝劇的拍攝滿足了現代人對古代的一部分幻想,但是由於歷史知識不足,在還原古代場景中不可避免的會有一些“硬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錯誤就是古籍的裝幀形式。出現這種錯誤的原因有兩點:一是觀眾對古書的裝幀方式的固有印象:認為只有竹簡和線裝;二是經費所限,竹簡和線裝書的收集相較別種為易。

我們先看此前大熱的《楚喬傳》劇中古人的閱讀方式及書籍裝幀形式。

中國古籍裝幀形式只有竹簡和線裝?大錯特錯!

定位在西魏的古裝劇《楚喬傳》,男主正捧著一卷竹簡閱讀

再來看經典歷史長劇《水滸傳》劇中古人的閱讀方式及書籍裝幀形式。

中國古籍裝幀形式只有竹簡和線裝?大錯特錯!

定位在南宋的古裝劇《水滸傳》的畫面中出現了線裝書

以上劇中對古人閱讀場景的還原有木有問題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他們犯了同樣的錯誤:都把主流在A朝代出現的書籍裝幀形式安到了B朝代!

可能有一些朋友還是一頭霧水,尚不知玄機何在?耐心讀完以下的內容,相信朋友們會有一雙火眼金睛,類似文中古裝劇出現的硬傷將難逃法眼。

現如今書籍的裝幀形式是冊頁裝及矩形開本等基本形式,但當下所使用的裝幀形式也是起源於我國的宋代,那麼古人的書籍裝幀形式到底怎樣的呢?

我們都知道造紙術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為推動世界文明的傳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造紙術發明前書籍的載體有很多種,但造紙術發明後,紙的普遍使用使其成為書籍載體的主要形式。因此,書籍載體不同,裝幀形式也不同。

造紙術發明之前古人書籍的裝幀形式

甲骨(殷商~西周早期):1899年首次發現的甲骨文讓我們得知商代和西周早期人們會將文字刻在龜甲、獸骨上,這些文獻是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為了方便保存這些文獻,人們將內容相同的幾片甲骨用繩子將其串聯起來,這也是書籍裝幀的早期形式。

中國古籍裝幀形式只有竹簡和線裝?大錯特錯!

甲骨文

金石(殷商晚期~春秋晚期):《墨子·兼愛下》中寫道:“以其所書於竹帛,鏤於金石,琢於盤盂,傳遺後世子孫者知之。”墨子的這段話反應了當時的文字存在形態。

這裡的“金”即是指青銅器,可分為利器、樂器、食器等等,其中利器作為“國之重器”,是最高統治權力的標誌,因此極受珍視,同時也因為它不易損壞的特點,貴族們往往將文字刻於青銅器以傳子孫後代。

這裡的“石”則是指石頭,在石上刻字是古人的一種風雅,戰國以來石刻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侯馬盟書》。

中國古籍裝幀形式只有竹簡和線裝?大錯特錯!

《侯馬盟書》

1843年出土於陝西岐山的毛公鼎是現存青銅器銘文中最長的一篇,堪稱西周青銅器中銘文之最。這種鑄之青銅器的銘文被多數史學家認為是古代書籍裝幀的一種形式。

中國古籍裝幀形式只有竹簡和線裝?大錯特錯!

甲骨文、金文和初期石刻以不同的表現形式記錄了我國古代社會各個方面的事蹟和內容。在今天看來,它們無疑有書籍的作用,但當時的人們並不是自覺地運用這些東西來記錄和總結經驗。儘管如此,它們的出現還是為我國書籍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簡牘(戰國~魏晉):在造紙術發明之前以及紙張的普及之前古人主要的書寫工具是竹簡,竹簡也是我國曆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裝幀形式,它是我國最古老的圖書之一。竹簡多用竹片製成,每片寫字一行,將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編聯起來,稱為“簡牘”。

中國古籍裝幀形式只有竹簡和線裝?大錯特錯!

竹簡

儘管竹木價格低廉、取材方便,但也存在自身過於笨重、攜帶不便、翻閱難度大、容納文字有限等缺點,一旦散亂,將給讀書、藏書帶來極大不便。

於是,在簡牘盛行的時期,又出現了寫在縑帛上的書—帛書。

帛書:帛書較晚於竹簡出現,它是將文字書寫於絲織品上。帛書作為書籍存在,它的裝幀形式是將帛書縫邊後成卷存放。縑帛質地輕軟,容易書寫、保存和使用,但是由於材料昂貴,僅作為統治者書寫,社會主流的書籍裝幀形式仍以簡牘為主。

中國古籍裝幀形式只有竹簡和線裝?大錯特錯!

帛書

造紙術發明之後古人書籍的裝幀形式

卷軸裝(東漢~宋初):卷軸裝即是將抄了字的紙黏連起來形成長卷,在其尾部裝上一根用木或竹做成的軸,收藏時用軸向尾端捲成一束,稱為一卷。這種裝幀形式在後世的書法藝術中得到了極大發揚。

中國古籍裝幀形式只有竹簡和線裝?大錯特錯!

卷軸裝

旋風裝:唐代中葉已有的書籍裝幀形式,它是在卷軸裝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它形同卷軸,由一長紙做底,首頁全幅裱貼在底上,從第二頁右側無字處用一紙條粘連在底上,其餘書頁逐頁向左粘在上一頁的底下。書頁鱗次相積,閱讀時從右向左逐頁翻閱,收藏時從卷首向卷尾捲起。

中國古籍裝幀形式只有竹簡和線裝?大錯特錯!

旋風裝

如今我們依舊可以看到旋風裝的書籍,現存故宮博物館的唐朝吳綵鸞手寫的《唐韻》便是採用旋風裝。

梵夾裝(西藏吐蕃時期):梵夾裝是古藏文書籍的主要裝幀形式,源於古印度用梵文書寫的貝葉經。吐藩時期的藏民們將紙張書寫或雕印的經文效仿貝葉經,用木板相夾,而後以繩索、布帶捆紮。每葉獨立存在,便於翻檢,但都是散葉,易丟失。

中國古籍裝幀形式只有竹簡和線裝?大錯特錯!

梵夾裝

經摺裝:經摺裝也是在卷軸裝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它針對於卷軸裝的卷舒之難而產生,由佛教經卷而得名。這種裝幀形式經常在佛教經卷中出現,將本是長卷的佛經從頭至尾按一定行數或一定寬度連續左右摺疊,最後形成長方形的一疊,再在前後各粘一張硬板。

中國古籍裝幀形式只有竹簡和線裝?大錯特錯!

經摺裝

蝴蝶裝(唐末~宋元):唐末五代時期,雕版印刷術已經趨於盛行,原有的書籍裝幀形式難以適應飛速發展的印刷術。於是在經摺裝的基礎上又演變出新的裝幀形式—蝴蝶裝。

蝴蝶裝是以版心中線為準,版面向裡對摺,然後再一葉一葉重疊在一起,在折線處對齊,用漿糊粘在一起,另外三邊切齊,再用硬紙連背裹住作封面。每頁紙只有一面有字。打開書,可以看到一整頁,以版心為中軸,兩邊各半頁,似展翅蝴蝶,故稱蝴蝶裝。

包背裝(元明時期):它是蝴蝶裝的改良形式,將印好的書葉在版心中線處背面對摺,版心向外,單口內向,將單口粘連到裹背紙上,外面再加上護葉和封面。

中國古籍裝幀形式只有竹簡和線裝?大錯特錯!

線裝(明清時期):線裝是明代中葉興起的書籍裝幀形式,可以稱得上我國古代最完美的一種書籍裝幀形式,也是我國傳統書籍藝術演進的最後形式。清朝時期,線裝成為書籍裝幀的主要形式,一般的線裝書具有“護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緻端正”四大特點。

中國古籍裝幀形式只有竹簡和線裝?大錯特錯!

線裝書

回頭我們來看《楚喬傳》和《水滸傳》劇中古人閱讀書籍的裝幀形式。《楚喬傳》年限定位在西魏時間,東漢時期就已經發明造紙術,到西魏時間,紙張已經普遍成為書寫材料,而男主閱讀的書籍卻是竹簡,有違常理。

或許有朋友認為,雖說紙張已經普及,但簡冊依舊是被沿用的書籍裝幀形式。男主閱讀前人留下的古籍並未違背史實。但原本出現在明清時期的線裝書卻出現在南宋時期,《水滸傳》中出現的古人閱讀場景著實違背史實。

本期便對中國古籍裝幀方式的簡單梳理,我們做這一期科普,並非務以矜奇炫博,而是為了知來處,明去出。我們如同一個旅人,在曠野裡迷了路,必須先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待把自己站的地方與來的方向畫一條線,才明瞭自己走過的路,與下一步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