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她的“四块金牌”

【讲述】她的“四块金牌”

【图强路】

说起图强路,老厦门都不陌生。早前它是寂静的山头,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市委机关宿舍区。上世纪八十年代被称为“花园街5号”,再后来成为有一定规模的居民住宅小区。

在这里,人们书写铁血、荣耀、和美、骄傲……这里是厦门南下干部的集中区。战争年代,他们浴血奋战,解放人民;和平年代,他们兢兢业业,建设厦门。虽然家乡不同、经历不尽相同,但理想、信仰相同,共产党员的情怀相同。

【讲述】她的“四块金牌”

建于解放前的二层白楼是图强路的“元老”楼

【讲述】她的“四块金牌”

如今的图强小区

今天,通过图强路老居民汤伟星几年前写的一篇文章,听他讲述、怀念他的母亲——一位老革命与四块“金牌”的故事。

母亲的四块“金牌”

【讲述】她的“四块金牌”

母亲生于1921年,已过95周岁,按照闽南习俗,耄耋老人通常要虚上两岁,因此今年母亲说自己97岁。今年年初,她看到孙子孙女们都在玩微信,也想学。春节过后,她要求我给她买一台智能手机,然后,有模有样地玩起了微信,网名“百岁老人"。

母亲年轻时,“七七事变爆发”,日寇全面侵华,家乡山东胶东地区也被日寇占领。为抵抗外侮,加上受姥爷和早年参加八路军的大舅影响,母亲18岁就加人了共产党,成为姥爷在村里开展党的地下活动的得力助手。

母亲时常给晚辈们讲她经历的一段往事:1941年秋天,村里一位和大舅一起参加八路军的叫“大壮子"的青年,受组织委派,回村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因汉奸的出卖,被日本鬼子抓捕,这位八路军战士被俘后, 被日寇用酷刑折磨,至死也没吐露半点党的秘密,最后惨遭鬼子的狼狗活活咬死。鬼子将其暴尸荒野三日,不让收尸。三天后,烈士新婚不久的妻子在乱岗堆里,凭着几颗亲手缝制的纽扣,找到丈夫的残骸。为了打击日寇的嚣张气焰,在村党组织的精心策划和周密安排下,村里七名汉奸被一网打尽并就地处决,大长了群众的抗日士气。

大约是在1959年,母亲竟然在居住的图强路上,巧遇当年一同从事抗日活动的同村战友,时任91师后勤部政委的孙永健。老战友久别重逢,分外亲切。谈起往事,两位战友时而唏嘘不已,时而击掌大笑,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两家做了好几年邻居,我从小就敬仰的孙叔,后来调到江西工作,2005年去世。

1949年夏秋,母亲跟随父亲,和数千名山东籍干部一道,冒着尚未散尽的硝烟,在上海经过短暂集训后,一路跋涉南下,穿越四省,随着解放大军来到福建,参加了接收地方政权的工作。20世纪50年代,母亲随着父亲的工作调动,辗转福建各地,直到1958年,全家才在厦门安定下来。

母亲在1976年初年满55岁时离休,响应街道办的号召,义务担任社区党小组长。把家当作活动场所,每月组织党员过组织生活。

母亲晚年最为得意的事,莫过于她获得的四枚纪念章,因纪念章均为镀金的,母亲谓之“金牌" 。

2009年9月和10月,福建省委省政府给母亲颁发了 “纪念福建解放60周年”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南下干部纵队山东南下福建干部60周年”两枚纪念章。2005年和2015年,母亲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抗战老兵的“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60周年”及“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2015年9月,当母亲获得第四枚“金牌”时,激动的几个晚上没有睡好觉。我联系了基层党支部的九名党员,到家里过组织生活,母亲特意把获得的四枚“金牌”挂在胸前,拍照留念,欣喜之状、溢于言表。

母亲这些年,时常会数落已去世多年的父亲。她总念叨:“你爸就是没有福气,现在国家富强了,生活好过了,他却没能等到今天!”是的,我父亲汤元一已经离开我们整整26年了。记得1978年,父亲受命组建厦门市建设银行,并出任首任行长,一直工作到1986年离休。他和许许多多早逝的先辈一样,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为之奋斗的新中国解放和建设事业。

母亲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再多活几年,做一个真正的“百岁老人”,与党同庆“百年华诞”。

衷心祝愿老母亲的梦想能够成真!

-----

-----

【讲述】她的“四块金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