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要押韵,但是古代没有普通话,各地方言也迥异,如何才算押韵?

帝国疯狗


诗词创作依的是中古音韵。而音韵学上的中古音,其起始是以隋朝陆法言等人编著的《切韵》作为标志。所以,又有人将中古音系称为《切韵》音系。



我一直觉得,《切韵》是部了不起的韵书,其很能体现编者的智慧,尽管此书已佚,但我们从清人陈澧所著的《切韵考》和陆续出土的一些残卷仍可窥视。特别是发现《切韵序》,其讲述了编《切韵》的起因。原文太长,加上文言文也不好读,就不附录了,仅译录部分与题目相关的文字。

在开皇初年的某一日,刘臻等八人一起在陆法言家作客。酒过数巡后,便讨论起作诗的音韵。说到前代和当代音调的不同。并说到了当时的各种韵书如吕静的《韵集》,李季节的《音谱》,杜台卿《韵略》、夏侯泳的《韵略》,阳休之的《韵略》,周思言的《音韵》的不同和相互矛盾之处。其后也说到了各地口音的不同,如南方音偏清浅,北方音有很多重音浊音,西北地区把去声读为入声,西南地区将平声读作去声等等。

酒至微醉,这九人便突发奇想:我们几个人分别来自不同的地方,能否综合各种方言和元素,进一步讨论,精炼出一个标准。 于是,这部影响深远的韵书诞生了。



从《切韵序》中所言可见,《切韵》的定音方式并不是单纯记录当时的口音,而是综合了当时的各地口音以及多种元素,经集体讨论拟定。其本质是一部拟音的韵书,而非字典。也就是说《切韵》音系,是拟音音系。

唐初时,因《切韵》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被指定为官韵。又因为发现隋、唐之间的语音已产生了变化,稍后又在《切韵》的基础上,对一些韵部作了修正,也对一些变得不押韵的汉字进行了重新拟音,编制出《唐韵》。到宋代又因同一原因,采用同一方式编出《广韵》和在宋末编出《平水韵》,这些韵书都是与《切韵》一脉相承,同属《切韵》音系。

事实上,今人所用的《平水韵》,也是清代重新修订的版本。宋代的《平水韵》有107个韵部,清代《佩文韵府》版的《平水韵》为106个韵部。



最后发两句牢骚。本来今人编韵书,可依照以上历代的韵书编制方式,传承《切韵》音系,在《平水韵》的基础上,根据今人读音,重新修订一些韵部(如一东、二冬合并),再为一些已变得不押韵的韵字重新拟音,便可编出适应今人的韵书。这样既传承了传统文化,解决了唐宋诗词的朗读问题,又解决了今人创作的用韵问题。

但不知何因,当代的新韵的编制者,要推翻传统,另起炉灶。既不能解决传统诗词的朗读问题,又不能解决当下诗词创作者的困惑。新韵都推广几十年了,当代诗坛采用新韵的还不到10%,名家更是无一人采用。为什么编者就不能反思一下,还继续搞了个《中华通韵》。


诗词书院


首先,要纠正这个问题的说法:

1、古代没有普通话?普通话是1955年规定成为国家通用语言的,古代当然没有普通话,但根据题意理解,说的应该是古代没有通用语言,其实这是不对的,在普通话之前通用语言是“国语”,再之前是各朝代的“官话”和“雅言”,也就是说,至少自夏朝开始,以国家名义都有规定标准音。

2、古诗词押韵:根据题意理解,似乎说的是当代诗词押韵是依据普通话,这也是不对的,自古以来,古诗词创作都是依据韵书。

韵书与同时期的官方通用语言相关,但不完全一致,比如清代诗词创作,主要依照《平水韵》、《词林正韵》等韵书,但这些韵书却与清朝官话相差甚远,清雍正以后,北京官话成为清政府推广的官方语言,而北京官话没有入声,但清朝的诗人们写诗填词却依旧保留入声,比如纳兰容若,他是清朝代表词人,他有一首代表词作叫《忆秦娥·长飘泊》:

长飘泊,多愁多病心情恶。心情恶。模糊一片,强分哀乐。
拟将欢笑排离索,镜中无奈颜非昨。颜非昨。才华尚浅,因何福薄。

这首词用韵依照《词林正韵》是第十六部“觉药”入声韵,依照《平水韵》则是入声十药,其中“泊”、“昨”、“薄”按北京官话是平声,很明显纳兰容若并非依据官话来填词。

至于当代古诗词创作,大部分人也是依照《平水韵》和《词林正韵》,极少人运用《中华新韵》,而即便是《中华新韵》中的韵母,与普通话的韵母也并不完全相同,《中华新韵》用韵更宽,只有十四韵,比如“十二齐”,就包括汉语拼音的“ i ,er ,ü”。

综上所述,古代诗词写作都是依照韵书而不是当时官话来判断押韵的,今人也不例外。

我是六甲番人,敬请关注。


六甲番人


古代对于写诗来说“普通话”是有的。古代有韵书,就是天下读书人的普通话。

最早在南北朝就有人编撰韵书字典,以韵母相同或相近作为一个韵部。至于古代是否是天下一个音,或者取音标准如何现在不得而知。

在隋朝出了一本《切韵》对后世影响很大,可以确定唐朝就是用这本书写诗的,后来这本书失传了。

在唐时有《唐韵》,宋时有《广韵》,以上都是根据隋陆法言《切韵》编撰的,大体相近。所以《唐韵》《广韵》不是代表唐宋的发音,依旧是中古隋朝发音。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唐末的诗人对切韵分韵出现了不理解,可见隋唐读音已经分化。至于宋,肯定差异更大。

到了元出现了《平水韵》《中原正韵》,平水韵依旧继承《切韵》只是对韵部做了合并,相近的可以互押韵;《正韵》是当时的读音,这本书与《广韵》对比,可以发现现代普通话已经在开始形成。

《平水韵》是明清科举考试指定韵书,写诗押韵一定根据这本书,一直影响到今天。现代人写诗还有继续用《平水韵》还是《中华新韵》(普通话)的争议。


花名炮哥


所以这就是韵书的来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