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我变得更好

读书让我变得更好

©️TITLE图片基于摄图网版权协议

我常常说,这个世界上除了死亡,已经没有什么让我真正害怕的事。现在我想收回这句话,应该说第一怕死,第二怕没书读。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就聊聊读书这件事吧。

著名的投资大师查理芒格说,“我见过的聪明人,没有不爱阅读的”,被很多人奉为箴言。于是常常有人跑过来问我“读什么书能变聪明啊”,或者直接索要书单,好像真的会存在神奇秘方,大把服用下去,就能改变你的人生似的。

据我观察,并不是聪明人或者有钱人都爱读书。你读书肯定读不成芒格或马云的,我认识一个身家几十亿的老板,小学都没念完就出来做生意了,他也不读书,但是这样的人本身就有生意天赋、有从社会中观察学习的能力,以及异于常人的胆识和运气,并且善于抓住大的机遇。

我还认识一个同龄人,熟读古籍和中外哲学,言必引经据典,学生时代觉得他还不错,看起来文质彬彬。但是工作之后,发现他在单位里郁郁不得志,越来越刻板和狭隘,被同事边缘化,朋友也对他敬而远之。

读书多并不等同于拥有入世的智慧。读书和财富没有必然的联系,恐怕我们必须要正视这个事实,并且从狭窄的功利主义里走出来。

在读书这件事上,一定要摒弃功利的价值观,用平常心看待它,才能得到真正的趣味和益处。

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读书的意义在哪里呢?

在于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于审美的感受和趣味,在于获得更开阔的生命体验,从而理解社会的运行规律和复杂人性。

读书是一件极为私人的事。复盘一下我从6岁开始的阅读史,驱动我不断阅读的内在动力,就是好奇心和求知欲。

小孩子天然有好奇心的,他们会问天空为什么是蓝色,会津津有味地看蚂蚁怎么搬家,白云怎么飘散,露水怎么凝结,我记得小学时候同学里流行买一种涂改液,我回到家用石灰粉和胶水反复实验,希望自己能够制作出来(当然失败了)。

1990年代的小镇没有书店,我把家里有字的书籍和信件全部翻了个遍,当然是饥渴不能满足的。周末我爸就骑着自行车带我去县城唯一的一家新华书店,买作文书和世界名著。到了初中,我有零花钱了,就哪怕不吃饭饿肚子,也要攒钱去地摊上买便宜的盗版书来看。

中学时代爱上三毛,余光中,林清玄等台湾散文作家,在一个封闭的内陆小城镇,一个少女对于世界奇幻美好的想象,都是透过阅读带来的。读书让我觉得心灵特别丰盛,那种丰盛怎么形容呢?就是虽然你身处在一个鸡毛蒜皮的世俗世界,但读书带你飞升到一个繁花似锦的,充满种种奇遇和可能性的审美世界中来。

一个小镇少女必须面临的现实生活的单调,苦闷和贫瘠,好像也没那么可怕了。因为我已经在书中,跟随者作家们的眼睛和足迹,度过了千千万万种人生。

青春期是危险的。人在十几岁的时候,有着相似的苦闷,迷惘,和想要冲破现实枷锁的冲动,以及对于人生终极意义的追索。现在想来,我在20岁之前,为什么读了那么多哲学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想搞清楚我是谁,我为什么而活,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高中的时候读了《论语》《道德经》《庄子》,最爱的是《道德经》。回想起来,是《论语》让我对儒家入世的规则和智慧,有了隐约朦胧的印象。

在我进入社会之后,遇到很多工作和人际关系的问题,又延续着入世这条脉络,去读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孙隆基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这两本也值得反复研读,读透了它们,你就懂得了农耕文明和宗族制度下,中国人最深层的心理结构和性格渊源。理解了自己的原生文明,世俗中很多困惑就会迎刃而解。

《道德经》里的辩证思维和豁达的人生观,对我的影响最大。它也是入世的,但是入世之外,又有着一份出世的情怀。这个我最喜欢的,我这一生都会用出世的情怀,去做入世的事业,这个价值观,也是我十几岁时就已经建立。

举个例子。比如“福祸相依”的思想,我从十几岁开始就深深认同,并且贯彻到我的观念和行动中。此后在遇到坏事情,我不会那么恐慌焦虑,而是从中寻找机遇;好运降临,我也不会膨胀到得意忘形,心中总有一份敬畏感存在。

再比如,“柔与刚”的关系,它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它让我懂得,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内心坚韧,有弹性,而不是一味地刚和硬。不管情感关系还是职场,这条都可以奉为真理。其实真理不用左顾右盼,寻寻觅觅,它就在我们老祖宗的智慧里。

到了大学,我又读了一些西方哲学。印象深刻的,比如罗素,黑格尔,培根,海德格尔。

当时虽然读得一知半解,但是兴趣盎然,孜孜不倦。有一阵子特别喜欢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对加缪,萨特,波伏娃的情事也是如数家珍,后来去到巴黎,漫步在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脑海里浮现的就是萨特波伏娃和一群朋友在咖啡馆辩论的情形。

关于西方哲学,有一本书启蒙书叫《苏菲的世界》,如果有兴趣可以先读读这本。

除了哲学,我青少年时期还有一个爱,那就是唐诗宋词。

它们首先是让你觉得意境优美。对汉字精炼浓缩到极致,又可以精准地传递思想和情感,本身就是奇迹。另外,诗词里有一种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感,要朗读出来,你才能感受到它的美。

我爸说我四岁就能背诵唐诗三百首,我觉得定有吹牛的嫌疑,但是,我依稀能记得四五岁的时候,看到姥爷家堂屋的古画,那种苍茫悠远和孤独的意境,会随口说出“远上寒山石径斜”这样的诗句。

诗词里我最爱的是李白和苏轼。(会有中国人不爱他们吗?)

我公众号的名字就取自于李白的《将进酒》,“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但我觉得“销”这个字太过坚硬,凌厉和决绝,就私自改成了“消”。更温柔一点,一方面我也觉得,愁没什么可怕的,我很享受忧愁。说到这里,再安利一个法国女作家,萨冈,她18岁时写了一本书叫《你好,忧愁》,也是她的代表作品,我很喜欢。

苏轼大家也很熟悉,我喜欢他跟多数人的原因一样,他在任何境遇里都能自得其乐,那份开阔与豁达,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有一年夏天我特意去了一趟眉山,在三苏祠里待了一整天,苏轼家的那口井还在,我仿佛还能看到王弗“小轩窗,正梳妆”的情形,我知道千年之后追随着他足迹而来的人,都是因为感动着到千年前的那份感动。

李白和苏轼,对我性格最大的塑造和影响,就是我一再强调的“乐观与浪漫”。就像英国作家毛姆说“阅读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一样,失意的时候,我就去跟李白苏轼聊聊天,觉得风雨也没什么好怕的,因为苏轼告诉我,“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所以就享受着风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才写到我青少年的阅读记忆。说说我喜欢的小说吧,《红楼梦》和《金瓶梅》自不必说,我读了很多年很多遍,也写过一些评论,是值得读一辈子的。

国内的小说家,我最喜欢的有张爱玲,毕飞宇,严歌苓,王小波,苏青,苏童,王安忆,余华,汪曾祺,沈从文等等(排名按照我喜欢的程度顺序!)。

国外的小说家,当然首推我男朋友村上春树!因为喜欢村上春树,去读了他喜欢的美国作家的作品,比如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等等。

这里告诉大家一个读书人喜欢的方法,就是按图索骥,你喜欢一个人的作品,然后在他的作品里读到对他有影响的,或者他喜欢的作家,再找到这些作家来读,很有意思的。除了村上春树,我比较完整研究过并喜欢的外国作家有:毛姆,杜拉斯,简.奥斯汀,福楼拜。

关于文学,有一本书叫《文学回忆录》,是陈丹青记录木心的讲稿,当然也很自私人化的,但是想了解文学大概的框架可以读木心的这套书。

我一直都是凭着高兴去读书,当下对什么感兴趣,就找相应的书来研究。所以,很多人问我怎样开始读书?或者推荐一个书单?抱歉,我没什么好推荐的,你对什么好奇就去读什么,就像谈恋爱一样,喜欢谁就跟谁在一起就可以啊!但是,有两类书千万别读,鸡汤和成功学(偏偏它们最畅销)。

自从全职写作之后,我读书的范围更宽泛了,现在已经拓展到艺术,设计,娱乐,心理学,社会学,宗教等等。读书对我来说,就像吃饭和呼吸一样自然。每次出门包里也必定带一两本书,坐地铁的时候,排队的时候,等人的时候,就拿出来读几页,它让我获得心灵的平静,把我从世俗生活中的琐碎和噪音里隔绝开来。

一起读书吧!

ps,关于阅读今天可以在留言回答任何问题。欢迎提问~

END

本期作者:李娜,一个疯狂又理性的水瓶座少女。爱美爱文艺,也非常独特非常清醒。已出版《你走的弯路,每一步都算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