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殼、安居客互相起訴盜圖 億元索賠將令雙方全面對抗?

本文原載新京報,點擊查看:

新京報訊(記者 張曉蘭)今天(4月23日),在貝殼找房成立一週年之際,貝殼找房、安居客之間相互起訴盜用房源圖片等數據資產。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意味著鏈家與58集團兩大巨頭的戰事再度升級。

去年6月12日,在貝殼找房發佈“真房源”升級消息不足一個月,58集團發起了一場主題為“雙核保真·以誓築勢”全行業真房源誓約大會,並邀請了一眾行業同行前來站臺。以鏈家與58集團為代表的兩大“站隊”開始面對面交鋒。

此次“盜用數據資產”引發億元索賠事件,是否將令兩大平臺走向全面對抗?

貝殼找房訴安居客盜用其數據資產,索賠一個億

貝殼、安居客互相起訴盜圖 億元索賠將令雙方全面對抗?

貝殼找房提供的安居客的盜圖證據。

新京報記者獲悉,4月22日,因涉嫌被盜用房源圖片等數據資產,貝殼找房向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正式提起侵害著作權及不正當競爭糾紛訴訟,要求盜用方安居客的共同運營主體北京五八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瑞庭網絡技術(上海)有限公司和上海瑞家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立刻停止相關侵權行為,賠償其經濟損失及合理支出共計1億元人民幣,並在安居客電腦端、APP、WAP端首頁位置,以及媒體的顯著位置連續三十天刊登聲明、賠禮道歉,消除影響。

貝殼找房表示,自2016年以來,安居客先後從鏈家網、貝殼找房網站和APP中大量盜用其發佈的房源實勘靜態圖、戶型圖和房源VR圖片,並將其投入大量資源研發、拍攝、製作的房源VR圖片進行技術修改,直接盜為其所有。

貝殼找房提供的證據顯示,安居客具體的侵權行為有:通過技術手段抓取和保存其VR圖片後,挑選其中部分圖片,重新構建成安居客VR,並打上“臨感”字樣的水印發布;直接保存其平面實勘圖或戶型圖,用技術手段去除水印並打上安居客水印進行發佈,甚至其中部分仍保留了鏈家或貝殼的水印痕跡;用技術手段截取其VR全景圖保存為平面圖片,並打上安居客水印進行發佈。據不完全統計,安居客盜用貝殼找房的VR房源數量超過50000套;盜用VR房源、實勘圖、戶型圖共計超過2600000張。

貝殼找房方面表示,鏈家網、“貝殼找房”網站及“貝殼找房APP”展示的房源信息圖片,來源於自身建設的“樓盤字典”數據庫(貝殼專業攝影團隊及經紀人實勘拍攝、繪製)、樓盤開發商或代理商以及所合作的第三方公司提供組成。同時,在傳統房源“靜態圖片+戶型圖+文字”的信息結構之上,為進一步優化用戶的使用體驗,提升房產交易的效率和可靠性,貝殼投入大量資源組建了“如視”事業部,利用自創設備和技術,依據嚴格的流程和規範,拍攝、製作了海量房源VR圖片,並配有經紀人的語音講解。

安居客起訴貝殼找房,索賠9000萬元並要求停止不正當競爭

貝殼、安居客互相起訴盜圖 億元索賠將令雙方全面對抗?

安居客提供的貝殼找房的盜圖證據。

而今天早些時候,58同城旗下品牌安居客起訴貝殼找房,索賠9000萬元並要求停止不正當競爭。據悉,58同城旗下品牌安居客已發起訴訟申請,指出貝殼找房網運營方天津小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貝殼找房(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盜用安居客網站房源、周邊配套等圖片涉不正當競爭行為,對安居客商業利益造成損害。目前,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已正式受理安居客訴貝殼找房網不正當競爭一案。

據悉,針對貝殼找房網的侵權行為,58同城旗下品牌安居客請求法院判令:“貝殼找房網立即停止侵權行為,即停止扒取和在貝殼找房網PC及移動端(含APP及WAP端)使用安居客的圖片,賠償經濟損失9000萬元人民幣,並於貝殼找房網(ke.com)及其WAP站、APP首頁顯著位置連續三十天刊登聲明道歉,澄清事實消除不良影響。”

58同城旗下品牌安居客表示,58同城旗下品牌安居客作為房產信息服務平臺,全面覆蓋新房、二手房、租房、商業地產、海外地產等諸多領域。在新房板塊中,安居客對於各城市正在銷售、待銷售的新房樓盤進行了詳盡展示,其中包含樓盤詳情、樓盤相冊等。為幫助用戶更加直觀瞭解房源信息,58同城旗下品牌安居客設置專門運營人員對相應樓盤進行拍照,並上傳至網站供用戶瀏覽使用。安居客網頁內容(包括但不限於網頁上的照片、圖表圖片、標識等)的著作權、商標權或合法使用權均歸為其技術、內容支持方瑞庭網絡技術(上海)有限公司所有。

“2018年7月,安居客發現,貝殼找房網新房板塊的樓盤信息中大量盜用安居客網站中圖片,大部分圖片被抹除安居客水印並加上貝殼找房水印,少部分仍保留安居客水印。為避免侵權行為曝光,貝殼找房網還對相關樓盤地址及圖片不定時進行動態調整、刪除原告擁有著作權圖片的權屬信息。經安居客方初步核實,其扒取圖片數量約為6萬餘張。”58同城旗下品牌安居客表示,貝殼找房網與安居客屬於同業競爭關係,其大量扒取圖片並進行商業性使用的行為嚴重損害了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秩序和規則,已對安居客構成不正當競爭。而對其後果,安居客方在起訴書中指出:“導致房產信息平臺信息同質化嚴重、真實性不可考、大量存在虛假信息等,損害整體社會公眾利益。”

新京報記者 張曉蘭 編輯 武新 校對 盧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