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巨子”胡笔江在扬州捐修的七道半闸,如今仅存一座,就在…

在扬州东南角,“金融巨子”胡笔江故居在百年间一直是扬州沿江圩田地区代表性建筑。记者采访获悉,沙头镇退休教师曹茂植,守护这座故居55年,并历时20年,寻找胡笔江当年捐修的防洪设施。新近证实,胡笔江捐修的“七道半闸”仅存一座。

“金融巨子”胡笔江在扬州捐修的七道半闸,如今仅存一座,就在…

太平闸仍很坚固 孟俭 摄

幸存:唯一一座叫太平闸处于荒林

“我是听着胡笔江事迹长大的。他为家乡做了很多事!”今年71岁的退休教师曹茂植说,在守护故居55年间,单就寻找胡笔江当年捐资修建的防洪设施,他就花了20年。

曹茂植说,在奔波呼吁胡笔江故居得以修缮保护时,他还抽时间寻找老一辈相传的七道半闸。故居得以修缮后,他寻找求证的时间就更多了,一直奔波至今。

从1999年起,曹茂植就骑着自行车,在沙头一带走访询问,寻找流传中的黄港闸、田桥闸、新码头闸、小八港闸、大八港闸、都天庙闸、太平闸。

“找起来非常麻烦。”曹茂植说,太平闸是在一处老港附近密林中找到。

被发现的太平闸,呈“八”字形,类似“北”字,高约5米,宽4米,长5米左右,用民国时代的老式水泥所造。

找到太平闸,源于当年曹茂植骑行中遇到一位85岁的老太,她曾听老一辈讲过,对这个闸位置比较清楚,曹茂植走了好几里路才寻到。

上周末,记者根据曹茂植提供的地址,找到这个太平闸,位置非常偏僻,在沙头和李典的交界区域,掩映在荒林中,极难被发现,一条小河沟还从闸中间穿过。

遗憾:其他水闸现在都已不存在了

老闸的附近,近百年排涝、灌溉形成的原生弯曲水渠,还能依稀辨认,这个老闸现在仍显得非常坚固。

“找到太平闸后,我就去找其他六个。”这么多年骑着自行车一个个村跑,询问年龄较大的村民,去可能存在的河道等寻访,遗憾的是一直未找到。

每一次寻找,曹茂植总是找邻近村岁数最大的,在他看来,这些老人年轻时或许见过这些老闸。

“种田的人,在沿江生活,对防洪设施最了解。”曹茂植说,各种可能存在的地方,他都会去看一看。

今年初,最后一个疑似都天庙闸被确定不是当年的老闸后,曹茂植称,当年胡笔江捐资修建的防洪设施,只剩下太平闸了。

保护:比故居“年长”,亟待重视保护

胡笔江当年出资修建的七道半闸,如今只存一个太平闸。上周末,记者找到熟悉沙头当地水利的居民许先生,他表示,其实很多闸的闸名还在,只是老闸不复存在。

“黄港闸、都天庙闸等,听说现在还有叫这个的。”许先生说,太平闸之所以被保留下来,是因几十年的变迁,它周边原本河道成了农田,水系等也发生变化,太平闸失去了防洪作用,附近的居民也没有对其拆除,就这么在荒林中幸存了。

另外一些老闸,在许先生看来,应该是解放后大修水利,原本存在的小闸已不适应防洪灌溉的需要,就被拆除扩建新的闸道,一些闸名反而延续下来。

“时隔近百年,太平闸虽然失去当年作用,毕竟也算水利遗存。”许先生说,这个闸是“金融巨子”胡笔江出资修建,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胡笔江为家乡作出巨大贡献,这个比故居岁数还老的太平闸就是见证,亟待加以重视和保护。

老闸“身世”:百年前,为乡亲出资10多万修建

“有的说是1920年建成的,也有的说比这早。”曹茂植告诉记者,走访老一代人,获得的比较靠实的说法是,胡笔江40岁以前出资10多万元,为家乡人民修建防洪设施,主要是因紧靠长江,沿江居民饱受水灾。

通过进一步的考证,当年建好的老闸比胡笔江故居开建还要早,曹茂植说,胡笔江故居是1921年才修建。

“七道半闸,在沿江居民那流传很广。”曹茂植说,另外半个闸,相传当年还有一位乡绅也参与捐建,所以只能算半个。

照附近老一代村民所说,仅存的这个太平闸,若以1920年修建算,那也有99年了;若是比1920年还早,那称得上百年老闸了。

“扬州还有多少百年老闸?当年的七道老闸,发挥的作用不小。”曹茂植称,民国时期及解放初期曾为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立下了汗马功劳。

“金融巨子”胡笔江在扬州捐修的七道半闸,如今仅存一座,就在…

胡笔江

档案:金融巨子胡笔江

建国前金融界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民国时期著名的金融家、创业救国实业家,对创建中南银行、投资国内实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为政府谋划战时经济与后方金融。1938年在应国民政府财政部之邀从香港飞赴重庆途中,突遭日机袭击,不幸遇难。国共两党领导人发唁电、送花篮挽联,给予极高评价。

胡笔江故居位于广陵区沙头镇胡家墩,2002年10月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胡笔江生前也为家乡的医疗、办学、水利、慈善事业等作出了巨大贡献。

记者 孟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