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發論文就能畢業?會產生“注水博士”嗎?

據悉,自2019年2月26日教育部辦公廳發佈《關於進一步規範和加強研究生培養管理的通知》後,各地高校嚴格研究生教育培養管理,對延期學生進行清退!

眾所周知,3月份10餘所高校相繼展開“研究生大清退”,500多名在學校規定的最長學習年限內未完成學業的研究生遭到清退或正面臨清退風險,為何有這麼多研究生畢不了業?

不發論文就能畢業?會產生“注水博士”嗎?

不少研究生表示科研壓力山大,大環境越來越嚴格,論文發表的要求變高,科研門檻水漲船高。究其根本,還是論文發表沒達到要求,所以才會延期,才會被清退!

而今清華大學表示,不再將論文發表情況作為博士學位申請的硬性指標,此舉是否會導致博士水平會摻水,與之前提升研究生水平的舉措相矛盾?

為什麼我國讀研的人那麼多,卻沒多少人讀博?其實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博士難畢業,造成博士研究生難畢業畢業的根本原因就是論文硬性要求,博士必須是發表核心論文,並且通過率很低!這也有效保證了博士學位的“含金量”。

不以論文為硬性要求,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博士壓力,避免學術不端和急功近利的行為,但是僅僅也此,難免會導致博士學位“注水”。有人說,學術研究不唯論文論英雄,可以讓博士更好的投入到科研中去。可是論文不正是科研成果的文本體現嗎?只要有科研成果寫論文不難,無米之炊才難。博士論文才是衡量博士科研能力的試金石,才能檢驗博士學位的“含金量”!

不發論文就能畢業?會產生“注水博士”嗎?

儘管翟天臨學術造假事件引發了大眾對學術界“學術不端”的質疑,但這只是個別而已,對於大部分高校學生而言,他沒有這個實力、資本以及關係,只能靠自己天天扎進實驗室,起早貪黑搞科研,竭盡全力發論文!

如今放寬論文硬性標準,難免不會讓一些“人情世故”、“歪門邪道”鑽空子,進一步汙染了學術圈。有人說,這並不意味博士水平會摻水,因為博士能否畢業除了參考論文以外,還有導師的把關,外審和答辯委員會的把關。但這也意味著導師的話語權變得更大!

不發論文就能畢業?會產生“注水博士”嗎?

“寒門博士楊寶德之死”曾經引起軒然大波,把高校導師和研究生放在了媒體的風口浪尖上,充分暴露了高校導師權力缺乏監管的問題。目前高校導師利用職務之便讓其本科生、碩士、博士研究生為其做事很普通,更有甚者剽竊自己學生的科研文章,學生所發論文都要把導師署為第一作者,這本身就非常危險且不正常!

如果進一步擴大導師的話語權,是否會導致博士生才脫離了論文發表的深淵,又陷入唯導師論的深淵?在中國這個人情社會中,靠導師把關靠譜嗎?關係、人情世故的市場會不會進一步擴大?選好導師,是不是就能畢業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