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殘志不殘 自謀出路“犇”小康

身残志不残 自谋出路“犇”小康

編者按:寧武縣聚焦深度貧困持續發力,細化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強化目標引領,注重分類指導,拿出更多硬招實招,確保工作不留死角,進一步把好“兩不愁三保障”標準,加快補齊精神短板,改進幫扶方式,將扶貧與扶智、扶志結合起來,湧現出一批自主創業、自主脫貧的先進典型。現開設專欄,旨在通過脫貧典型榜樣的力量,進一步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主動脫貧的意識,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高質量脫貧。

身殘志不殘 自謀出路“犇”小康

———記薛家窪鄉賈家窯村養牛致富脫貧標兵王二文

農閒時節,寧武縣薛家窪鄉賈家窯村村民王二文沒有閒著。早上5點多,他就爬起來,拖著一瘸一拐的身體為患有抑鬱症的妻子和一歲半的孩子梳洗、做早飯。等忙完後,王二文就去細心飼養他家的43頭西門塔爾牛。

身残志不残 自谋出路“犇”小康

在賈家窯村,只要提起47歲的王二文,村民們都豎起大拇指。“二文真勤快,不僅要照顧老婆孩子,還飼養了那麼多頭牛,一句怨言都沒有,現在成了我們的脫貧致富帶頭人呢。”當地村民告訴記者。

天有不測風雲,2003年12月,王二文在繁峙被一輛大卡車撞傷,送到醫院後經搶救,雖然救回了一條命,但此次事故造成了他腿部殘疾,行動不便。

突如其來的車禍,再加上患病的妻子,讓這個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辛辛苦苦積攢的6萬元血汗錢全部支付了醫藥費。然而,倔強的王二文沒有被生活壓垮,他在照顧妻子之餘,靠著養牛維持一家人的生活。

2014年,王二文被識別為精準貧困戶,幾年來,他身體雖有殘疾,但從沒有靠父母來養家餬口,也從未放棄過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一直在努力奮鬥著,從事家庭小規模養殖,由於缺少資金技術,沒有條件擴大養殖規模、形成增收產業鏈,家庭經濟人均收入一直處於貧困線以下。

王二文所在的賈家窯村位於寧武縣東北部,離薛家窪鄉約5公里,在長方山腳下,境內草坡廣闊,牧草豐盛,有著發展生態畜牧規模化養殖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但是村裡一直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沒有人敢大膽嘗試大規模養殖,導致村集體經濟收入相對比較低,村民生活貧困。王二文的養殖規模墨守成規,沒有充分得到“釋放”。

2016年,黨和國家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寧武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的決策部署,大力實施“3467”脫貧舉措,精準扶貧工作深入推進,王二文看到了脫貧希望。同時,幫扶人員通過“村村過、戶戶查、人人訪”活動,進村入戶積極宣傳黨的扶貧知識和有關政策,幫助貧困戶分析致貧原因,制定脫貧計劃、措施。他們一方面鼓勵王二文放下顧忌大膽幹,另一方面積極幫助其籌資金想辦法。他決心抓住這個大好機遇,決定發展養牛產業,摘掉自己貧困戶的帽子。

2017年,在“戶貸戶用”政策的引導下,王二文申請5萬元扶貧貸款,購進6頭西門塔爾種牛,並在村裡租了舊供銷社作為牛棚,開始步入了發展養牛產業的“快車道”。後來,他又與姐姐合作籌集資金,經營成立寧武縣長方山供銷養殖專業合作社,從此踏上了養牛脫貧之路。

兩年來,王二文沒日沒夜地飼養西門塔爾牛,每天晚上把妻子和孩子安頓好之後,就到牛棚裡巡視。辛勤勞作有了回報,其合作社養牛規模已由最初6頭牛開始,發展到了現在的43頭,年純收入可達4萬多元,成了村裡脫貧路上第一個養牛“犇小康”的脫貧致富帶頭人。“現在政策那麼好,我更要努力幹了。不僅我自己要脫貧致富,還要帶動咱們村老百姓富起來。”王二文告訴記者。(佀應生 梁國榮)

身残志不残 自谋出路“犇”小康身残志不残 自谋出路“犇”小康

解讀網絡新規|關注時政熱點

傳遞權威資訊|弘揚時代精神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