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有没有抑制当时科学发展?

貳貨123


八股文诞生于明朝,并就此开始被“发扬光大”,其诞生之初,其实只是作为科举考试的辅助手段来使用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最终喧宾夺主,成为了检验学子水平的主要标准。由于科举是古代入仕的主要途径,因此八股文最大的危害便是败坏吏治,进而危害了整个社会的发展,科学发展自然也受其所害。

八股文的出现和发展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随即于洪武元年(1368年)开始举办科举考试,明初的科举虽然对制度、问题都有明确要求,但对于写法却并无明文规定,或偶或散并无成规,这一时期对考生的限制还不是很严格。

△谢迁

时间来到明宪宗成化年间,在王鳌、谢迁、章懋等人的提倡下,八股文逐渐形成了讲究格律、步骤的问题,并逐渐开始形成严格的程式。

到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科举考试开始正式从考“经义”变成了考八股文,并要求考生必须严格按照八股的方式写作,要求内容必须用古人的与其,且对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也都要求相对成文,甚至对文章字数也有严格限制,不再允许学生违背经注和自由发挥。

△成化帝朱见深

那么什么是八股文呢?八股文其实指的就是文章的八个部分,分别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

其实,八股文作为一种写作方式,其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方便考官对比学生文笔和学识,是作为科举的一种辅助手段出现的。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八股文开始逐渐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内容,而考官评比优劣,首先看的便是文章是否写的漂亮,至于内容倒成了其次,真可谓本末倒置。

△八股文写出的文章的确漂亮

明朝灭亡,但八股文却并未就此消失,清朝从顺治三年(1646年)开始恢复科举考试,依然沿用明朝的八股文,直到康熙年间短暂废止,但旋即又被恢复,此后直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才开始停止在科举考试中使用八股。

八股文的危害

科举作为古代选仕的最主要手段,八股文的危害自然直接体现在了败坏吏治方面。八股文虽然对学子的写作功底要求很高,写出来的文章也的确很是赏心悦目,但要知道科举是用来挑选治国理政官员的,而不是用来挑选作家的,文章写的漂亮难道就能治理好国家吗?

△朝中全是“文学家”

八股文的首要缺点就是华而不实,由于考官们主要看的便是文章写的漂亮与否,因此考生们便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如何才能将文章写的更好看,而很少有人去研究内容是否充实,文章倒是好看了,但却往往空洞无比,可以说是将科举考试变成了文字游戏。再加上题目仅限于“经义”,完全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导致科举制度逐渐变得僵化,已经失去了选仕的实际作用。

八股文的直接危害就是败坏吏治,在八股文大行其道的情况下,为了能够告终,读书人便开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再关心政治、社会、民生等实际问题,而是穷尽一生经历去研究八股文的写法。使用这种方式选拔出来的官员,吟诗作对、引经据典那绝对是一把好手,可要说到治国理政,那只能听天由命了,当朝廷当中全部充斥着这种文人,国家又怎么能治理的好,又怎么可能快速发展。

一旦整个吏治败坏,那么危害将是全方位的,社会、经济、民生、科技、文化等等方面,无疑不遭受严重制约。尤其是在清朝中后期,当世界进入发展快车道的情况下,朝中坐着这些整天夸夸其谈、吟诗作对的大老爷,思想僵化、目光短浅的他们,由怎么带领整个国家与世界接轨,国家又怎么可能跟得上世界的发展步伐?


香茗史馆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首先,为什么出现八股文?什么是八股文?

八股文是一种考试规范文体,相当于现在的命题作文。首先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比命题作文变太多了~

首先,八股文规定了考试的范围在四书五经之中,较之以前较为简单。使读书的人数,范围增大了,并且是寒门的一个跃龙门的捷径。

但是,八股文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把人都变变成了不用思考,只用钻研四书五经的书呆子。而这种思想反应了一个时代的思想,文人多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圣人之言不可违。正如开头而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出人头地,而其他职业不受人待见。

而当时的文人士族都是统治阶级,因为许多优秀的技术只得到了传承,而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也出现了四大发明都属于我国,而我国在15世纪以后科技落伍与世界!

因此八股文禁锢了人的思想,让人们的思维得不到发散,让统治阶级变得狂妄自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科学的发展。


历史答疑官


科学是各个学科的系统知识,这些知识是各个领域被普遍认可的、对事物客观规律探索的经验总结。

如果把科举制划归为管理(当时或者叫统治)科学中的一个环节,或者说当时统治阶级治理的一项具体工作,那么八股文就是这项具体工作的操作方式。这个问题可以以小见大、管中窥豹,从统治阶层选拔人才来窥视当时举士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就是从这个管理系统中的一项具体工作来反映对其他科学的影响。

八股文对科学的影响,换言之,可以理解为把八股文作为考试形式对当时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影响。考试内容主要限定为四书五经,停留在理论层面,导致不重视农业、工商业手工业、医疗以及自然科学,从国家治理层面缺少多元化的发展格局的引导,总体看来,这种抑制是优少劣多的。

有利方面:

1.有利于文化教育繁荣,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促进教育科学发展。

2.促进了文学艺术发展,为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时期的小说、著作的出现奠定了统治阶级意识导向基础。

3.初期,是管理科学上的一种创新,有利于大规模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寒门弟子有了入仕渠道,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4.为有报国之志的仁人志士打开了报效朝廷的途径,画了大饼,有利于统一思想认识,达成大同天下共识,以儒家思想立君臣之规,从思想上认可帝王统治,一定程度减少分裂,有利于长期维护国家统一,为今天的国家版图结构奠定基础。

不利方面:

1.国家层面的导向单一,学科单一,重文抑工,不利于自然学科理论研究和实践,阻碍手工业技术发展,阻碍理工学科探索繁荣。

2.科举制经过演变,规则陈旧,没有实质性的改革,反而更加局束,特别是到了明清,考试内容更加固定,不变的规则必然变化出诸多漏洞,表面上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且利于中央集权,也迷惑了统治者改革的诉求,阻碍了对管理科学中人才选拔工作的改进。

3.八股文作为考试内容也注定成为错误的用人导向,选拔出来的官员只会吟诗作赋,不会经营工商,更不懂得农事,农业大国的官员不懂农事,势必阻碍农业生产技术发展,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发展缓慢。在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基础的历史时期,农业发展缓慢间接制约其他各行业的发展。

4.八股文考试的内容作为麻痹大众思想意识、服务统治阶级禁锢人民思想的工具,阻碍思想文化交流,不利于民众发声,倒逼统治阶级改进管理模式,促进社会进步。

总的来说,八股文作为科举制的具体形式,抑制了科学技术发展,加速封建统治基础动摇。使得科技进步依赖于民间力量,缺少官方主导。


印记之光


八股文是明清取仕的一种文体,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内容必须从四书五经取材,语气必须是古语,字数,句子长短,声调都有要求。

八股文题目,内容,格式都限制太严。扼杀了创作意图。结果造成八股文内容空洞,专讲形式,成了文字游戏。造成人才流失,很多人只是背书做官,限制了思维模式。同时导致了官场封闭僵化,吏治腐败。


cqf222


应该沒多大关系。相反八股文的标准化,格式化,在某种层面上带有一定科学思维。抑制中国科学发展的是东周文化遣失,与孔子之后圣人文化形式,只在书本中救知识(圣人之学)。追求语言的华丽,意淫。老子批孔子所说的,正是中国文化在秦之的弊端。汉武帝对中国文化影响不光是独遵儒术,追求文章词语的华丽也是从那时开始,成为贵族闲人的思维方向。


中上行


我觉得没有,因为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基本上就没有重视过科学的发展,甚至都没有发展科学这个概念。大部分情况下都不会把一些科学研究当成正途,搞研究发明在古代基本上属于左道旁门不务正业,我国古代的科技发展的本质还是在于指导和帮助农业发展的。

别说古代了,退回到现在,别说发展科学,就是有的人自己在家做点小研究捣鼓点学业之外的啥都会被家长视为不务正业,即使有家长支持,也去想着能搞个什么发明出来然后就暴富了(不说决对吧,起码这样的现象到现在都不是少数)


nullnone


肯定了。八股文的体很好,但它的用却只束缚在四书五经之中,没有什么先进文化的意思。


八卦小一


那是肯定的了,你看明朝皇帝的画像就能看出来,朱元璋的时候,画像的线条还比例非常匀称,成像也自然。说明了元末明初的人物成像,已经有了强大的数学功底!

可大家看看明朝接下来的皇帝像,越画越渣,最后居然变成了漫画,可见科学水平和元末简直天地之差。

八股文害人!明朝制度,害了中国。


茅哥


一个人想把话说清楚,都有八股文的痕迹。善 做语录体文字的人,每时每刻都在偷换概念。


赵夫聖


发展离不开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