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眾多豁達的詞中,你最喜歡哪一句?

寫字那些事兒


問題:蘇軾眾多豁達的詞中,你最喜歡哪一句?


前言

蘇軾的詞有很多警句令人難忘,如果要找最喜歡的一句,恐怕要犯選擇恐懼症了。蘇軾的豁達,更多的是在其經歷了烏臺詩案以後。老街隨便列出幾首,看看那一句最讓人喜歡。

一、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

《八聲甘州·寄參寥子》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記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處,空翠煙霏。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約他年、東還海道,願謝公、雅志莫相違。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

這首詞是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蘇軾由杭州知州召為翰林學士承旨,將離杭州赴汴京時送給參寥的。

詩中表達了蘇軾功成身退的願望,並告訴好友,我一定不會像謝安那樣,死了以後才回到家鄉,不用您為我流淚,我一定健健康康的歸隱湖山,咱們相約那時再見。可惜蘇軾終於沒有脫身,不久調往潁州、揚州、定州,後來又被貶到惠州、儋州(海南島),被招回時,已經身心俱疲,死在了北上的路上。

前人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就選這句吧:

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

二、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1080年(宋神宗元豐三年),蘇軾終於從烏臺詩案中死裡逃生,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劫後餘生以後,雖然內心忿懣而痛苦 。但他卻表現出一種超人的曠達,這首詞作於黃州之貶的第2年,即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九月。

李白有詩云: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蘇軾化用為: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三、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溼青紅。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這也是蘇軾在黃州的作品,詞中用了莊周、宋玉、孟子的典故,結尾兩句寫出了人身處逆境卻泰然處之、大氣凜然的氣概: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結束語

蘇軾晚年從海南島歸來,1101年三月,蘇軾經南昌、當塗、金陵,五月抵達真州(今江蘇儀徵),六月經潤州擬到常州居住。在真州遊金山龍游寺時寫了一首六言詩《自題金山畫像》 :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這年的秋天,蘇軾在常州(今屬江蘇)逝世,享年六十五歲。老街一想起蘇軾來,總忘不了這兩句:

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

至於為什麼,我也不清楚,這可能就是沒有理由的喜歡吧。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蘇軾是我國古代少有的文學天才,詩、文、書、畫俱佳,詞作以豪放奇雄著稱,大氣盤旋,是北宋詞人中豪放派的代表。此問叫人為難,我首首都喜歡。最喜?《定風波》詞。

《定風波》: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解析:不要去聽雨點穿過樹林,打在葉子上的聲音,不如邊走邊吟唱詩詞,慢慢地走吧。手拿竹杖,腳穿草鞋,比騎馬還輕快,有啥可怕的。穿著一件蓑衣,任憑風吹雨打,我早就習慣了。

春風帶來的陣陣寒氣,吹得我酒也醒了,渾身上下微微感到有點冷,此時,山頭的斜陽卻已迎面照射過來了。我轉頭看了看剛才遇到風雨的地方,回去吧,對我來說這次出行既沒有風雨也沒有晴啊!

這是蘇軾在黃州的某一天,與友人們從沙湖看田回來,途中遭遇到一場雨,由於事先叫人把雨具拿回去了,同行人個個覺得狼狽,只有蘇軾不把它當回事,反而豪興大發,寫下了這首詞作。通過對自然風雨的態度,聯繫到自已一生風風雨雨、坎坎坷坷的人生,表現了蘇軾對窮達命運不患得失,聽其自然,順天時,應地理,超然物外,曠達樂觀的胸襟與情懷。

時過近千年,此詞仍不失現實意義,是我們如何面對人生的一面鏡子。



藍天夜月


小樓最喜歡的一句是:“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句詞出自蘇軾的《定風波》。

定風波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

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首詞背後還有一個故事,蘇軾有一個好友王定國,受蘇軾“烏臺詩案”影響,被貶到嶺南的蠻荒之地,當時,家中妻妾無人同行,唯有他的歌妓柔奴願意跟他到嶺南。幾年後,王定國北歸,與蘇軾飲酒,讓柔奴陪酒,蘇軾問柔奴:“嶺南地處偏僻,生活應該很艱難吧?”柔奴答道:“此心安處,即是吾鄉。”蘇軾大為讚賞,寫下此詞給她。

事實上,“此心安處是吾鄉”典出白居易的《初出城留別》一詩,詩中雲:“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不過,這句話從一個歌妓的口中說出來,展現了柔奴非同一般的見識和通達透徹的人生領悟。

“此心安處是吾鄉”寫的是柔奴,寫的也是蘇軾自己,蘇軾一生幾經沉浮,有受盡尊榮,也有受盡貶斥,但叢沒有違背本心,所求的也就是心安之處,所以蘇軾無論身處何種境地,都能自我開解,以豁達的態度面對人生的得失。

人一生所求,求的就是安身立命,此心安處,即是吾鄉。


謝小樓


好玩的國學回答的問題,有趣好玩又有技術含量!

蘇東坡:唯有超然物外,人生才有大快樂!

如果要評選北宋最倒黴的文人,那應該就是蘇東坡了。在北宋的波譎雲詭的黨爭中,蘇東坡像一個風箱裡的老鼠,兩邊不討好。他批評王安石的狂飆突進用人不當,王安石就把他貶出京城;王安石下臺司馬光上臺,他又批評司馬光盡廢新法趕盡殺絕不地道,罵司馬光是司馬牛,司馬光又把他給貶了。他的半生都在被貶謫的路上。日子過得很慘淡。

要是評選北宋最快樂的文人,那也應該是蘇東坡了。蘇東坡天生幽默樂觀,他身上有著四川人的韌勁和樂觀,沒有什麼困難能讓他望而卻步,即使在最黑暗的日子裡,蘇東坡照樣能找到快樂,沒事就喝喝酒、喝喝茶,寫點靈魂深處的思索,和幾個鄉野村夫交個朋友,開一句自己能了上一天的玩笑,吃一頓東坡肉東坡魚,日啖荔枝三百顆,蘇東坡立馬滿血復活。這種自我調節的精神,叫做曠達。

蘇東坡的狂放曠達的詞很多,但好玩的國學認為,他的超然臺上作,才是他一生曠達精神的集中體現,除了這首詞,蘇東坡還寫過超然臺記,深刻的表達了自己從偶像老子和莊子那裡,學來的道家的價值觀,從而讓自己看透世事齊萬物,看淡富貴齊哀樂。這種思想就是曠達。

我們來看這首詞: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這是蘇東坡在山東密州寫下的一首詞。大致意思如下:

春天還沒有過去,微風細細,柳枝斜斜隨之起舞。試著登上超然臺遠遠眺望,護城河內半滿的春水微微閃動,滿城處處春花明豔,迷迷濛濛的細雨飄散在城中,千家萬戶皆看不真切。

寒食節過後,酒醒反而因思鄉而嘆息不已。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鄉了,姑且點上新火來烹煮一杯剛採的新茶,作詩醉酒都要趁年華尚在啊。

要知道為什麼這首詞最能體現蘇東坡的曠達精神,我們首先要知道超然的意思。所謂超然,其實就是超脫的意思。而超脫有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能超脫於富貴榮華,不因為富貴而沾沾自喜,另一方面超脫於艱難困苦,不因為艱難困苦而意志消沉自暴自棄。如果從哲學上講,超然還有超脫於現實世界的意思,跳出物的限制,用莊子的話來說,就是超然物外,逍遙於天地之間,人世間的一切的東西,都不能影響我的心境。

而超然一詞,則來自於老子的一句話,叫做”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就是也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態度,也就是禪宗所說的放下執著尋求解脫的人生態度,用蘇東坡自己的話說,就是也無風雨也無晴的人生態度。

蘇東坡在上片寫美麗的春景,下片寫自己的人生感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為擺脫思鄉之苦,蘇東坡借煮茶來作為對故國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隱含著詞人難以解脫的苦悶,又表達出詞人解脫苦悶的自我心理調適。

最後一句點明瞭蘇東坡的人生態度,就是”詩酒趁年華“!人生不要去管什麼身前事,身後名,只要緊緊抓住今天,開開心心過好每一天就行了。過去已去,未來未來,那些已經不是我們能把握的,而我們唯一可以把握的,就是今天,就是今天的快樂!

這就是蘇東坡的人生態度。這種人生態度,讓蘇東坡無論是進退取捨,都能遊刃有餘燕處超然!

蘇東坡很喜歡超然臺,第一,這是弟弟蘇轍為他修建的土臺而起的名字,很顯然與蘇東坡心有慼慼焉,第二,這也是蘇東坡最崇尚的道家的思想。而在蘇東坡一生的悽風冷雨中,正是道家的燕處超然齊物的思想,和禪宗的放下貪嗔痴,放下執著的思想,讓蘇東坡擁有了戰勝困難的力量,擁有了在失意中尋找詩意在無趣中尋找有趣的力量。

所以,蘇東坡寫了這首詞還不過癮,又寫了《超然臺記》。在這篇文章中,蘇東坡更加鮮明地闡述了自己的超然物外曠達的思想。

蘇東坡說:

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

  夫所為求褔而辭禍者,以褔可喜而禍可悲也。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褔。夫求禍而辭褔,豈人之情也哉?物有以蓋之矣。彼遊於物之內,而不遊於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內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挾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覆,如隙中之觀鬥,又焉知勝負之所在。是以美惡橫生,而憂樂出焉,可不大哀乎!

蘇東坡說,人世間的任何事物,都能為我們帶來快樂,因此,我們沒有必要沒有理由不快樂!

蘇東坡說,人們的慾望是無窮的,但是能滿足我們的慾望的東西是有限的,所以,這才是痛苦的根源。如果我們被物與慾望限制了,人生的快樂就少了,而如果我們能超然物外,我們就能得到人生的大快樂!這就是超然,這就是曠達,這就是對待人生的正確態度,這種超然物外的逍遙的曠達的精神,可以幫助我們,在得意的時候不得瑟,在失意的時候不失志!


好玩的國學


關於豁達,老朽最喜歡蘇東坡的一首詩,並不是詞。就是那首《初到黃州》,黃州是蘇東坡在烏臺詩案後第一次被貶的地方。按理說這時他要麼是一種大難不死的慶幸,要麼是前途灰暗的惆悵,可他偏偏是詼諧的自嘲。老朽一直覺得故意表現出來的灑脫豁達未必是真的豁達,但能夠幽默自嘲的人,一定是豁達的。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逐客不妨員外置,詩人例作水曹郎。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

蘇軾是個吃貨是古今公認的,他一直也頗以此自得,所以常常說自己這輩子都在為吃食忙活,老了老了事業到變得荒唐起來,被扔到黃州這種地方。可這裡長江繞城,漁獲鮮美,滿山竹林,山筍清香,正是吃貨的福地。歷來貶官都是員外郎這種空銜,詩人許多也當過水曹郎這種官,那麼我當團練副使也是合情合理的。只是慚愧啥事都不用做,還得浪費皇帝的退酒袋子(宋代制外小官無直俸,以釀酒的布袋充銀抵俸祿)。

<strong>整篇詩全無一點被貶官員的驚恐、惆悵,連憤怒都沒有。只是一派詼諧風趣的自嘲,還有幾分吃貨特有的口腹期待。估計皇帝看到這首詩得氣得半死,誰見過被貶的人還能這麼歡脫的?難怪蘇軾被一貶再貶,因為蘇軾第二次被貶到廣東新豐又寫了一首《十月初二日初到惠州》,這次他非常滿意新豐的萬戶酒,之後又對荔枝讚不絕口,聲稱“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換成我是皇帝,不再貶他一次,實在難消心頭之恨,於是蘇軾又去了海南。垂老的蘇東坡沒有屈服,他創造了大排檔神器——炭烤生蠔。並且給兒子寫信叮囑,千萬不要把生蠔好吃這件事洩漏出去,免得朝廷裡那幫不要臉的知道後爭相求貶,和老夫搶這口吃的。吃貨做到這份上,老朽只能拜服,人能豁達到這種地步,老朽自然引為偶像。估計最後連皇帝都對這個走到哪都能找到美食的吃貨沒轍了,只能把他放回來。

人生緣何不快樂,只因不讀蘇東坡。


歷史吐槽機


所謂蘇軾豁達的詩詞,我認為你所說的是蘇軾的豪放詞。蘇軾的豪放詞作,最有代表的是:《江城子•密州出獵》和《念奴嬌•赤壁懷古》兩首,讓我選擇一首最愛的,那就是《念奴嬌•赤壁懷古》了。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首詞作於蘇軾被貶黃州時,將詞人的一腔慷慨激昂之情置放於壯觀遼闊、洶湧澎湃的長江背景之下,激昂之情加上雄闊的景緻,使全作風格顯得更加豪邁高亢。蘇軾以嶄新的面貌更改了人們過去對詞的認識和理解,從內容、語言、格調以及演唱方式、欣賞態度等諸多方面刷新了詞這一藝術形式。蘇軾豪放詞已經不是簡單的風格轉換,它意味著詞這種藝術的全方位的更新。




明月籠沙


豁達是一種樂觀的豪爽,博大的胸懷,灑脫的態度。蘇軾的《滿庭芳 蝸角虛名》堪稱豁達詞中極品,喚醒世人,莫蠅營狗苟,且快意人生。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幹忙。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且趁閒身未老,盡放我、些子疏狂。百年裡,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

思量。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幸對清風皓月,苔茵展、雲幕高張。江南好,千鍾美酒,一曲滿庭芳。

人生苦短,莫辜負大好韶光,且享受這人生美景,看些好景,吃些好食,玩些樂趣,幫些該幫助的人,愛這自然,愛這社會,愛這老百姓,且莫怨天尤人,愁怨叢生,笑對人生,這才是最美。

後人說這首詞一出,碑刻遍傳海內,功名竟進之徒解體,達觀恬淡之士娛生。月讀一過,身世都忘。胸次廣大,識見高明。

我喜歡!



發現歷史


念奴嬌·赤壁懷古 

宋 ·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若說蘇軾的詞,我最喜歡的是這一首,或者說是之一,因為做為一代豪放派的宗師、領袖,他好的作品何止十首八首,能稱得上千古絕唱的又何止一首兩首?只能挑出來一首最最經典的來作答。

為什麼喜歡?因為蘇軾做為宋代的人,離三國的存在期也已經7—8百年了,但作者能通過一次遊覽三國古戰場,在聊聊數語中,把持續五六十年的三國混戰寫的輕鬆、自在、瀟灑、豪氣,中間既寫景,又抒情,大氣和霸氣並在,讓人讀來,彷彿也置身其中,感覺淋漓盡致,蕩氣迴腸。讀罷這首詞,感覺不發表幾句感言,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作者離開我們也有一千多年了,在其後又有幾人能有如此之神功?倒是所有遊覽者又把赤壁古戰場和蘇軾結合在一起,重新成為了一道新的風景線。

在佩服三國古人的同時,更加上佩服蘇軾的文采。


宇璽龍


蘇東坡的詞不全是豁達的,僅以豁達而論,自然是強調寬容,大度,不羈於物,不拘於心。由此看來,還是那首《定風波》裡的“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和“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更入景一些。

此詞還有一個小序,雲“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我特別喜歡“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之句,將東坡的神韻渲染無餘。



亦有所思


人間有味是清歡

<strong>這句詩出自《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是蘇軾與朋友春天遊覽山景後而作。

整首詩如下: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作為北宋最有名的吃貨,蘇軾在遊山玩水後仍不忘和朋友一起野餐。喝著茶,然後吃吃野菜。生活還是有滋有味的。這種滋味不同於東坡肉和東坡肘子,而是有清淡的歡愉,

與他寫豬肉的詩相比,這首詩顯得清新脫俗的多。

這種“清歡”實則也是蘇軾內心的從容和曠達。

坎坷過盡,繁華嚐遍。

最讓人心生歡愉的還是平淡的從容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