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衰亡之路: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交織,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重疊

古羅馬是世界歷史上唯一能夠將地中海變成“內湖”的國家。羅馬文明給世界留下了無比輝煌的文化成就,德國著名法學家耶林格說:“羅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不過這裡古羅馬的輝煌最終在公元476年告一段落。這一年,羅馬帝國末代皇帝被廢黜,宣告羅馬帝國滅亡,歐洲進入了中世紀。是什麼原因讓這個曾經無比輝煌的羅馬走向了滅亡?本文從政治、經濟和外部原因三個方面進行一些簡單的分析。

一,混亂不堪的政治危機

公元180年,安東尼王朝皇帝馬可·奧勒留去世,宣告了帝國的“黃金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繼位的是其子康茂德。他昏庸暴掠,玩物喪志,自稱“天下無敵”是羅馬史上著名的暴君。192年,他被大臣刺殺,從此羅馬帝國陷入了混亂,各省紛紛擁兵自立,混戰不堪。197年,塞維魯擊敗群雄,羅馬進入了塞維魯王朝時代。

羅馬衰亡之路: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交織,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重疊

羅馬帝國全盛時期疆域

在塞維魯王朝時代,內部起義不斷,外部侵略紛紛。在這樣的局面下,羅馬軍人的地位迅速提高,將領出身的皇帝也越來越多,軍隊開始掌握國家大權。在塞維魯時期,就提高了軍人的待遇,使其能夠直接參與政治。217年,禁衛軍刺殺了皇帝卡拉卡拉,隨後兩位皇帝都被禁衛軍殺害,羅馬進入“三十僭主”(253—268)時期。在這15年間竟然換了10個皇帝。軍人掌權後,貪贓枉法、朋比為奸、腐敗成風,導致羅馬政治一天不如一天。

羅馬衰亡之路: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交織,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重疊

塞維魯凱旋門

284年,禁衛軍長官戴克裡先被軍隊擁立為帝。為了挽救帝國局勢,他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加強中央集權和專制權力,整編軍隊,改革財政,但是基本沒有取得成功。他實行的“四帝共治”是為了加強地方的防務,然而卻讓帝國走向了分裂之路。305年,又經過了戰爭後,君士坦丁上臺,他大規模分封自己的親屬管轄各地,結果導致了更大規模的混戰。君士坦丁去世後,羅馬帝國一分二,東西方交戰不止。395年,羅馬帝國正式分裂,西羅馬以羅馬為都,東羅馬以拜占庭為都。

羅馬衰亡之路: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交織,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重疊

帝國分裂

二,經濟危機蔓延

羅馬帝國的經濟支柱是奴隸制的大莊園農業,奴隸成為了羅馬財富的主要創造者。但是由於長期的戰爭,導致奴隸大量死亡,勞動力急劇減少,嚴重影響了帝國的農業生產。同時,由於許多奴隸不堪忍受高強度的勞動和無休止的剝削,開始出現了逃亡和暴動。他們消極怠工、毀壞農具、虐殺牲畜,造成了田園大面積的荒蕪,羅馬西部各省的農業就此蕭條。羅馬史學家大普林尼曾評論道“大農庒園制度毀滅了意大利,並且也毀滅了各行省”。

到4世紀,羅馬的暴動起義層出不窮。4世紀39年代,北非爆發了阿哥尼斯特運動,參加者主要是奴隸、農奴和一些柏柏爾人。他們所到之處,無不佔領莊園,毀滅債券。直到375年,這場運動才被鎮壓。之後羅馬又興起了巴高達運動等,一直持續到帝國滅亡。奴隸起義嚴重削弱了羅馬的統治秩序,也嚴重打擊了羅馬的農業。

羅馬衰亡之路: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交織,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重疊

羅馬角鬥場

由於農業蕭條,導致糧食價格猛增,大面積的饑荒隨之而來。許多過去繁華的城市因為沒有足夠的糧食供應而走向了蕭條。帝國的陶器製造、玻璃製造、金屬冶煉等手工業也走向了衰落。農業是羅馬立國之本,城市是羅馬的經濟支柱。當農業和城市都蕭條以後,羅馬帝國的經濟也基本走向崩潰了。

羅馬衰亡之路: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交織,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重疊

古羅馬城市下水道遺址

羅馬帝國後期,鎮壓內部的起義和對付外來的侵略,消耗的財政越來越大。為了維持龐大的官僚系統運轉和軍隊,帝國不得不向全體居民徵收重稅,導致城市居民的負擔不斷加重。許多奴隸主甚至為了逃避稅收而出賣土地,釋放奴隸,流落他鄉。帝國為了應對財政危機,竟然濫發劣質貨幣,塞維魯後期的銀幣含銀量只有5%。這樣的結果就是民不聊生,餓殍遍野。

三,外族入侵不斷

外族入侵是羅馬帝國滅亡的催化劑。375年,由於匈奴人西進,導致大批的日耳曼人如決堤的洪水一般湧入了羅馬境內,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民族大遷徙”運動。羅馬皇帝對湧入帝國的蠻族進行勒索欺壓,造成了民族矛盾十分尖銳。376年,西哥特人在巴爾幹發動叛亂,羅馬皇帝瓦倫斯率軍鎮壓,結果4萬軍隊全軍覆沒。繼任的狄奧多西一世不得不承認西哥特人的權力。

羅馬衰亡之路: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交織,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重疊

蠻族入侵

395年,西哥特人在此產生叛亂,他們劫掠了巴爾幹地區,一度攻入意大利。羅馬軍隊為鎮壓西哥特人,將帝國西部的邊防軍隊調集在東部,結果造成帝國西部防線全面崩潰,蠻族迅速湧入。406年,汪達爾人、蘇維匯人、阿蘭人等紛紛渡過萊茵河進入了高盧。410年,西哥特人攻陷了羅馬,這座“永恆之城”第一次被外族攻破。418年,西哥特人在高盧建立了西哥特王國。隨後,汪達爾人橫渡直布羅陀海峽,攻克迦太基,建立了汪達爾王國。而後汪達爾人又攻陷了西西里、科西嘉、撒丁等地區。羅馬帝國內部陷入了混亂局面。

羅馬衰亡之路: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交織,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重疊

赫爾薇爾之死》展現了抵抗匈奴西進的哥特人形象

然而這只是一個開始。434年,匈奴人已經到達了多瑙河。441年,匈奴首領阿提拉進攻羅馬帝國,他席捲了羅馬的巴爾幹、高盧和意大利,甚至迫使羅馬稱臣納貢。公元453年,阿提拉去世,匈奴聯盟瓦解。但蠻族已經從四面八方“包圍”了帝國,甚至帝國內部都已經被蠻族給佔領。

羅馬衰亡之路: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交織,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重疊

阿提拉


為了對付蠻族,羅馬皇帝啟用蠻族僱傭軍,企圖“以夷制夷”。然蠻族僱傭軍卻反過來控制了皇帝,使其成為了傀儡。在羅馬帝國後期,有8個皇帝都淪為了傀儡。公元476年,蠻族僱傭軍首領奧多亞克廢黜了羅慕路斯·奧古斯都魯斯,宣告了羅馬帝國正式滅亡。

結語

羅馬帝國的衰亡給人類文明留下了諸多的啟示,歐洲的歷史學家一直在探究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英國曆史學家愛德華·吉本曾用畢生的精力寫下了鴻篇鉅著《羅馬帝國衰亡史》。本文所寫的羅馬主要是指西羅馬帝國,至於東羅馬的衰亡,那更為複雜。西羅馬滅亡大約1000年前後,東羅馬也宣告滅亡。但是羅馬的遺產卻一直流傳了下去,1000年後在意大利發生的文藝復興,重新繼承了羅馬文化的精髓,使得羅馬的理性精神,羅馬的法律等能夠流傳到整個歐洲甚至世界,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