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我國是HIV亞型和雜交重組型最多的國家之一

研究發現,我國是HIV亞型和雜交重組型最多的國家之一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專家

邵一鳴

原標題:我國艾滋病分子流行病和分子網絡的研究進展


研究發現,我國是HIV亞型和雜交重組型最多的國家之一


與多數致病微生物不同,艾滋病有很長的潛伏期,艾滋病病毒(HIV)有極高的變異率。這些特點使我們很難採用常規流行病學方法研究HIV的起源傳播路線和流行趨勢,但卻使分子流行病學研究成為可能。

世界衛生組織從1980年代著手組建全球HIV分子流行病學研究網絡,我國自1990年代也在疾控系統開始了全國HIV分子流行病學調查。近30年的研究發現,我國的HIV流行經歷了不斷的演化,最初是在1980年代由泰國B亞型HIV引起,流行於西南邊境吸毒人群。至1990年代該毒株傳播到我國中原地區單採漿人群,造成更大規模的流行。隨後傳入的印度C型HIV與早先的B亞型毒株雜交形成流行重組型(CRF)_CRF 07和08。它們沿販毒路線先後傳至我國西北東南及全國各地吸毒人群。B和CRF07\08 HIV是我國艾滋病經血流行時期的主要流行株。

研究發現,源自泰國的CRF01AE 毒株於1990年代中期傳入我國,在異性人群形成多個流行簇。同期我國男男同性性行為人群(MSM)出現歐美B亞型毒株的流行。進入本世紀,隨著HIV經吸毒傳播的下降,經異性傳播不斷擴散,經MSM傳播速猛增長,艾滋病在我國進入性傳播時代。研究發現HIV主要流行毒株已演化為CRF01AE(主要是1,4和5簇)和從CRF07原始簇中新分化出的MSM流行簇,他們佔感染人群總數的80%以上。

研究還發現,我國是HIV亞型和雜交重組型最多的國家之一,我國發現並命名的新CRF HIV就有約20種。這些結果說明當前我國人群存在很高的交叉和多重感染HIV的風險。

為適應艾滋病防治滯後於治療的形勢需要,HIV分子流行病學研究的重點已轉到傳播網絡研究,以支持發現高風險人群和指導靶向干預。在我國15000名HIV感染者開展分子網絡研究發現,約三分之一多的感染者處於活躍傳播狀態,形成大小不等的約兩千個傳播網絡。三個最大的網絡由200-550感染者組成,其中兩個網絡分別由CRF01AE的4簇和CRF07BC 的MSM流行簇的HIV引起,主要流行於我國沿海和西南城市地區的MSM人群中;另一個由CRF01AE 的1簇引起,主要流行於華南和西南農村地區的異性及吸毒人群中。

在過去八年中,這些HIV網絡傳播規模在吸毒人群中持續下降至低水平,在異性感染人群維持在中等水平,在MSM則持續上升至高水平,他們的網絡活躍程度長度遠高於歐美髮達國家和我國周邊國家的同類人群。這些HIV傳播網絡活躍人群是艾滋病流行的超級傳播者,也是艾滋病防治最急需干預的重點人群。我國疾控部門已開始著手組建全國HIV分子網絡監測網絡。該網絡將與我國艾滋病流行病學監測、社會行為監測、預防干預和抗病毒治療緊密結合,及時發現艾滋病高風險人群,加強靶向干預和綜合防控,推進我國艾防工作全面進入精準防治的新時代。

研究發現,我國是HIV亞型和雜交重組型最多的國家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