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推進 全面轉化 武義縣“消薄增收”有良方

2019-04-22 15:09 | 武義縣融媒體中心 | 記者 陳瀚

逐步推进 全面转化 武义县“消薄增收”有良方

武義縣村莊數量多、規模小,村級集體經濟普遍比較薄弱,省定集體經濟薄弱村242個(村規模調整前),佔全市1/6,消薄工作任務重,壓力大。去年以來,武義縣堅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市委要求,沿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縣域大花園建設新路徑,按照“先易後難、逐步推進、全面轉化”工作思路,深入開展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工作。

然而,也有人不解,村集體經濟為何重要,是否有必要發展?在一個個集體經濟薄弱村,或是剛剛“摘帽”的山村,記者找到了答案:村集體經濟強不強,關係著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美化。村集體經濟不應也不能成為武義縣“三農”工作的一塊短板。

行政村規模調整

整合鄉村資源促發展

武義縣薄弱村由於佈局過於分散,人口規模偏小,生產要素得不到合理配置,經濟發展受到制約,村級集體經濟普遍較薄弱。10月在金華市率先啟動村規模調整,535個行政村調整為258個行政村,調整率為51.78%,整合農村資產、資源,推動做大做強村集體經濟。 對一些確實效益明顯的單村項目或聯村項目,加快實施進度。綜合考慮村莊規模、產業發展、交通區位、資源優勢等因素,村裡、鄉鎮一起來選準選好村集體經濟增收模式和發展項目。變輸血為造血,做到“村村有項目,村村能造血”,實現消薄項目全覆蓋。

2018年11月,壺山街道通過村莊規模調整,15個經濟薄弱村有13個併入大村或社區,實現自動消薄,2個沒有進行規模調整的薄弱村,街道和村制定了詳細的消薄計劃,確保全面徹底消薄。榔村、新村、後舍村通過行政村規模調整合並一起後,進一步梳理土地流轉、留用地等,村中的茶園重新進行招租,壯大了集體收入。

壺山街道為縣政府駐地,下轄7個社區,5個經濟合作社,33個行政村,其中省定集體經濟薄弱村達15個。這15個村因基礎條件、自然資源、地理區位等原因,自身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渠道不寬,“造血”功能不強,村級集體經濟薄弱。特別是無錢辦事問題十分突出,公益事業難以興辦,服務功能難以發揮,嚴重削弱了村級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和戰鬥力。

對此,村書記李金委深有體會。幾年前,村集體收入少,村裡只能勉強維持運轉,許多事辦不了。現在村集體富了,村文化禮堂也翻新了,還加快實施新農村建設項目。“這些項目建設本就需要村集體配套資金,而且日常維護費用也要村裡來承擔。”

村集體壯大了,村民的文娛生活也有了變化。“以後城裡有的設施,我們村裡都得有,估摸著開銷只會越來越大。”想到這,李金委越發覺得有必要繼續壯大村集體經濟,他還打算按照村集體收入情況,過年時進行分紅,讓更多村民享受集體經濟發展的紅利。

“輸血”“造血”雙管齊下 政策兜底鼓勵“進步”

這幾年,縣政府對村集體經濟的重視,從不斷增加的財政資金投入中可見一斑。2018年度,共安排34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其中,省扶持薄弱村發展專項資金570萬元,省補村級組織運轉經費900萬元,縣級配套安排1930萬元。共立項經濟薄弱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9個,概算總投資6710萬元,財政補助資金3680萬元。經濟薄弱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財政補助資金按項目建設進度分批撥付,最終補助金額以項目建成後的實際投資額確定

“有些薄弱村自身發展潛力有限,就需要財政給予扶持。”縣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各薄弱村情況各不相同,本就應該分階段、分批次‘摘帽’。”截至目前,2018年度根據項目實施進度已實際撥付消薄資金2369.06萬元。

“沒有區位優勢,集體資產少,想發展無從下手。” 各薄弱村村黨支部書記們要吐的苦水可不少,“要是沒有財政兜底,村集體運轉都難,更別說發展了。”

2017年起連續3年,縣財政每年安排不少於2500萬元,用於薄弱村發展集體經濟項目補助、獎勵、貼息等支出。出臺縣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用地創新試點實施細則,破解集體經濟薄弱村發展項目土地制約難題。建立集體經濟發展獎勵制度,對未列入財政補助的薄弱村,在規定時間內“消薄”的,縣政府以獎代補予以激勵。

因地制宜 因村施策 給“紅包”更要給“錦囊”

在幫助薄弱村“摘帽”的過程中,政府財政除了要給一些“紅包”,更重要的是給路子、給錦囊,提高薄弱村的“造血功能”。薄弱村要發展,還需因地制宜運用資源開發、物業經營、生產服務、村落建設等模式,千方百計增加集體經濟收入來源。

在縣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看來,省裡把薄弱村的對象確定為村集體經濟年收入10萬元以下的村,考慮的是那些地處偏遠、資源開發條件有限的村。“而對於經濟相對發達地區來說,隨著集體經濟發展,村裡上馬的公共服務項目越來越多,運維成本水漲船高,要深化推進城鄉統籌,就需要更雄厚的村集體經濟來支撐。”

壺山街道通過新成立武義壺山新農村投資開發有限公司,進一步梳理現有閒置資產,作為項目開發業主,盤活資產、開發利用,搭建“輸血”消薄平臺。目前已全面開展對街道全域所有閒置或低效利用的資源排摸,確定了若干個開發利用項目。原七孔塘初中科教閒置用地開發建設作為第一個開發項目,以項目合作方式與經濟薄弱村籌資抱團,投資標準廠房建設的異地置業方式增收。該項目佔地12338.6m2,建築面積14696m2,總投資2250萬元。2018年6月前已完成了土地用途調整(原科教用地,改為工業用地)、出讓金補繳、原有危舊校舍質量鑑定、評估、國有資產處置審批、建設規劃、圖紙設計、預算、危舊校舍評估拆除及場地清理等工作,6月29日份進行了工程招投標,7月初進入施工,到目前主體工程已完成100%工程量。9月底,經過招投標出租給先達包裝有限公司,年租金收入達160萬元。

同時,汪村盤活22200平方米閒置工業用地興建民辦學校項目,在縣政府國土、建設相關部門的支持幫助下,已完成了土地用途和規劃調整。街道準備利用該項目整合消薄補助資金作為建設資金,與博文學校合作定向建設校舍,整體出租發展民辦教育,以租金收益壯大薄弱村集體收入。按控規1.2容積率估算,年租金收益可達300萬元以上。

“通過‘五水共治’、‘美麗鄉村’建設,各地農村面貌大大改善,這應該成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生態資源優勢。”縣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認為,在消除薄弱村的過程中,尤其要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加速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

茭道鎮通過充分挖掘鄉村生態資源,盤活東瑩社區、原茭道中心小學、楊家醫院等國有資產,積極引進醫療養老等產業,打造一條集溫泉旅遊休閒養老的旅遊產業,年租金預計可達20萬元,其經營性收入作為8個集體經濟薄弱村的組織運轉經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