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怎樣才能做到張弛有度,拿捏好處事的分寸!

分寸之拿捏,是一門藝術。在《論語別裁》中講的曾國藩讓幕友王湘綺回家的故事。當時曾國藩所帶領的湘軍在與洪秀全作戰的時候已經開始有敗軍的跡象,

這時候王湘綺要請假回家,曾國藩事務繁忙就忘了批王湘綺遞上來的假條。一天晚上曾國藩有事去找王湘綺,看到王湘綺正在專心看書,半個時辰都沒有發現自己,第二天就莫名其妙地允了王湘綺回家的請求。

人生怎樣才能做到張弛有度,拿捏好處事的分寸!

有人問他:“為什麼突然決定讓王湘綺回家?”曾國藩說:“我昨天晚上去找王湘綺,發現他看書半個時辰都沒有翻動過書,可見他並沒有真的在看書,而是在想回家的事,既然王先生去意已決,無法挽留了,朋友之道,不能勉強,還是讓他回去好了。

這個故事就說明長官與部下或者朋友相處,要恰到好處,如果過分,那麼朋友就會變成冤家。做事有度,過則為災,有人曾經把生活比喻成走鋼絲,能夠順利走到頭的關鍵就在於把握好度。

人生怎樣才能做到張弛有度,拿捏好處事的分寸!

否則不是向左邊偏斜就是向右邊偏斜,若偏斜過度,極有可能摔落地上,只有那些善於把握平衡的人才能夠安然走到終點。其實,為人、經商、做官都是如此,只有善於把握好做人做事的分寸,才能無往而不利。

關於做事時分寸的拿捏,顏回和魯定公有一段對話十分發人深思。有一次,魯定公饒有興趣地問顏回:“先生,您聽過東野畢很擅長駕馬吧?”顏國回答:“擅長是擅長,但是他的馬將來一定會跑掉。”

人生怎樣才能做到張弛有度,拿捏好處事的分寸!

魯定公聽了很不高興,心想:東野畢擅長駕馬是眾人皆知的事,顏回卻說他的馬會跑掉,看來,君子也是會誣陷別人的。然而,沒過幾天,畜牧官跑來向魯定公稟報說東野畢的馬不聽使喚,掙脫韁繩,跑到馬廄裡去了。

魯定公大驚,忙召來顏回問個究竟。顏回說:“臣是以政事推測出來的。以前,舜帝善於使用民力,造父擅長使用馬力。

人生怎樣才能做到張弛有度,拿捏好處事的分寸!

舜帝不窮盡民力,造父不窮盡馬力,因此在舜王那個時代,沒有避世隱居或是逃走的人,而造父手下,也沒有不聽指示逃離的馬。

但現在,東野畢在駕馬的時候,雖然騎著馬,拿著韁繩,姿態很端正,駕馬的緩急快慢、進退奔走也很合適,只是當經歷險阻到達遠方之後,馬已經筋疲力盡了,他卻仍然對馬責求不止,臣是從這裡推想到的。”

人生怎樣才能做到張弛有度,拿捏好處事的分寸!

魯定公聽了顏回的分析,受益匪淺,雖然舜王政事與東野畢駕馬沒有什麼關係,但道理卻是相同的,也就是說,凡事物極必反,過頭了反而會成為災難。當領導的也要明白這個道理,不能過分苛責下屬,否則就會逼走那些能幹的員工,落得個孤家寡人的下場。

人生需要張弛有度,從小到大,老師和家長都會告訴我們,壓力就是動力,要我們每個人對自己施加壓力,以防在學習的過程中輸給別人。

人生怎樣才能做到張弛有度,拿捏好處事的分寸!

然而,一個永遠拉滿的弓必將有斷裂的一天,一個永遠踮起的腳跟必將有累倒的一天,人生需要張弛有度,不可則止,切勿矯枉過正。

作為企業的管理者,在很多方面掌握著企業的命運,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對自己和他人都過分強求,很容易適得其反。

人生怎樣才能做到張弛有度,拿捏好處事的分寸!

圓谷幸吉是日本的田徑運動員,他在1964年東京奧運會1萬米競走中獲得第六名,後又在壓軸項目馬拉松比賽中獲得銅牌。

這對當時在田徑運動上從來沒有獲得過獎牌的日本來說,無疑是一個天大的喜訊,圓谷幸吉因為這兩次比賽中的突出表現一下子成了日本媒體爭相報道的民族英雄。

人生怎樣才能做到張弛有度,拿捏好處事的分寸!

回到家鄉,鄉親們不但熱烈為他慶祝,防衛廳長官還特意為他頒發了“防衛特別貢獻獎”。然而,福之禍所伏,禍之福所倚,圓谷幸吉成名之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面臨即將到來的墨西哥奧運會,他的身體也不合時宜地難受起來。

在調養期間,他看到在福岡舉行的奧運會選拔賽,連第二名的成績都超過了東京奧運會冠軍阿貝貝,逼人的形勢使他焦急萬分。

人生怎樣才能做到張弛有度,拿捏好處事的分寸!

面對國人的殷切希望、親人們滿含厚望的目光,圓谷幸吉深感擔不起國民的重託,於1968年1月9日在宿舍自殺身亡。這個年僅28歲、正處在人生大好年華的長跑明星,在無法承受的重壓下以一封遺書交代了自己的生命。

他說:“父母親大人:幸吉已經筋疲力盡,跑不動了。請原諒我吧!這是一個因不懂得張弛有度而引發的悲劇,所以我們要試著修身養性,提高自己的修養,才能遇喜不過分喜,遇悲不過份悲。在職場中也是如此,凡事過分嚴格和過分鬆散都是不可取的,我們應該找到一個平衡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