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方縣如何修復政治生態,提振決勝貧困精氣神

【導語】2018年5月,大方縣委原書記張瀚時違紀違法被查處,數名幹部涉案,貴州省委、省紀委監委緊扣服務脫貧攻堅大局,對知錯悔過、在脫貧攻堅戰場上奮勇擔當、做出成績的幹部,依規依紀給政策、給機會、給出路,最大限度治出正能量、問出正效應。同時,切實抓好整改,修復政治生態——

“鼓”出決戰貧困新幹勁 “錘”出真抓實幹好風氣

芬芳四月,烏蒙山上一片蔥蘢,火紅的杜鵑花漫山遍野,恰似大方縣幹部群眾熱火朝天的昂揚鬥志,在漫漫群山間,升騰起無盡的希望。

走進縣移民搬遷安置點——奢香古鎮,映入眼簾的是春光瀲灩,繁茂的綠蔭中,花韻留芳,一片富饒美麗、一片寧靜祥和。而在一年前,大方是另一番景象,有的幹部頹廢不振、群眾怨聲載道。

蛻變之美,源於一次徹底的挽救幹部之舉,鼓舞著幹部群眾披堅執銳、攻城拔寨、勇破樓蘭,脫貧攻堅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不問品德不問能力”

大肆賣官鬻爵破壞政治生態

“以前開會就是看電視,看完中央臺、看貴州臺,一天下來什麼問題都沒解決。”

“他滿口大道理。彙報工作求支招,他總說‘這項工作很重要,要積極穩妥推進’,繞半天就是不說可行性建議。”

作為國家級貧困縣,大方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貧困人口多。全縣37個鄉(鎮、街道)中,30個是貧困鄉鎮,389個村(居)中,224個是貧困村,其中深度貧困村達69個。

“在幹部群眾眼中,張瀚時是典型的務虛不務實,口上重視脫貧攻堅,卻把大量的時間用在成天開會講道理,或走馬觀花般的觀摩上。”畢節市委有關負責同志表示,有的幹部沒有時間深入一線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嚴重影響全縣脫貧攻堅進程。

“領導幹部應該善於講好大道理,但講大道理絕不是唱高調,更不是呼口號,只有貼近群眾實際,能解決實際問題的道理,才能讓與會幹部入耳、入腦、入心,指導實踐。”省委黨校黨建研究院教授鄭東昇說。

作為“一線總指揮”,張瀚時知道一名縣委書記的責任。責任就意味著盡心盡責幹事,但他卻滿足於畫藍圖,大會小會都講要把脫貧責任扛在肩上,把脫貧任務抓在手上,而他只停留在口上。

要把藍圖變為現實,必須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腳踏實地抓落實。再好的目標、再好的藍圖,不沉下心來抓落實,都只是鏡花水月。

張瀚時不重視脫貧攻堅工作,以致上行下效,全縣貧困鄉鎮產業覆蓋率,組組通公路、4G通訊網絡基站等建設進度,離既定目標相差甚遠。

相比起來,張瀚時大肆賣官鬻爵,才是影響大方政治生態最致命的“汙染源”。

“一個年輕人,沒有任何基層工作經驗,就直接去鄉鎮當‘一把手’,工作推不走。”“她沒有駕馭全局的能力,工作推動不力,考核排名年年掛末,卻不主動整改。”這些聲音,反映的正是張瀚時收受錢財、胡亂提拔選用幹部帶來的後果。

張瀚時自認很聰明,利用幹部人事權進行利益交換來聚斂錢財,以為既能收錢財,又能規避被查辦的風險,“一方面‘錢貨兩清’互不虧欠,一方面當事人自身職位來路不正不會主動‘反水’,主動告發的風險幾乎為零。”

正是在這種投機取巧心理支配下,在大方任職的十幾年時間中,張瀚時為所欲為選用幹部,不僅挫傷了幹部的積極性,尤其是產生了惡劣的“示範效應”,一些幹部身不由己或“潛移默化”受到影響,過年過節爭相給領導幹部送禮,助長了不正之風蔓延。

“會來事、會找關係、會送禮的,就委以重任,而真正幹實事的卻被晾在一邊。由於自己政治站位不高,紀律的弦繃得不緊,就跟著去送禮。”某鄉鎮黨委書記坦言,在選人用人上,大方曾一度形成了“不送就沒位子,就得不到重用”的政治生態。

只要肯送錢送禮找關係,就算違規違紀,張瀚時也會想辦法擺平不予以追究。在選人用人上,他號稱擁有“絕對權威”,個人說了算,不問品德不問能力,搞任人唯親唯近,過多、過快、過於集中提拔家門老鄉,這其中不少幹部能力不足,起初難以勝任,不公平之聲不絕於耳。

十幾年下來,張瀚時先後收受大方縣數名幹部的財物,利用職務便利為一些幹部的提拔晉升和職位調整提供幫助。

“大方縣委書記張瀚時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貴州省紀委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2018年5月11日晚8點,貴州省紀委監委發佈的一則消息,在大方縣激起千層浪。

“這條信息對我是當頭一棒,大腦瞬間一片空白。”“那一晚,我在辦公室坐了一宿,不知道下一步會怎樣。”

這一夜,張瀚時“落馬”的消息,使大方縣如海般沉靜的背後暗流湧動。

“甩掉包袱才能更好前行”

嚴管厚愛提振決勝貧困精氣神

“他會不會把我‘供’出來?”“我會受到什麼樣的處理?”“孩子知道後我臉面何存?”……

如此心慌意亂之人,正是曾給張瀚時拜過年,得到提拔或重用的幹部。

張瀚時在大方縣重要崗位任職的十多年裡,大部分幹部都與他共過事,特別是部分科級幹部曾給張瀚時拜年送禮,對組織如何處理心中無數,思想包袱沉重,無法凝心聚力抓脫貧工作。

脫貧攻堅是當前的重大政治任務,任何工作都必須服從和服務於脫貧攻堅大局。幹部的焦慮、群眾的困難,省委看在眼裡,落實到行動部署上。緊扣服務脫貧攻堅大局,省紀委監委堅持審慎穩妥處理張瀚時案涉案人員。

在查辦張瀚時案期間,省紀委監委專案組同步考慮案件查辦後的影響,確保不影響全縣的脫貧攻堅大局。

2018年6月22日,省紀委監委專案組在大方組織召開全縣科級以上幹部大會,提出“問題幹部”在規定時間內主動向組織交代問題,可依規依紀依法寬大處理。

9月17日,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省監委主任夏紅民赴大方縣調研脫貧攻堅工作時要求,要儘快肅清原縣委書記違紀違法案件惡劣影響和腐敗“餘毒”,廓清政治生態。

“對那些知錯悔過、在脫貧攻堅戰場上奮勇擔當、做出成績的幹部,要依規依紀給政策、給出路,讓他們甩掉包袱、輕裝上陣。”9月18日,大方縣召開縣鄉村三級幹部參加的脫貧摘帽“百日攻堅戰”動員大會,縣委書記佘龍原原本本傳遞了夏紅民同志的要求,上百名領導幹部有如吃了一顆 “定心丸”。

在政策引導和深入細緻的思想發動下,大多數涉案幹部都深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主動向組織說清問題。

隨後,畢節市紀委監委、大方縣紀委監委根據時間節點、問題性質、認錯態度、群眾口碑等因素,本著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一貫方針,依規依紀依法對大部分涉案幹部運用“第一種形態”進行了處理,旗幟鮮明鼓勵涉案幹部用脫貧攻堅實績回報組織信任關愛。而其餘12名執迷不悟、不如實交代或問題嚴重的,則果斷處置。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給犯錯誤的同志改正錯誤的機會,既是對黨的事業負責,也是對廣大黨員幹部的關心愛護,更是落實“懲前毖後、治病救人”一貫方針的必然要求。

正反兩方面的例子釋放鮮明信號:只要配合調查、主動承認錯誤,就有機會爭取寬大處理。心存僥倖,必將錯過解救自己的機會,只會離黨和人民越來越遠。紀律面前靠矇混永遠無法過關,只有摒棄僥倖心理,主動如實交代才是最好的出路。

為徹底肅清張瀚時腐敗案“餘毒”,大方縣同步開展“一案一整改”工作,全面、系統深化標本兼治,在懲治腐敗、嚴明紀律、改進作風、創新制度、壓實責任等方面綜合施策,不斷強化體制機制建設,從根本上剷除滋生腐敗的土壤和條件。

針對選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風,全縣在嚴肅查處用人上的腐敗問題、規範選人用人程序、匡正選人用人風氣同時,進一步推進幹部人事制度改革,樹立正確的選人用人導向,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人民群眾信得過的幹部選拔到各級領導崗位上來。

既給犯錯誤的同志認錯悔過、重新出發的機會,又為一批政治、作風、能力過硬的幹部搭建幹事創業的平臺和風清氣正的環境,一系列舉措全面激發了全縣幹部群眾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鬥志和激情。

“不好好幹對不起組織”

銳意進取書寫扶貧責任擔當

達溪鎮聚河村,大方縣深度貧困村。村民散居在兩山溝谷地帶,祖輩過著“靠山吃山”的原始生活,早些年年輕人外出務工,留守老人看守著自家幾畝薄土地自力更生。

“他們靠什麼脫貧?產業在哪裡?”環顧四周,難覓一塊平地。

“在山的那邊。”達溪鎮紀委書記羅錫貴仰頭指向對面的山頂。

去產業基地。沿著山腰開挖的產業路,一路碎石塊,汽車顛簸如坐過山車。幾經周折爬到山頂,眺目遠望,山頂雲霧繚繞,山嵐氤氳之中,霧氣籠罩著聚河村,村子一片寧靜、安詳、簡樸。

山林中不時傳出陣陣笑聲。走近他們,定睛一看,才發現旖旎風光背後掩蓋的是貧窮與不甘,駐村幹部與村民們滿頭大汗,爬在陡坡上正抓緊拔掉人參苗周邊的雜草。

這一幕,讓人觸摸到群眾生存的艱辛和無奈,更有無奈中的拼搏與堅韌。

“有他們帶著幹,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好吃懶做。”村民彭基仙滿面通紅,指著身邊的駐村幹部打開了話匣子。去年9月以來,達溪鎮多名駐村幹部天天吃住在村,帶領村民發展魔芋種植、生豬養殖、人參天麻種植等項目,通過長短結合方式,讓村民逐步走上致富路。

“這就是黨的溫暖!”一個70多歲的老人忍不住插話,“他們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為了帶領我們脫貧,孩子做手術都不能去陪伴。”

是什麼讓這些幹部如此用心用情用力地幫助村民脫貧致富?

“不好好幹,對不起組織的關愛、原諒和鼓勵。”達溪鎮一干部轉過身擦掉噙在眼角的熱淚。

在這高山深谷中,有人為擺脫貧困奮勇傾力,有人自力更生不甘落後。今日的聚河村,村民生活富足村莊美。

脫貧攻堅,是考驗幹部的“試金石”,也是培養鍛鍊幹部的大舞臺。“以前是跟風去送禮,主動交代問題後,我全身心投入到星宿鄉的脫貧工作中,大家齊心協力、攻堅克難,脫貧成效非常可觀。”大方縣政府一位副縣長表示。

2018年12月,因為工作成效突出,這位同志從縣人大副主任轉任副縣長,到更為貧困的鄉鎮擔任脫貧攻堅“第一書記”。

“感謝組織對我的寬大處理,自己20多年的工作,沒有因為一時的錯誤被斷送。”某局一名幹部徹底放下思想包袱,全身心投入脫貧攻堅工作中。“不好好幹對不起組織”成為“回頭幹部”的普遍共識。

只要幹得好,就不會被埋沒,組織兌現了諾言!

自全縣脫貧摘帽“百日攻堅戰”啟動以來,各戰區指揮長抓班子帶隊伍、日夜鏖戰,各鄉鎮爭分奪秒趕進度,扶貧扶志如火如荼。

短短百餘天,各村寨危房改造、飲用水、組組通公路、村衛生室等建設發生了質的改變。群眾認可度從2018年10月的62.5%躍升到90%以上。

“村莊在變,風氣在變,大方在變!”縣委辦一名幹部不自覺感慨。

2019年3月,大方縣接受了第三方評估,據評估反饋,漏評率、錯退率、群眾認可度等核心指標均達到整縣退出標準。

【清風時評】

正風反腐是為了更好促進事業發展

全面從嚴治黨是為了創造更好環境,激勵幹部增強幹事創業的精氣神,更好促進事業發展。

“為政之要,莫先於用人。”用人導向正則人心順,導向明則勁頭足,則事業興。

張瀚時身為縣委書記,是黨在縣域治國理政的組織者實踐者,理想信念喪失,鬼迷心竅,利用幹部人事權進行利益交換聚斂錢財,損害的是幹部群眾的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眾的獲得感,揮霍的是基層群眾對黨的信任,嚴重敗壞一方政治生態。

選什麼人,用什麼人,責任重於泰山。選賢任能才是正道,張瀚時卻反其道行之,唯親唯近,還美其名曰“知人善任”。其唯利是圖的行徑,造成大方一度形成“不跑不送、原地不動,又跑又送、提拔重用”的病態,本以為能借此拉攏民心,牢固圈子,如今是賣掉了官位,失去了人心。

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對於選人用人上的腐敗,必須除惡務盡,決不能讓其有死灰復燃、捲土重來的機會。必須立“明規矩”、破“潛規則”,決不能讓求真務實、埋頭苦幹的受到排擠,讓急功近利、找關係“走後門”的如魚得水。惟此,才能真正把好乾部選出來、用起來,促進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

好乾部,要選得好,更要用得好。幹部是人,難免會犯錯,對於曾犯錯誤的幹部,不是想辦法打垮他,或一棍子打死,而應依規依紀給政策、給出路,想辦法把他拉回正道,鼓勵其放下包袱、輕裝上陣,用實績回報組織的愛護和信任,重獲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對知錯悔過的幹部給予信任和愛護,就保護了幹部幹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如今的大方,政治生態持續向好向善,制度機制逐步健全完善,黨員幹部放開手腳幹事業、聚精會神抓脫貧,脫貧攻堅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這既是從嚴的結果效果,也是導向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