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儿与母亲争执跳下大桥,说明了什么问题?如果安排去了旅游,会让母子俩关系缓和吗?

聊五毛的老王


表面看是一次争吵引发的,但应该是双方长久以来情绪和矛盾积累的结果,所以也不可能通过一次旅游就能解决,但暂时的缓和也许是有可能的。

可惜的是世间并无如果一说,否则也不会出现如此悲剧。

我们不知道平时双方相处是怎么的模式,但毫无疑问是有问题的,但事到如今说什么都是无济于事,我宁愿去理解为这是一次春青期遇上更年期的一次致命碰撞。

愿那个17岁的孩子一路走好,愿伤心的母亲不在自责中生活。


超人三娃妈




我不认为一次旅游就能缓解母子矛盾,因为家长与子女的矛盾来自于他们思想不同,不是来自于环境不同。

我孩子初三那年,她们学校也有一个孩子因和母亲争执,从六楼一跃而下,虽然没有丢掉性命,但高位截瘫。

无法形容那一刻感觉,即使今天想起也不禁身体发冷,因为那个孩子曾离我们太近太近。

事后,我们几个熟悉家长议论此事,议论如何化解孩子与家长之间矛盾时,有两位家长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印象。

有一天孩子独自在家学习,家长提前回家,刚开门顺着门缝看见孩子在她房间翻箱倒柜,看样子像是找钱,她稍微停顿一下,转身轻轻关上门,快速向外跑去,过了一会儿打家里座机,让孩子开门,说钥匙落在单位。

那天她和孩子只字不提这件事,过了两三天她才装作无意间说道,我最近发了奖金,你需要买什么吗?

孩子看着她,吞吞吐吐说道,我相中一款游戏机,还差200元钱。

她想了想说道,我不赞成买游戏机,但你要有能力自己挣二百元钱,我也不反对,而且你要保证,每天玩游戏的时间不能超过半小时。

她儿子问她怎么才能挣到二百元钱,她告诉儿子,你帮我洗一个星期碗就行了。

当她儿子把游戏机拿到手时,说了一句话,妈,谢谢你,我知道你那天回来过。

她跟我们诉说这件事时,眼泪就在眼圈里含着,她说,哪有什么叛逆期,哪有什么青春期,不过是我们不肯听他们说,不肯宽容他们,不肯理解他们,更不肯多抱抱他们。



我今天写下这些文字,也很想知道为什么十几岁的孩子一旦和家人老师发生矛盾,不论发生什么不堪后果,都统统归纳为孩子叛逆期?

究竟什么叛逆期,因为他有了自己的想法,因为他的想法不同于你,所以他的行为就是叛逆吗?

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养育子女究竟是为了什么,是想养一个完全属于我们的傀儡,附属品,还是希望我们的子女做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独立行为的人平等自由地与我们面对?

我也不相信什么叛逆期,青春期,我只相信他们慢慢长大了,做为一个人,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灵魂,你或许不认可他的所作所为,但不能按你的想法全部去否定。

我只相信所谓青春期叛逆期其实就是缺乏沟通缺乏关爱,不要说我为了你省吃俭用,也不要说我为了你起早贪黑,那是你想做的,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

父母给予子女真正的爱是让自己站在和子女平等的位置,倾听他们的心声,不是非得做什么,只是多陪陪他们,多抱抱他们,趁他们还没有长大,你们还没有老去。

如果家长可以和孩子耐心沟通理解,即使天天在家也是其乐融融,如果不能和孩子好好沟通理解,即使山清水秀,也一定会闹得鸡飞狗跳。

说白了,家长如何与孩子相处取决于内心,而不是取决于环境。


清风晓筑514


记得小的时候,大概我9岁左右,一次考试考的太差,知道肯定躲不掉妈妈的一次毒打了,吓得跑到奶奶家,这又犯了我妈的第二大忌讳,上学期间不许去奶奶家,怕贪玩不写作业,反正当时在奶奶就感觉这次是死路难逃了,还不如真死了好,我就拿了一根绳子拴在奶奶家兔子笼上的铁丝上想上吊,结果太受罪,脖子嘞的慌,又站起来把绳子给取下来了,万幸那个时候年龄太小,不知道把绳子栓高点,吊上去凳子一踢,想下来也下不来了,这出于本能感觉嘞的疼不舒服就自己站起来了,这个是秘密,我没给任何人说过,当然后来肯定还是被我妈抓回去被打的腿青一块紫一块,让我乱跑就得打腿!现在想想都还忘记不了那时内心的恐惧无助!大人干嘛那么狠心,小孩其实明白很多事情的,没考好自己也是很害怕和沮丧的!



这个孩子能毫不犹豫的跳桥自杀,两个原因,一个就是父母平时管教太严,父母孩子之间的沟通除了批评就是不停的夸奖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好,或者就是冷漠不理会,让孩子感觉人间没有温暖没有希望没有任何可以牵挂的指望,所以毫不犹豫就跳桥了!还有就是第二种,平时父母太过溺爱,孩子没有逆商,经受不住任何的不如意,极端的自私自利,一切以自己为尊,什么都想比别人好,比别人有优势,一但现实不如自己想要的那样,就用死来威胁,可是不知道有些威胁是真的会死,死了就真的不会回来。



现在自杀的孩子第二种居多,独生子女,家里就那么一个孩子,父母亲人恨不得把天都拆下来给孩子,把孩子惯的无法无天,自私自负,没有责任感!溺爱不等于爱等于害了孩子!每位家长一定要时刻检视自己的教育言行,孩子出生就是一张白纸,你想让他将来如何就必须画出什么样的色彩!记得过年时走亲戚,一个远方姐姐家的孩子,由于第一个是女孩,第二个是很多年千辛万苦才生的男孩,全家人宠上天,吃饭的时候,一盘骨肉相连炸串他爱吃,直接就把盘子端到自己面前,谁也不许动,所有的带肉的菜,他的筷子就在那不停的翻搅,姐姐在旁边伺候一点不如意,抓住姐姐的辫子就打,一次差点把姐姐拽的摔倒在地,我婆婆紧张的要死,嘱咐让我看好孩子,她做在我旁边护着说那孩子就爱打比他小的,手还没轻没重,生怕他上来打我们家孩子!一盘骨肉相连果真被他吃完,一个才五六岁的孩子,你说吃那么多那个各种添加剂腌制烤出来的肉能好吗?他妈就一直在旁边看着笑眯眯的,只要他儿子喜欢不吃亏,她就认为是最好的,一餐饭吃的全桌都摇头,你说这样的孩子长大能有什么出息,那天在外父母看不着的时候欺负人家,会不会被别的孩子打啊!



唉,一声叹息!真爱孩子就好好培养孩子的情商逆商智商吧,缺一不可!跳桥的孩子那么大了,教育成这样,十次旅游也没用!得找到孩子真实厌烦这个世界的原因,再去沟通帮助可能还有点用!希望这个孩子在天堂没有烦恼,下次投胎做小孩不要再任性🙏🙏🙏


公祖幻枫


谁也不知道当时母亲和孩子说了什么。男孩和母亲的争执,有两个可能的问题:

1. 孩子的承受能力差;

2. 母亲教育方式不当:言辞激起了孩子的极端想法。

在国外,有位父亲因为儿子沉迷游戏,啪一声把上了膛的枪给孩子,让他去死。殊不知孩子真的就对着太阳穴放了一枪。

当归根到底,是亲子之间无法平等的对话。孩子们,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希望父母尊重自己,理解自己,平等的对待他们;而对于此时期的家长,总是觉得孩子叛逆不听话,希望通过家长的权威来压制孩子。

而这一切的根源,源自于亲子间,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就不平等的待遇。如果没有在很早就给自己树立亲子平等的观念并加以实施,那么慢慢的,父母就是权威的观念会形成一种习惯,到了青春期想要纠正这种习惯是非常困难的!那毕竟是十几年的习惯。

旅游是一件可以让人放松的事情,但是真的就能让亲子关系缓和吗?若是旅行过程中,亲子再次因为一些事情而起了冲突呢?答案是否定的。

只有当父母真正的去理解孩子,真正平等的去对待孩子的时候,才能赢得孩子的尊重,甚至遵从。

亲子的沟通恶劣不解决,去哪里旅游都是白搭。


熊孩子专治


十几岁的孩子,是不知道生死的,无知,便无所畏惧。有时候,在大人看来不值一提的羞辱、委屈和绝望,在孩子看来,却比死亡更难以承受。

但无论如何,孩子是没有错的。最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家庭教育。

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从孩子出生到六岁以前,好的教育是陪伴,是爱与鼓励,是规则的建立。

六岁以前,孩子的性格,是在家庭氛围中形成的。凡是父母关系和谐,能得到父母爱与鼓励的孩子,大都是自信而开朗的,陪伴孩子越多,孩子内心的安全感越充足,当面对不开心的时候,这种孩子往往会把自己的不开心,当故事一样跟父母讲出来,有经验的父母,会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征求孩子的意见,让他自己选择,孩子的不开心都可以轻松解决。即使有解决不了的,也没关系,孩子心里没有隔夜仇,哭笑在瞬间,不必太在意。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觉有靠山,有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渠道,这才是最重要的。

四岁以后,就要开始注重规则的建立,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做错了要接受惩罚,一定要培养孩子规则意识。

比如孩子爱看电视,可以看,但要严格的限定时间,超过规定的时间,再怎么哭,再怎么闹,都不能妥协,当孩子明白哭闹不能解决问题以后,他会开始遵守这样的规则,否则连看都没得看。建立规则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做父母的心一定要狠,不狠心的父母,教不出守规则的孩子。

上初中以后,要给孩子平等与尊重,他是你的孩子,但他并不属于你。

有一点,父母要明白,人生最重要的是追求梦想和寻找快乐,不止是找个好工作,赚多少钱。明白这点,你便知道,孩子的见识、理想、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比学习成绩更重要。但并不是说,学习就不重要了,我的意思是说,要让孩子有宽阔的视野,明白自己需要什么,他才能认真主动的去学习,而不是把学习当做负担。让孩子早点开窍,比孩子学习好更有长远意义。

再一个,可以为孩子提供帮助和建议,但不能为他们规划人生,不能把自己的荣辱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自己都没做到的事,凭什么要求孩子做到。

孩子没有教育好,家庭有责任,学校也难辞其咎。

现在的学校,功利性太强,有的把教育当生意来做,而失掉了教育的本质和初心。

现在的教育,基本都是一刀切,分数决定一切。千万个鲜活的生命,只有一个衡量好坏的标准,不达到这个标准就是废物,孩子们的信心和创造力,在学校里被扼杀的所剩无几,谁会在意孩子的悲伤与绝望。

跳桥的孩子让人心痛惋惜,失败的教育更让人绝望。安排旅游缓解母子关系,太晚了吧。


北家大鱼


十七岁,正值青春年少,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是自尊心最强的时候,面子大于一切。所以,许多家长会有孩子说不得、惹不得、打不得的感觉,教育起来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昨天的这个新闻,在许多家长心里,不亚于投入了一颗定时炸弹。以后这孩子,是管?还是不管呢?管吧,怎么样才能避免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不管,又该如何采取其他的监管措施?我觉得吧,沟通才是最重要的,而沟通方式却因孩子个性不同有千差万别。如题主所问:去旅游会不会有助于缓和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我认为不一定!就好像一个孩子他喜欢画画,你却让他去练跆拳道一样,那能有利于缓和关系吗?关键是抓住孩子的兴趣爱好,争取尽可能的平等对话,做孩子的朋友,像一个朋友一样的去关注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心中所想,才能够对症下药,大家觉得呢?


千予斐


看到越来越多这样的报道,身为一位18岁孩子的妈妈,我也是一路这样跌跌撞撞的走过来的。有时,我都在想每对准备结婚准备要孩子的夫妇不应该只看孕期保养、育儿指南,同时还要多了解5岁8岁甚至18岁孩子的需求,孩子不能也不应该成为我们学做父母的试验品,实验失败了,才回过头来说当初不该这样不该那样,可生命只有一次啊,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想重新来过就能重新来过的。

父母各有不同,孩子也千差万别。也许你在拿自家孩子和别的孩子做比较时,孩子也在思量你和人家父母的差距呢。

当遇到问题时他们弱小没有力量也不知如何反抗,解决,只能用他们平日里看到听到模仿到的方式去处理。仔细想想,此刻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不是和你平日的言传身教有莫大关系。

每一起这样的悲剧,都是一个家庭的不幸,也更应该引起个人和社会的反思: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不能只说陪着孩子一起长大,更应该是一位真正的长者,探路者提前出行。而后,或崎岖或平坦的路让孩子自己摸索,只在

拐角处轻轻告知。

只愿这样的不幸不再发生。


我在街边卖早餐


旅游不是解药!我的猜测,这个母亲一定是非常强势的类型,非常自我,在高架桥上不顾公共安全随意停车,不顾一个青春期孩子在遇到事情时的情绪状态,用语言和行动自以为是地打压,她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和孩子争高低比输赢,这样的妈妈会对孩子说极其贬损的话,说话的态度也会几近强暴张狂,完全对孩子没有同理心,估计平时一直是这样对待孩子的,使孩子累积挤压瞬间爆发,以狂奔跃下来表达抗争,我能体会孩子当时的感觉但绝不赞同他的行动。母亲是悲剧的制造者!不要说孩子脆弱,还是要大人反省。很多父母生了孩子,就把自己当作孩子的上帝了。痛惜!


空谷幽兰


旅游?

把母子之间的矛盾寄希望于一次或几次旅游,你得有多幼稚?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母子之间的尖锐矛盾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尤其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开始温暖这块寒冰。

其实,就没有孩子不想和母亲亲近的。

想想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亲吻你的脸庞吧,也许,是一次呵斥吧?

想想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亲热地叫你“老妈”吧,也许,是一次狠狠的拒绝之后吧?

想想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抱着你的胳膊吧?也许,是一次激烈的争吵吧?

……

我们总是一步步、一次次地把自己的孩子、亲爱的孩子,推得搡得越来越远,自己,却无知无觉、不知不觉、从来没有后知后觉……

有时候,你有点疑惑,却没有深思。

你只是焦灼着他的学习、成绩、名次,焦灼得,太忙了,你都没有时间好好看看孩子的脸、红红的眼。

就从刚刚想起的孩子不再亲吻、不叫亲热的“老妈”、不再抱你的胳膊开始反思,慢慢地,一步步地找回这些吧。

当有一天,它们回来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寒冰消融,春天来了……


钢笔刀


这件事情说明母子之间的沟通一直就不是良性的。要么就是平时母亲比较强势,对孩子说话都是不容置疑的,要么就是平时对孩子太娇纵,所以,当孩子遇到一点不顺心就受不了,就会出现像跳桥这样的让人措手不及的悲剧。在亲子教育这个问题上,我始终觉得父母要尽可能地做到尊重孩子,在平时也尽可能地跟孩子以平和的态度沟通,做到了解孩子,因材施教。父母如果不了解孩子的内心思想,对孩子的引导教育就很难有好的效果简单粗暴的教育往往会适得其反。如果父母平时时不时抽时间陪孩子一起出去旅游,这对于改善亲子关系有非常大的帮助。其实,不管是出去旅游,还是在家,父母平时都要注意跟孩子说话的语气和态度,切忌居高临下地跟孩子说话。有时孩子虽然没有直接反对或者反抗,但居高临下地跟孩子说话,多半都是会让孩子有抗拒心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