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區:土地埡村老年人過上幸福新生活

以前,我們農村這幫老年人天天就是煮飯帶孫子、打牌吹殼子、閉門過日子,生活十分單調。現在,我們看書看報、唱歌跳舞、上網聊天、上門助耕,家家都有舞臺,人人都找樂子,生活非常豐富。"家住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大茅坪鎮土地埡村二社68歲村民李金華對現在的老年生活充滿自豪。

巴州區:土地埡村老年人過上幸福新生活

近年來,土地埡村黨支部、村委會針對農村留守老人、高齡老人、失獨老人、失能老人持續增加新情況,緊緊抓住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新機遇,因地制宜推進機構助老、文化敬老、子女孝老、抱團養老,走出了一條新農村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新路子。

機構助老:讓老有所託靠得住

土地埡村總人口1451人,60歲以上的老人352人,其中子女長年在外務工的留守老人265人,佔老齡人口的75%,為了讓老有所託信得過、靠得住,村黨支部、村委會積極整合區、鄉部門支持農村農業優先發展的政策資源,通過爭取項目投一點、幫扶部門出一點、村上集體資金擠一點、村民投工投勞幫一點的辦法,先後籌措資金300多萬元,在村上建起養老院、老年活動室、老年食堂、老年日間照料室、標準化村衛生室。與此同時,村裡還以老年人為主體,建立了老年協會、計生協會、紅白理事會等群眾組織,讓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組織感和歸宿感。村計生協會近年來把服務對象轉向老年人,把失獨家庭和計生老年群體作為重點關愛對象,先後爭取市、區計生協會專項資金8萬元,專門用於老年活動室建設、失獨家庭慰問和特困老人幫扶。村計生協會和老年協會常務理事趙廷金說:"自從村裡建起助老機構以來,我們這些老年人幾乎天天聚在一起,沒有閉過,日子過得很充實"。

巴州區:土地埡村老年人過上幸福新生活

文化敬老:讓老有所樂花樣多

為了讓老年人活出精氣神,土地埡村以落實文化扶貧工程為契機,建立了農家書屋、老年閱覽室、百姓大舞臺,增添了老年健身器材,組建了土地埡村"不老松"文藝宣傳隊。目前宣傳隊員有23人,平均年齡66歲。宣傳隊在回鄉退休職工馬華帶領下,農閒時組織老人在巴山新居院壩跳廣場舞,排練自創節目。每逢村上有活動、村民哪家有喜事,她們免費上門演出,既宣傳了黨的政策,又烘托了熱鬧氣氛。為提升節目質量,馬華還多次到區文化館請來表演藝術老師到村上現場指導。近兩年宣傳隊自編自導自演舞蹈《春韻》、快板《扶貧攻堅十二月》、四川方言《精準扶貧暖人心》《感恩奮進跟黨走》等10多個文藝節目,深受老百姓喜愛。她們表演的《精準扶貧暖人心》在全區農村文藝調演比賽中獲得一等獎,舞蹈《春韻》還上了巴中春晚。二社71歲的王大群說:"做夢也沒想到,我這把年紀還能到錄音棚錄個音,到巴中春晚去演個節目。"為推動老年文化生活多樣化,老年活動室還添置了象棋、鑼鼓、川牌、樂器等文娛設備。村計生協會、老年協會在倡導優秀家風、家教、家禮、家規的基礎上,每年還開展"評鄉賢、送春聯"等文化活動。85歲高齡的退休老幹部、老黨員楊頂元,每年專門抽出時間為宣傳隊編寫節目,為村民免費寫對聯、送春聯,村民尊他為"鄉賢"。

巴州區:土地埡村老年人過上幸福新生活

子女孝老:讓老有所養不用愁

為夯實農村居家養老的群眾基礎,村黨支部、村委會把整治一些家庭孝道式微作為突破口,利用廣播村村通、壩壩會、讀書會、節慶會廣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身邊人身邊事深入解讀孝老愛親、尊老愛幼的文化內涵,倡導"孝敬老年人、幸福全家人"的和諧理念。利用"三八"婦女節、"六一"兒童節、會員活動日、世界人口日、"九九"重陽節等重要節日節點評選表彰"五好家庭"、孝老模範,樹立學習榜樣。二社村民王小容的丈夫楊玉軍患惡性腦腫瘤,術後10多年一直癱瘓在床,她不離不棄,貼心照顧,而且還將85歲的公公接來一起生活,為老人洗衣做飯,盡孝盡責,無怨無悔。平時即使家裡再忙,她都要擠出時間參加宣傳隊演出,盡力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王小容連年評為全村"好媳婦",她的模範事蹟登上了村裡的光榮榜,還上了巴中電視臺。三年來,該村已有22個家庭評為"五好家庭",有35名子女被評為孝兒孝女孝媳。村黨支部書記李曉說:"為老人盡孝,讓老人開心,已成為土地埡村的主流家風,過去那些怕病怕老的人,現在都不用愁了"。

抱團養老:讓老有所幫不孤單

針對青壯年外出掙錢,老人在家守屋耕田,生產生活諸多不便的狀況,在土地埡村退休職工馬華的倡導下,於2017年3月組建了老年義工隊。隊伍由起初的8人增加到現在36人,而且這個隊伍年年在添新成員。義工隊裡最小年齡53歲,最大年齡73歲,平均年齡66歲。在忙時她們就地開展勞力互助、技術互助、項目互助、資金互助、信息互助,走抱團發展,共同富裕的道路。閒時就到貧困戶和特困老人家理幫助整理衛生、義務理髮、修整土地、準備生產用肥,為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留守婦女排憂解難。四社72歲的孤寡老人張仕忠說:"義工隊的妹子們個個心腸好。她們隔三差五就到家裡來培我說說話,幫我把屋裡屋外打掃得乾乾淨淨,還幫我洗衣做飯。有了她們,我覺得不孤單。"義工隊長馬華還經常自掏腰包買好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親自送到困難老人家中。二社牟翠德獨生子幾年前因病去世,她很長時間沒有走出悲痛的蔭影。2017年在馬華和鄰里的幫助下,加入了義工隊,與大家一起唱歌跳舞,互幫互助。現在她不僅從失子悲痛中走了出來,而且還成為義工隊骨幹,經常在村裡幫助別人。牟翠德說:"團結就是力量,只要我們大家抱成團,沒有過不去的坎。我堅信,在黨的領導下,我們的老年生活一定會充滿陽光。"據統計,三年來義工隊為特困家庭義務助耕160多天,捐款捐物3000多元。68歲義工隊員張書蘭說:"我們把餘熱傳遞給鄰里,同時也溫暖了自己,助人為樂、抱團養老這條路我們真的走對了"。(張道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