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蜚声国际,最应感谢的不是杨绛,而是那个陪了他10年的人

钱钟书的痴气与傲气之名由来已久,语出惊人的习性让他收获了一众赞誉,同时也招来了不少抨击。不过让人疑惑的是,钱钟书先上皆是规行矩步的诗书文人,其父钱基博更是一个奉公守礼的的古文学者,打小对他要求严格,钱钟书又是如何养成了这样一种与家族风气格格不入的秉性的呢?

钱钟书蜚声国际,最应感谢的不是杨绛,而是那个陪了他10年的人

对钱钟书口出狂言,经常随意臧否古人的狂傲性格,其父钱基博曾十分忧虑,一来担心他过于自负,于做学问上不利。一来忧心他会冲撞了别人,深思过后想了一个办法,给钱钟书取了“默存”这个号,警醒他要时刻谨记少言寡语,以免祸从口出。

钱钟书蜚声国际,最应感谢的不是杨绛,而是那个陪了他10年的人

当然后来我们看到,这其实并没有什么用。钱钟书先生依然故我,他的这种性格固然会让一部分人感到不适,但另一方面,他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今古大师,并不将他们放在一个遥不可及的高度,从而诞生了许多有意思的见解,形成了一份别致的“钱氏幽默”。

既然不是受父亲钱基博的熏陶,那钱老的背后究竟是谁在无形中引导他走上了这条路呢?这里我们便不得不提钱钟书的大伯父钱基成了。

钱钟书蜚声国际,最应感谢的不是杨绛,而是那个陪了他10年的人

既然是大伯父,钱基成自然是钱钟书父亲那一辈人中的老大,一般长子都很得长辈的重视和信赖,但钱基成却是个例外。他娶了江阴一户大富人家的女儿毛氏为妻,没想到婚后两家人却处得十分不睦。毛家资产丰厚,并不将清贫的钱家放在眼里,而钱家也嫌弃毛家粗鄙,不懂诗书礼仪。因而钱钟书的大伯母与其祖父母之间关系十分紧张,连带着钱基成也渐渐地不被宠爱。

钱钟书蜚声国际,最应感谢的不是杨绛,而是那个陪了他10年的人

钱基成后来中了一个秀才回家,钱钟书祖父大失所望,认为并没有达到他的期望,不仅没有庆祝,反而将人给打了一顿。钱基成自知在父母面前已经是失了地位,自此便开始了他放浪形骸,不受拘束的生活。

钱钟书蜚声国际,最应感谢的不是杨绛,而是那个陪了他10年的人

钱基成成婚早,但到了30多岁的时候,与妻子毛氏之间仍然只育有一女,后来找来风水先生卜算,其言说钱基成此生恐怕无子,即使有也不会有大作为。钱基博同情大哥的遭遇,于是在钱钟书诞生后,便将他划归到了哥哥的名下,钱钟书也由此与大伯父共同生活。

钱基成得来这个孩子实在不容易,于是对钱钟书是万般宠爱都嫌不够,不舍得他受一点委屈。不仅连夜为他雇了一个身强体壮的奶妈来喂养,而且走到哪里都要带着。

钱钟书蜚声国际,最应感谢的不是杨绛,而是那个陪了他10年的人

大伯父因为不受祖父的宠爱,于是生活上过得比较恣意闲散,他没有正经的差事,每天都要去茶馆坐坐,大街上逛逛,但凡这个时候,他身后必定都跟着钱钟书,两人形影不离。伯父喝茶看戏,便给钱钟书买点饼子酱肉一类的零嘴,然后再在书摊上给他租些小说看。

钱钟书蜚声国际,最应感谢的不是杨绛,而是那个陪了他10年的人

钱钟书便是在这个时候对文学有了进一步深究的兴致,7岁以前,把四大名著都给过了一通,即便还有好多字都不认识,但这不阻碍他看得如痴如醉。读完了这些正统文学,对一些边边角角的杂书他又起了兴趣,尤其是一些英雄侠义小说,他看得十分入迷。在书摊边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伯父要回家了来叫他,两个人这才一起离开。

钱钟书蜚声国际,最应感谢的不是杨绛,而是那个陪了他10年的人

因为当时还是小孩子,看书时脑子里总有些古怪的想法,喜欢刨根到底。钱钟书就常常把几本书里的人物进行横向比较,这一细究就看出了不妥。单看一个人物在一本书里是个英雄,但是和另一本书中的主人公比较就落了下乘,怎么他就只能在一本书中称雄呢?这些天马行空的念头说出来,伯父并不责备他,反而觉着很有趣味。钱钟书因而越加地发散自己的思维,这也为他日后在文学上的独到见解打下了基础。

钱钟书蜚声国际,最应感谢的不是杨绛,而是那个陪了他10年的人

跟着伯父伯母一起住的那段日子,钱钟书过得无忧无虑,十分开心。他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拉着伯父陪他一起做游戏,名为“石屋里的和尚”,实际上是他自创的一种娱乐。

他坐在床上,放下蚊帐,披个被单当袈裟,想象自个儿是个小和尚,嘴里一阵岁岁难,假装在诵经,实际上是把他看过的那些小说演义,杂糅在一起,然后发挥自己的联想,坐那儿讲一些天马行空的故事。伯父认为他有文学上的天赋,乐于陪着他一起玩,一起闹。

钱钟书蜚声国际,最应感谢的不是杨绛,而是那个陪了他10年的人

而他日后不同常人的想象力和见解,口若悬河的文才,独辟蹊径的观点,与这段自由快乐的成长时光有着紧密的关系。

相比于伯父,父亲就要严厉的多。钱钟书小时候面对父亲是有些发怵的,他曾回忆到与伯父一起到伯母娘家高高兴兴地玩一通回来之后,心里就要打鼓,因为父亲过不了多久肯定要来考他,责怪他懈怠了。

钱钟书蜚声国际,最应感谢的不是杨绛,而是那个陪了他10年的人

相比于这样散漫恣意的成长,父亲钱基博更希望钱钟书能成为一个循规蹈矩,因循受礼的正统文人,但因为跟着伯父的那段日子,钱钟书反而走上了与其背道而驰的路。他的痴与狂,也便是从那个时候便培养了起来的。伯父的包容和引导对他的影响不可估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