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跟隨劉備並非因為黃巾作亂,這兩人才是關鍵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一回,發生在劉備在涿縣看榜文之時,相關人物分別為劉備和張飛。原文如下

張飛跟隨劉備並非因為黃巾作亂,這兩人才是關鍵

及劉焉發榜招軍時,玄德年已二十八歲矣。當日見了榜文,慨然長嘆。隨後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玄德見他形貌異常,問其姓名。

張飛跟隨劉備並非因為黃巾作亂,這兩人才是關鍵

其人曰:“某姓張名飛,字翼德。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恰才見公看榜而嘆,故此相問。"玄德曰:“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今聞黃巾倡亂,有志欲破賊安民,恨力不能,故長嘆耳。”飛曰:“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與同入村店中飲酒。

張飛跟隨劉備並非因為黃巾作亂,這兩人才是關鍵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 黃巾軍張角-部進犯幽州, 校尉鄒靖向太守劉焉提出張榜招兵的建議,得到劉焉的贊同。榜文張貼到涿縣。是年二十八歲的劉備看到榜文,長嘆一聲。當地富戶張飛此時正巧就在劉備身後,聽到劉備的這聲長嘆,忍不住發出疑問。此後,兩人一起前往村店中飲酒。後來隨著關羽的到來,便有了“桃園三結義”的故事。

張飛跟隨劉備並非因為黃巾作亂,這兩人才是關鍵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便是對張飛長相的描述,叫做”燕頷虎鬚" ,意為形貌威武,借指虎將或勇士。頷,指的是下巴。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劉備與張飛在涿縣相識,這一點毋庸置疑,在《三國志先主傳》中有著明確的記載。不過,他倆是不是因為黃巾禍亂幽州而相識,歷史與小說有著很大的區別。

張飛跟隨劉備並非因為黃巾作亂,這兩人才是關鍵

《三國志先主傳》載:“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貲累千金,販馬周旋於涿郡,見而:異之,乃多與之金財。先主由是得用合徒眾。靈帝末,黃巾起,州郡各舉義兵,先主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討黃巾賊有功,除安喜尉。”《三國志關羽傳》稱: "先主於鄉,裡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

從這段記載的先後順序來看,劉備用張世平和蘇雙提供的資金在涿縣招兵買馬,張飛和關羽二人隨即加入,都是在黃巾禍亂幽州之前。而且從這段記載的內容來看,劉備與關羽、張飛等人組建的這支小隊伍最初的用途並非是對付黃巾,而是為張世平和蘇雙的販馬提供保護,類似武裝押運。只是後來到了黃巾作亂時,劉備才帶著這支隊伍加入了官軍。

張飛跟隨劉備並非因為黃巾作亂,這兩人才是關鍵

那麼,為何《三國演義》作者將劉備與張飛相識的時間改為黃巾之亂期間呢?其實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歷史上劉關張三人相識之初,僅僅是為商人保護貨物,而小說中他們則是為了“.上報國家,下安黎庶”而走到了一起,這就將單純的個人友誼變成了共赴國難的相互扶持,並確立了劉關張三人在作品中的高大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