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醫生不懂中醫辨證論治?2019將面臨巨大挑戰!

基層醫生作為最基礎的醫療力量,主要服務於社區患者群體,其中中老年患者、慢性病患者佔絕大多數,且以門診患者為多,極少住院患者,那麼如何服務好患者,保證日均門診量,做到小病社區治,積極承擔基層醫療衛生責任呢?

關鍵的問題在於:合理用藥,提高診療效果。

2018年11月1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2018年版)正式實施。總體來看,2018年版目錄具有以下特點:增加了品種數量,由原來的520種增加到685種,其中西藥417種、中成藥268種(含民族藥)。調整後,中西藥的構成比例與2012年版基本藥物目錄保持一致。

新版基藥目錄有了不小變化。數量更多,結構更優化,突出常見病、慢性病以及負擔重、危害大疾病和公共衛生等方面的基本用藥需求,建立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動態調整機制,堅持中西藥並重,動態調入時向中藥傾斜等等。

可用的藥品數量增加了本是一件大好事,但是很多基層醫生卻高興不起來,因為在基藥目錄中中成藥佔比達到了近一半,基層醫生大多數沒有學習過中醫的理論知識,對於中成藥的使用全靠看說明書。

2018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佈了20個常用中藥說明書修訂公告,“本次說明書的完善和修訂,是將藥物的適應症、作用和可能在特殊人群中發生的副作用作出公開、透明的說明,以便於廣大醫務工作者和患者充分了解所用藥物,更科學、嚴謹地確保用藥安全,讓藥品和製藥企業更好地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健康。”

從不斷出臺的新政、新規不難看出國家對於中成藥使用是本著鼓勵使用與嚴謹規範並重的原則,這對於基層醫生來講是巨大的挑戰,同時也是機遇:如果可以掌握中醫辨證論治,瞭解中成藥使用原則,將會極大的提高疾病治癒率,提高門診患者滿意度,真正做到小病、常見病、慢性病社區解決!

就拿門診最常見的婦科疾病來講,單純使用西藥治療只能做到對症治療,病情易反覆,極大地影響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很多人在症狀改善後就置之不理,任由發展,最後形成慢性病,帶來不可逆的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