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成才的时代背景

大凡艺术家之成就,需要环境之支持。吴中地区优越之地理环境造就繁荣之经济,经济之繁荣促长文化之发展。江南风物之钟灵毓秀与天宝物华,孕育不少杰出才子,吴中才子彼此交游熏染,形成吴中浓厚之文化氛围。以下分就地理环境、经济背景、文化风尚等,逐项探讨成就唐寅艺文造诣之相关背景。

唐寅成才的时代背景

明 唐寅 溪山渔隐图卷

地理优越

明人所谓之“吴中”,一般系指苏州府统领之一州七县,吴中地理环境优越,依山傍水,境内水路稠密,江河湖泊众多,极目远望,有若一颗颗晶莹明珠,镶嵌于广袤绿野,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美誉,明人王鏊云:

吴中诸山奇丽瑰绝,实钟东南之秀,地理家谓其原自天目而来,发于阳山。今纪自阳山分华鹿而南迤逦天平尽于灵岩,别由穹窿而东尽于楞伽,以及湖中诸山。

可见吴中山川瑰丽,名胜特着。唐寅亦盛赞此地之形胜:

唐寅成才的时代背景

诗中极写吴地群峰之耸立,流泉之飞溅,一幅山灵水秀之画面。其〈姑苏杂咏〉再称:

唐寅成才的时代背景

不但描绘吴中地区山环水绕之柔媚风光,更道尽此地之繁华昌茂。

唐寅成才的时代背景

明 唐寅 高士图 镜心 纸本

吴中素称水乡,河道蜿蜒,密如蛛网,境内二十多条骨干河道纵横交错,沟通太湖、澄湖、石湖等,《姑苏志》载:“吴号泽国,水经所谓万水所凑,触地成川者也。其源西自太湖,东入于海。”其优越独特之地理环境,因之物产富饶,名品众多,为江南“鱼米之乡”;加以河道纵横,交通便捷,又使其成为商贾云集之贸易中心,无怪乎唐寅盛赞:“吴郡繁华天下胜”。

河流周布,盖吴中地理主要之特征,由是跨河而立之桥梁,栉比起伏,益发成为当地特有之风光。吴地民居大都临河傍水,粉墙照景,蠡窗映波,唐人杜荀鹤诗:

唐寅成才的时代背景

对于吴地小桥流水之水乡风光,描写传神。此类歌咏吴地水城风貌之作颇多,如:

唐寅成才的时代背景

诗中所言之“阊门”,即为苏州最繁华之所在。

白居易〈登阊门闲望〉诗中描绘阊门水城之雄伟气魄与负税之繁重。《红楼梦》开篇第一回更云其属富贵之地。唐寅即出生于阊门内皋桥南吴趋里,由于生于斯、长于斯,对吴地怀抱热烈之情感,故其笔下,阊门呈现出一派繁华茂丽,引人向往之景象。试观其〈阊门即事〉:

唐寅成才的时代背景

吴中之名山胜水,孕育出为数不少兼擅诗文书画之才子。盖地理环境影响人之禀赋、气质、才能,正所谓“若乃山川皋壤,实文思之奥府”,吴中绮丽风情酝酿创作灵感,造就无数艺术佳作,尤其明代中叶,此地可谓人才辈出。

唐寅成才的时代背景

唐寅画作

吴中优越之地理环境,孕育深厚之人文素养,真可谓山水清灵,人文荟萃,深具泱泱大国之风范。唐寅浸润于此,以其聪慧禀赋,加以众多艺文诗友之切磋,诗文书画,遂兼优并擅,斐然有成,名满天下。

经济繁荣

明初,朱元璋军队包围吴中,吴人为张士诚固守十月,朱为此十分恼恨,攻破平江后,便籍录张氏陪臣、苏州富户、流寓之人共二十万,徙居濠州;非但如此,朱元璋尚加重吴民赋税,使之成为全国之最。赋税加重,迫使吴民不得不于本业经营之外,复寻他途以求生存。学者以为,吴中商业发生较早之因,与企图纾解沉重赋税有关。

唐寅成才的时代背景

明 唐寅 松崖别业图

于迁徙富贾与加重赋税之双重打击下,未至百年,吴中竟跃升为经济富庶、令人艳羡之地区。成化、弘治之际,明人王锜对吴中经济环境,有如下记载:

唐寅成才的时代背景

按王锜(苇庵),乃明中叶人士,据其观察,明初因朱元璋之迁徙政策,一度造成吴中“道里萧然,生计鲜薄”,直至正统、天顺间始复旧观,而成化、弘治年间,吴地之繁华已令人咋舌:居处密集、亭馆满布,豪奢之生活,创造多元而丰富之消费文化:或为游赏行乐、或为市井讴舞,随之而出之精致物品亦与日俱增,举凡绮罗、珍馐、刻丝累漆等物,皆达精妙。

唐寅成才的时代背景

唐寅《行书题松崖图五言诗扇面》

吴民挟其优越之地理环境,勤耕谨作,故经济富庶,农产富饶。农副产品之增产,蚕桑业迅速发展,苏州遂成为明代中叶丝织业中心,其手工业、纺织业之发达,丝绸与棉布行销全国,有“绫布二物,衣被天下”之美誉。苏州城内,机户栉比鳞次,大量劳工于焉产生,各地客商亦纷纷至此交易,终年不绝。明人冯梦龙对嘉靖年间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之繁华,有如下描绘:

唐寅成才的时代背景

苏州由于农工商业快速发展,带动城市经济繁荣,商人之社会地位亦随之提升,不再居传统结构“四民之末”,儒、商关系遂产生微妙变化:儒业不再为士子唯一之价值取向,士于其时,往往有转儒为商之趋势,如吴中处士袁鼐“家素儒”,己身却“弃去即贾”;

甚至士子与商贾间关系密切,往来热络,如祝允明之姑母与吴中汤氏巨商联姻,祝与汤家子弟来往亲密,不仅“居第门相对”,而且“旦暮过从”;而唐寅与王宠更为商人子弟,

唐寅成才的时代背景

苏州经济之富裕,进而推动艺文发展,追求高雅文化之消费,遂成为当时富户商贾普遍现象。明人俞弁云:“江南富族着姓,求翰林名士墓志或序记,润笔银动数十两,甚至四五千两。”而民间小康之家、破落户、穷书生,亦以家无名人字画为耻,书画诗文需求社会化,足以显示明朝中叶吴中社会风尚之文雅化。另一层面,亦形成艺文作品之商业化,文人以艺文谋生遂为可能。如唐寅不讳言鬻画营生:

唐寅成才的时代背景

当时文人润笔费用不菲,都穆不但赖此养家,甚至推及照顾门人。

润笔既成为艺文创作者之经济来源,商贾、缙绅、士子等复创造收藏风气,收藏风潮又引发赝品之制作与流行,因之形成独特之“吴中奇景”,创造吴地特有之城市文化,吴中文学遂与当时尚趣、尚俗、尚利之时代精神相融合,展现于作品之中,便成为多元化之文学题材,举凡生活中各种事物,皆可成为诗文写作主题,深具自由舒放之精神。如唐寅之〈爱菜歌〉,便以日常食用之菜食作为诗材,开首以复沓句型直接抒发“我爱菜!我爱菜!”充满市井生活之乐趣;而其〈姑苏杂咏〉四首,更可视为吴中人文环境之风土志。

唐寅成才的时代背景

唐寅 落花诗

此外,于市民意识渗透下,俗文学之创作相当蓬勃:祝允明不但善度新声,甚至粉墨豋场客串演出,精采程度即令正式演员亦大叹弗如;唐寅亦为词曲创作好手,曾自言:“大唱三千套”其甚爱《西厢记》,自其号“普救寺婚姻案主”可见一斑。王世贞赞美祝、唐两人俗文学方面之才华,曾云:

唐寅成才的时代背景

要言之,经济繁荣带动艺文风尚,吴中地区名家辈出,如群星熠熠,闪闪生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寅,虽曾抛出名途,宦场失意;然于吴中富厚之经济背景下,不依权贵、不仰功名,但凭其诗文书画之才情,卓然成家,活出其独立、自由、自信之艺术生涯。

文化昌盛

吴中既有如此优越便利之地理环境、繁荣昌茂之经济背景,是以开化较早,历来为文化名城。盖两千五百多年前,吴太伯逃至荆蛮(今江苏无锡),寂传十九世而至寿梦,始通中国;楚考烈王徙封国相春申君于吴,遂以今苏州为都邑。尔后,秦始皇一统天下,置会稽郡,郡治设于吴;东汉末,孙权崛起于苏州,自号吴,与魏、蜀成鼎立;降至魏晋六朝,北方人士相率南迁,挟其人力、物力、技术,改良农业;及至隋炀帝开运河,南北物资与人才得以交流,苏州古城益发繁荣。

经济富裕则人民乐将赀财供子弟就学,故吴中读书风气较他地为盛,地域文化水准亦随之大幅提升。

吴中早已艺文烜赫,至明中叶成化、弘治年间,乃臻于鼎盛。清人钱谦益云吴中文化盛况自元末明初即已成型:

唐寅成才的时代背景

南园俞氏即俞石憪、笠泽虞氏为虞堪、庐山陈氏乃陈惟寅、陈惟允兄弟,此皆明初博雅好古之儒,而景泰、天顺之后,则有杜琼、朱性甫、朱尧民、钱同爱等别开气象,引领风雅。

成化、弘治年间,一时名人云集,如沉周、吴宽、文林等,形成活跃之文人圈,众人之中,尤以沉周为核心,“风流文物,映照一时。”弘治以降,则有唐寅、都穆、祝允明、文征明、杨循吉、徐祯卿、张灵、王宠等于文化圈倡导古文辞;而其周围环绕大批文人雅士,造成声景比附、名实彰流、金玉相宣、黼黻并丽之盛况。

唐寅成才的时代背景

尤为人注意者,吴中文人身分,多为山人布衣之属,形成独特之文化景观。盖明代中叶以降,山人墨客标榜成风,而吴中更为山人汇集之处。吴中文人集团平民身分者为数众多,缘于明中叶吴中城市生活日趋繁荣,文人力量集中,文化氛围增浓,为以文化事业为尚之平民文人,提供肥沃土壤,使彼等得以生存发展,而彼等多数具有诗文书画等多方面之艺术爱好与专长,加之不受官宦身分之束缚、不受名教之綑绑,又勇于追求性情之本真、讲究生活之趣味,遂于学问创作方面,表现出博学、崇古、尚趣之一面。

唐寅成才的时代背景

祝允明(祝枝山)草书《春江花月夜》

吴中文人群体又因师承关系与家学渊源,建构出绵密之家族网络与师友社群,如文林乃文征明之父、文彭及文嘉之祖,文氏为吴中极为重要之文化世族,文征明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沉周,又与唐寅、祝允明等结为诗文书画好友。吴中文人师友之间又有姻亲相连,如李应祯为祝允明之岳父;唐寅之女嫁王宠之子;如此交织为关系密切之文人网络。

唐寅于此优良文风之熏陶,受惠诸多师友之切磋,其诗文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齐名,号为“吴中四才子”;画艺与沈周、文征明、仇英等并列“明四大家”。其艺文造诣,罕有及之者。


参考文献:

  • 《姑苏志》
  • 《唐伯虎全集》
  • 《全唐诗》
  • 《袁中郎全集》
  • 《明史》
  • 《寓圃杂记》
  • 《醒世恒言》
  • 《雅宜山人集》
  • 《怀星堂集》
  • 《山樵暇语》
  • 《见闻杂记》
  • 《肇域志》
  • 《列朝诗集小传》
  • 《艺苑卮言》
  • 《陆子余集》
  • 《甫田集》
  • 《五石脂》
  • 《石语斋集》
  • 《四友斋丛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