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左思詩歌繼承了建安風骨?

秋小喵miao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分兩步討論。首先是"何為建安風骨"、其次是左思詩歌是如何繼承它的。

1、 何為建安風骨。

建安是東漢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的年號。據羅宗強先生劃分,建安文學上迄建安元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下至魏明帝太和六年曹植離世,阮籍、何晏方進入文壇。這三十七年間社會動盪不安,民生凋敝。面對這樣的現實,詩人們一面在詩歌中反映社會疾苦,一面抒發統一天下的理想與壯志。從而此時詩歌具有的慷慨悲涼的情感,剛健有力、鮮明爽朗的文風,以及強大的藝術感染力,被後人稱之"建安風骨"。

2、 左思如何繼承建安風骨

左思,字太沖,西晉太康時人。當時文學"一變梗概多氣與莊、老哲思,而為結藻清英、流韻綺靡,美文的技巧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因而此時的文學,是"缺乏激情的華美的文學"

(羅宗強)。

而左思從此風氣中跳脫出來,以苦悶之內容、高遠之志向、剛健之文辭,追溯前朝風氣,打破當時文壇靜水。正如鍾嶸《詩品》所言:"其源出於公幹。文典以怨,頗為精切,得諷諭之致。雖野於陸機,而深於潘岳。謝康樂嘗言:'左太沖詩,潘安仁詩,古今難比。'"

1、 苦悶之內容

左思的代表作《詠史詩》八首為左思晚年對自己一生的總結,反映了寒士悲苦的遭遇,因而內容具有極大的"現實性"。此點和直露描寫"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建安文學不謀而合。同時,左思的詩歌內容具有厚重的社會背景,揭露的情狀是寒士的普遍際遇而非一人一事。這也暗合了建安文學高度"社會性"的特徵。此外,左思還能借史抒情,質樸疏朗而內容充實,這和建安詩歌也是一致的。

2、高遠之志向

建安詩歌用"賦"的手法直抒個人懷抱,而個人理想總和國家命運相聯繫。同樣,左思的詩歌也用豪言壯語抒發了遠大的志向,表現了強烈的用世之心。他夢想著馳騁疆場,"鉛刀貴一割,夢想騁良圖"又想象著功成名就歸隱田園"功成不受爵,長揖歸田廬"。他的志向與國家功業相連,而非個人富貴。

3、 剛健之文辭

不同於重視辭藻華美、對仗、排偶的其他西晉詩人。左思詩歌不事雕琢,精確深刻。建安詩歌的語言"梗概而多氣",左思的文辭亦貼切的抒發個人的憤懣之情。同時促使左思詩歌成篇的是他抑鬱難平的感情,這就使得語言有極大的爆發力,這也與剛健激烈的建安詩歌一脈相承。

<strong>

總之,由於深刻揭示了門閥制度對有志之士的殘害,強烈的苦悶情緒與慷慨悲涼的建安文學一樣具有感動人心的"風力",辭與情合的詩歌悲苦有力,具有著清俊爽朗的建安文學的"骨"力。


一往文學


要說清這個問題,就要先說清:建安風骨是什麼?

建安,代表一個時期,是漢獻帝的年號。這是一個怎樣的時期呢?說漢獻帝有些人覺得陌生,但說“三國——魏蜀吳”,大家就都明白了。曹操“狹天子以令諸侯”的天子,就是漢獻帝。建安時期是天下大亂,生民塗炭。

風骨,原先是用來評價一個人的,有風的飄逸,又有骨頭的傲氣。風骨也就是相當於氣質。後來才引用到文章的評價。文章當然不能說成氣質,文章的風骨,是指文章的一種文風。

建安風骨是一種什麼樣的風格呢?建安風骨的代表人物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還有個女代表蔡琰(就是蔡文姬)。我們通過看他們的代表作品,就可以品出:建安風骨是什麼味道。

拿人們最熟知的——曹操的《短歌行》看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讀後感覺到了什麼?悲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豪情,“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對,建安風骨就是這麼個味!雄健深沉、慷慨悲涼,一種陽剛的英雄氣,就是建安風骨。建安風骨代表人物的文章,內容都是寫現實的動亂和人民的苦難,抒發建功立業的理想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同時也流露出人生短暫、壯志難酬的悲涼幽怨。



再說左思。三國一統,晉朝建立。左思是晉朝人。左思最出名的就是“洛陽紙貴”,一部《三都賦》,人們爭相傳抄,使洛陽的紙都漲價了。左思不僅會作賦,他的詩也很有名。代表作有《詠史》八首、《嬌女詩》等。現拿出一首《詠史》與曹操的詩比較下。

鬱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

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

金張藉舊業,七葉珥漢貂。

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從中我們是不是也感覺到了,對世事的憂憤,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痛苦,這和“建安風骨”是一樣的。左思繼承了“建安風骨”。也有評論家給了個專有詞“左思風力”。左思的詩歌,影響了一大批之後的詩人,主要的有陶淵明、王勃、杜甫等。


江上弄舟


為什麼說左思的詩歌繼承了建安的風骨?

左思(公元250~305)山東淄博人。西晉著名文學家。他的文學作品深受當代人喜愛,人們爭相抄閱,致使京城洛陽的紙供不應求,紙價上漲。成語“洛陽紙貴“,故事出自,可見人們是多麼喜愛左思的作品。

建安風骨,是指漢魏之際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千、阮瑀、應瑒、劉楨)等人的詩文,他們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普遍採用五言形式,以風格遒勁而著稱,並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之氣,形成了文學史上的獨特風格,被後人稱之為典範 ,這就是建安風骨。

為什麼說左思的詩歌繼承了建安的風骨?

因為在形式主義詩風盛行的太康時期,能繼承和發揚建安風骨的傳統寫出有充實內容的作品的作家只有左思。左思現存詩14首。8首是他的代表作。這些詩並非一時寫成,它反映了詩人由積極而消極的過程。左思出身寒門,在門閥社會里得不到重視,一生不得志。正是這種情緒,促使詩人對門閥制度進行了揭露和抨擊。第二首。詩的前半部以貼切而形象的比喻,揭露了門閥社會的不合理。“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後半部更指出了產生這種現象的歷史原因。‘’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這樣就擴大了詩歌的思想感染力。左思志高才雄,胸懷豪邁,富有反抗精神,所以他的詠史詩筆力矯健,情調高亢。鍾嶸的稱之為“左思風力“,是對‘’建安風骨‘’的繼承發展。鍾嶸在評價左思的詩,說他‘文典以怨,頗為精切,得諷諭之致“’,‘典“’是他的詩裡多引史事典故,‘’怨‘’,他用史實撫發對現實的不滿,“精切“是指借古諷今的手法運用得當,“得諷諭之致‘是指詩歌具有鮮明的諷刺和批判現實的精神。’更多的是我們可以從他的詩看到建安文學的技巧,所以左思的詩歌,無論是思想還是藝術上都是對建安風骨的繼承和發揚。’





用戶7123075187600老


所謂建安風骨,是後人總括東漢未年,建安時期湧現出來的曹操父子三人和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等的文學成就與創作上的現實主義特色,稱之為“建安風骨”。他們生逢亂世,群雄割據。人民流離失所,掙扎在死亡線上。這在作品中反映出的慷慨深沉,蒼涼悲壯的藝術特色,象開風氣之先的曹操的詩《蒿里行》中所描寫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而後繼者,西晉文壇的詩人左思的作品大有建安文風,且又有所發揚。象他的代表作《詠史》八首,名為詠史,實則詠懷。抒發了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和對權貴的蔑視,充滿積極浪漫主義精神。而他的《三都賦》更是名揚四海,有洛陽紙貴之說。因此,左思是有建安風骨的代表作家當之無愧,實至名歸。


78397385925


這個左右之分,是根據當時的社會背景而定的,左偏後,又偏前,左右來回各有各的風格,讀者也有左右之分,不同風格特色的人,喜歡不同風格的,這個有點像社群了……


西域阿朋哥


看左思的三都賦,與曹操父子、建安七子的詩風就可以看出來,左思西晉直接漢魏,是影響左思詩風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