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病人的抢救有没有价值?当家属要求对病人放弃治疗时,医生一般会怎样做?

赵杰


医学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物学问题。它还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一个病人有没有抢救价值?如果算经济帐,就是一条人命值多少钱的问题。

我们总说生命是无价的,但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在医院里,一个人的命,真的可以用钱来衡量。

当一个病人生命垂危,只有用上最高端最贵的设备抢救设备,才有可能换取一丝生的希望时,你是否愿意负担,你是否负担得起,就决定了这条生命的价值。

一个病人有没有抢救价值?如果算社会帐,就是他对亲人有多重要。

有人愿意花很大代价,只为了多延长亲人一个月、一周、甚至一天的生命。

也有的人明明不差钱,却不愿意送病重的老人就医。

我见过老爷爷瘫痪卧床十几年,口角流涎、大小便不能自理,但是老伴每天喂饭、擦洗身体,把他打理得干干静静的,连褥疮都没有生过。


我也见过老婆婆脑出血急诊入院,病情刚刚稳定下来,本来很有希望康复,却被子女拖回家慢慢等死。

<strong>一个病人有没有抢救价值,如果算医学帐,就是他有多大的希望好转。

有的病人就算竭尽全力抢救,也很有可能病情越来越严重,最终逃不脱死亡。

有的病人就是慢性病,可以慢慢拖,但是很可能会逐渐耗尽家属的耐心。

有的病人有康复的希望,但是过程可能很艰难,很曲折,医生也不敢给你打包票。

所有这些情况的概率,医生都会告诉你,但这是一场赌博,医生没法帮你选。

一个病人有没有抢救价值,医生怎么看?怎么选?

医生的使命只是救命,而不是放弃。只要有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的希望,只要有家属的支持,医生都愿意尽力去尝试。但是如果家属不支持,纵然有治疗康复的希望,医生也束手无策。不管怎样,决定权都在家属。


就在今天,我还看到了一位战友分享的门诊故事:一个小孩的手指头截断了,很重要的手指,很有希望接活,孩子的家长却不同意接手指,只要求截指。这会影响到孩子将来一辈子。医生觉得很可惜,反复劝说都没有用,一句话就把他怼回来“接不活你负责啊?”。当事医生说:拿起骨钳的时候,真的下不去手。


不知道你如果是医生,你会怎么做?

欢迎关注郑医生百嗑,每天学习更多实用医学知识。


郑医生百嗑


【最后一支多巴胺】急诊执业医师,遇见许多人,碰见许多事!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是一个是非难辨的人伦问题。

我曾经在多篇文章中反复的说过:治病救人,从来都不单纯只是医学的问题。

我也曾在经历过许多生死之后才明白:人体,绝不是器械的器官组合。救死扶伤,也决不能只将眼睛盯在某一个或两个病变的器官之上。

我更曾在人世间浮浮沉沉之后才用血与泪终结出:事关医学,除了科学之外,还有人心!

这个问题便是一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上,会有着不同的答案或者判断标准。

如果从医生的角度来说,当一个患者已经病重到无可逆转,可以预见只会越治越差,有浪费医疗资源的嫌疑,甚至已经脑死亡之时,便意味着没有了治疗价值。

如果从患者家属的角度来考虑,面对亲人的病重,无所谓钱财费用,不在意患者经历的痛苦或丧失掉的尊严,只有还有着心跳和呼吸,只有医生没有宣布临床死亡,或许便还存在着治疗价值。

如果从患者自身的角度来考虑,只要能够减轻痛苦,保留尊严,有一定的生活质量,便有治疗价值。

所以,有没有治疗价值,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

举例来说明:

不久之前,我在抢救室里接诊了一位54岁的肺癌晚期女性患者。

此时的患者已经存在严重多脏器功能衰竭,最主要的问题是呼吸衰竭和DIC。

很明显,患者已经不可救治,所有的治疗、抢救都只不过是宣布死亡的前的某种仪式罢了。

最可怕的并不是包括患者在内的所有人都预见了不久后便会到来的死亡,而是所有人都没有学会如何面对死亡。

患者依旧有着清晰的意识,她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结局。所以,她非常不配合治疗,吵着要求自动出院,要求回家。

但,子女们却陷入两难的境地。

虽然他们知道患者已经无可救药,但是作为子女却又不能面对“眼睁睁的看着她死掉”。

在谈到是否需要气管插管和心肺复苏这个问题时,儿子显得特别纠结:如果放弃气管插管和心肺复苏就意味着患者很快死亡,如果要求积极治疗抢救便意味着患者要承担更多的痛苦。

几个亲戚商量后,给了我这样的答案:“到时候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意思几分钟后就放弃吧!”。

这个答案显的有些无奈可笑,但我却非常能够理解子女们的心理。

将心比心,如果换做是我,可能也会做出这样纠结的心态。

最终,我将几个子女、亲戚拉在一起,又做了一番沟通。

如果通过积极的抢救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或者能够让患者多活一段时间,不用多说,医生自然会尽力的,哪怕家属不配合。但是,如果明知道这些措施不会有效果,又何必还要给患者徒增痛苦呢?

此时此刻,对于医者和家属来说,最重要的便是减轻患者的痛苦,保留患者的尊严,是宽慰患者,而不是满足自己纠结的心态,更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

来百姓常常会说:“该吃就吃一点,该喝就喝一点!”。

这句话看似朴素,却透露着人民群众的大智慧!

最终,家属带着患者自动出院了,以满足患者最后回到家中的愿望。

我知道患者回家不久后就会死亡,我知道子女们会在短时间内痛苦纠结,但我坚信这是患者最好的结局。

再举例来说明:

曾经有一个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年轻女性,因为服用药物自杀被送进医院。

虽然昏迷的患者病情极其危重,但是如果能够积极抢救治疗的话,未必没有转机。

用医学的角度来看,便是还有着治疗价值。因为患者很年轻,还不到四十岁,而且从服毒到被送进医院的时间并不长。虽然患者所患的系统性红斑狼疮难以治愈,但如果积极抢救治疗,是可以有一个较长生存期和生活质量的。

但是,患者的父母却对此持消极的态度。因为患者除了系统性红斑狼疮之外,还罹患重度的抑郁症,曾经多次自杀,并且已经为此离婚。

伤心之下的父母,决定放弃积极抢救,因为他们觉得,死亡的结局对患者来说是一种解脱。

更重要的是,家中没有多余的财力来支持治疗,父母没有更多的精力来维持患者可能再次出现的“折腾”。

于是,一番纠结之后,一番反复沟通之后,家属依旧决定放弃治疗,将昏迷之中的患者带回了家。

关于这样的例子,在急诊有很多。

归根到底,它们都反应了一个问题:该如何面对死亡?

说实话,如何正确面对死亡是一个很大、很难的问题,没有人能够给出准确答案。

甚至包括多巴胺自己,虽然能够侃侃而谈,但如果多巴胺自己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估计也要慌张失措、头脑混乱了。

这不仅同科学文明有关,更与制度文化紧密相关。

有些东西,是几千年文化传承下来的,我们不可能短时间内改变。

有些东西,必须是要在人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达到一定高度后,才能迎刃而解的。

而, 如今,我们只能活着,为了活着。

生,我们不能为自己决定。

死,我们也不能为自己决定。


最后一支多巴胺



这是一个关于生和死严肃的话题。下面分别回答一下


一、医生如何判断病人的抢救有没有价值:

这主要根据医生的经验,结合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比如年龄,疾病的种类,治疗的反应效果等。

比如患者为老年,某种疾病的晚期(比如肿瘤),心、脑、肺等重要脏器出现不可逆的功能衰竭,没有生活质量,一般来说,抢救意义就不大了。即使抢救过来,患者也会遭受很大的痛苦和折磨:尽管神志不清,既没生活的乐趣更谈不上生活质量,甚至失去做人的尊严,但依然身上插满管子,靠药物和器械苟延着生命。

由此造成的巨大痛苦往往令病人“痛不欲生”,许多病人对“插管”深恶痛绝,强烈要求拔除。而对病人的亲属来说,则不仅意味着沉重的经济负担,他们往往深陷泥潭却不敢轻言“放弃”,这既有周遭舆论的压力,更在于血缘亲情及传统文化对生命的敬畏和未能尽力挽留亲人的心理自责。于是,本人不愿、亲人无奈,既不能挽救生命却又徒增病人痛苦的怪圈,多少年就一直这样恶性循环着……

如果是年轻患者,由心脏本身原因造成的心力衰竭晚期,如果家属积极抢救,且经济允许的情况下,也可继续抢救,甚至通过目前最先进的体外循环支持系统----膜肺氧合(ECMO),为心脏移植争取时间。


所以判断是否有抢救价值是多方面综合考虑的。无论哪种原因,一般来说,经过抢救(心肺复苏)超过30分钟或者出现“

瞳孔散大”就代表抢救意义也不大了,因为目前我国采用的死亡标准为“脑死亡”。因为呼吸停止了,可以靠呼吸机来维持;心脏停止了,还有起搏器。但脑死亡了不可恢复,它是大脑脑干的客观死亡。

心脏可以继续跳动,呼吸可以维持,脑死亡是真正的死亡。心肺复苏超过30分钟,大脑就已经出现了不可逆的损伤了,只是范围大小问题,而“瞳孔散大”是判断脑死亡的主要标准之一。所以一旦出现“瞳孔散大”,用比较残忍的话说:抢救治疗的意义不大,已经没有了治疗价值。过度的抢救对患者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折磨,让患者丧尽了最后的尊严。

然而现实中医生决定是否继续抢救却要复杂的多,医生判断有无抢救价值和是否继续抢救是两个不同概念!需要考虑以下几点:家属自己的实际家庭情况和患者家属对待死亡的态度。很多时候医生们都心知肚明抢救已没有意义,病人活下来的希望几乎等于零,但家属仍不放弃。

做父母的,绝不甘心自己的子女不经抢救就离开人世;

做子女的,明明知道抢救徒劳无功,也无法做到洒脱地放手。

为了尽孝心,为了避免良心上的谴责,不给自己留下“不孝顺”的坏名声,所有人都要求医生“试一试”。而作为医生,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以免日后给人留下话柄,也只好遂了家属的心愿,大多数临床医生是不得已为之。所以这样的抢救只是为了满足家属积极抢救的要求,换来家属心理上的缓冲,已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有的人会想到去年年底,人民日报报道了一篇文章《医者仁心!5小时,30000次心脏按压,30名医生轮流抢救8岁男孩!》这是罕见极端个例,不可能对所有患者都适合!而且按压时间越长,脑缺血缺氧越严重,甚至出现缺氧性脑病导致植物人。


二、当家属要求对病人放弃治疗时,医生一般会怎样做?

向患者家属详细说明病情后,如果家属要求放弃治疗,医生一般都尊重家属意见,放弃治疗。

人有生死,花有绽放凋谢,一切都是自然之事。人生无常,生死面前,众生平等。活着的时候,认真的感受自己的活着。祝大家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良医济世


作为一名医生,抢救生命是我们的天职。

在我们眼里,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只要有一线生存机会的抢救都是有价值的,无关乎性别年龄、富贵贫穷。这是作为医生最单纯的动机。

然而临床工作中我们的工作没办法做到最单纯,因为面对每一个生命我们不能全权做主,需要家属的知情同意并配合。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患者,在评估大概病情后我们都会和患者或是家属沟通病情,并在能力范围内提供治疗方案,在患者及其家属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就行救治,如果解决不了的问题则会建议患者到上级医院去进一步诊治。

至于说面对被家属放弃的患者,在我手里,也碰到过不少。曾经有个透析患者叫周某某,不堪忍受反复的透析治疗及尿毒症的各种并发症的折磨,一心寻死,一次因间隔几次没来透析,在家里突发心衰,其儿女不忍直视又急诊送来治疗,治疗过程很不顺利,患者烦躁不安,拒绝治疗,欲拔针,这个举动着实把我们吓坏了,我一直耐心地安抚着周某。

其实大部分透析患者因肾衰竭而排尿功能减退或丧失,导致水肿或心衰,在我们这里已经司空见惯。很多患者加强透析配合控制入水量,症状可以得到控制。

我细细地跟家属沟通病情,建议其住院治疗加强透析,这样还有望维持生命。很清楚地记得,当时周某的女儿很想救,但儿子却求着姐姐说你让他走吧,他很痛苦,让他解脱,这样救他只是让自己心安而已……

姐姐泪流满面,最终还是带患者回去了。不久后,我就听到了周某走了的消息。

所以面对这样的患者我们能怎么样呢?我们只能尽本分,告知病情及解救方案,接下来就是尊重患者及家属的选择。因为,我们要维护的不仅仅是生命,还有人权!

★本文由肾内科医师编写,若有帮助,请点赞支持!

胃肠肝胆外科曾医生


医生的职责本来是治病救人,但是现实医疗环境中,医生背负了太多原本不该医生背负的责任,除了做好治病救人的本职工作外,还要考虑太多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因为医生有时真的很难做,同行也会在一起发发牢骚,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几个同行故事。

有一个癌症病人由于多年的吸烟史导致慢性肺病(慢性支气管炎伴肺气肿,肺大泡),医生为患者做了精心的术前准备,并且顺利进行了手术。但很不幸的是术后患者出现肺大泡自发破裂导致张力性气胸(临床急危症,和手术无关),进而呼吸心跳骤停。虽然时逢假日,但医生都在加班,第一时间发现情况并为患者紧急进行心肺复苏,应该说抢救是成功的,患者的生命保住了,但病人由于大脑缺氧一直没有恢复意识。整个发病和抢救过程,家属都在现场,开始对于医生的努力充满了感激和理解,但后面就会因为病人恢复不好和巨额花费的问题找医院医生的不是,甚至不愿意通过正当的程序来解决问题。像这样的案例现实中还有很多,医疗工作本身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每一个病人都可能在治疗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疾病和身体原因发生意外情况,但患方对于医院医生是否认可往往以结果论英雄,恢复的好皆大欢喜,恢复的不好就认为是医院的责任。那今后谁还愿意当医生,遇到这种情况,谁还能全力以赴的进行救治?如果积极的救治换来的是满腔的埋怨和不理解,这样的抢救有没有价值?

另一位癌症病人顺利做了手术,开始恢复的也很不错,即将出院之前,在一次如厕后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常见原因可能为肺栓塞等急危症),家属当时就在跟前陪伴。医生护士在第一时间发现了问题,紧急心肺复苏,虽然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奋力抢救,病人仍然没有救回来。整个发病和抢救的过程,家属也都看在眼里,虽然结果不是很好,但家属对于医生的努力给予了充分的理解,认为医生已经尽力了,并且后来其他亲戚生病的时候还找同一个医生看病。这样一种认可和信任能给医生带来多大的感动和激励,今后对于自身所做的事情得怀着多大的虔诚。这样的抢救是不是更有价值?

医疗中有的风险是可控的,但也有的风险是不可控的,出了问题不应一概由医生来承担,需要患方对于医疗的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要有充分的理解,也不能一概以结果论英雄,因为决定结果的因素太多太多,病人的疾病和身体情况往往也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如果医生能少花一点精力处理无端的纠纷,不用时时刻刻想着自我保护,能够甩开膀子加油干,抢救任何一条鲜活的生命,不论结果如何,都是有价值的!



这是一道对伦理道德进行拷问的问题,也是一道涉及医学、社会、经济、法律等多方面的问题。对于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等,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

什么样的病人具有抢救价值?什么样的病人没有抢救价值?单纯从医者的角度来说,所有的病人都值得去抢救。即便再先进的医疗技术也难以预见一个患者能否通过有效抢救后活下来,毕竟医学创造过太多太多的奇迹。

但是,从经济及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来讲,个人认为有的时候确实应该放弃抢救。曾经见过一位被烧伤的患者,全身被烧的不剩一寸好皮肤,即便活下来了生活质量也是极低的,包括视力、语言、触觉、嗅觉等等作为一个正常人本应拥有的基本技能他都丧失了。再者,后期还有庞大的医疗费用及无数次的整形手术,这都是难以接受的。

如何抉择?谁来抉择?我想,谁也没法给出答案,如果非要有,也应该是患者本人吧。因此,真正在抢救患者的时候,医生都是在尽力而为,并没有想太多的问题 。

对于患者家属要求放弃治疗的时候,我相信所有的医生都是一种无奈感。这个时候所能做的只是维持患者的基本生命需求,比较医生不是救世主,没法承担相应的医疗费用,但也不能什么也不做,会给予一定的基本生命支持,直到表情发展到谁都无能为力,什么也做不了。


普外三角针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谈一谈那些病人需要积极抢救,经过抢救可以一定程度的逆转或者经过抢救恢复接近病前状态,有确实的抢救价值

①各类大出血、突发昏迷或者抽搐、呼吸衰竭

②各种危象:如垂体、甲状腺、肾上腺危象

③物理、化学因素导致的如各类中毒、溺水、中枢、触电以及老蛇咬伤

④严重的多发性复合伤:如胸腹联合伤

⑤突发呼吸心跳骤停进行心肺复苏心跳恢复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以及循环支持的患者



⑥各种感染和休克

⑦高血压急症

⑧严重水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低钾血症、高钠血症以及低钠血症

回到正题在谈一谈那些病人的抢救没有价值

①各种癌症患者晚期

②各种原因导致的脑死亡患者

③高位截瘫患者

④大出血无有效措施止血的患者:如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伴随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医学得以高速发展,使我们医务工作者能够很好的利用药物、呼吸机等先进的仪器设备以及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的移植技术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来保障和延长患者的生命。

科学技术的先进和成功无疑是每一位患者的福音,这些科学先进的治疗给某些患者带来的生命延长,但生活质量对这些没有抢救价值的患者而来说大多数是没有回报和没有价值以及没有任何意义。而最终结果医务工作者需帮助患者和家属选择,是否拒绝使用或者撤销使用这些保障患者的生命系统,包括仪器设备和药物。有些时候也面临甚至连一些输注水化合物以及营养等最基本的生命支持,也需要帮助患者和家属选择并最终决定是否供给和输注,让家属权衡利弊,做出最后的选择,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减轻患者的痛苦,让病人无痛苦而有尊严的离去。


(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作为商业用途!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和用药的依据,不能代替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建议,如有身体不舒服,请及时就医。)


佳园道


大家好,我是专注于不正经的小医生。


什么时候放弃治疗?这应该不是一个纯粹的医学问题,这是对死亡的思考,对人性的考验。

小医生行医路上第一位仙去的患者,是一位老前辈,大概是因为是老前辈的原因,所以他在入院后选择不进行有创操作抢救措施,也就是说出现需要抢救的情况,不进行气管切开、深静脉穿刺等操作,仅仅进行最普通的治疗操作。这件事小医生思考了很久,这大概也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吧,在这位老前辈眼里,死亡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只是生命中正常的一步。放弃有创操作抢救措施,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不要把自己的最后一程搞得那么狼狈,走也走得体面些。


但是,我大天朝五千年文化的积累,家庭观念很重,这导致绝大部分家庭,正常的家庭,主观上以及客观上都不愿意接受不经努力就放弃治疗的选择,无论如何都要抢救下,能维持就维持。这没错,因为这一别,将是永远……

很多时候,医生在判断患者已经没有生还的希望,医生会和家属交流,委婉地表达,让患者回家,在家度过体面、宁静的最后一程。这时候,就是你选择的时候了,不要悲伤,不要哭泣,死亡是一种归宿,并不可怕,认认真真地陪他走一程,不要让他再遭罪,这才是最好的选择。


以上是小医生的不成熟的观点,关注小医生,和小医生聊聊你的观点,帮助小医生在医疗的路上走得更远。记得点赞哦。


贱贱的小医生


如果看病只是单纯的看病,那么医生就很容易当了,因为每个患者的家庭情况都不一样,涉及到金钱,亲情等方方面面,导致很多事情,医生也很无奈。

如何判断患者生存的希望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化验结果以及影像学检查,结合医生的临床经验,医生可以大致判断,这位患者对治疗的反应,生存的概率。从医学的角度上来说,只要还有1%的希望,我们医生就应该尽100%的努力,但是,疾病的抢救过程中,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而且患者的病情也有可能随时发现变化,医生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打包票说一定能够治好,有可能出现人财两空的情况,这是非常难过的一件事情。

如果患者本人意识是清楚的,可以自己做主,那么患者本人才有决定的权利,如果家属想要放弃治疗,这种情况,应该将病情告知患者,让患者与家属共同商量,最终由患者本人做出决定,是否继续治疗还是放弃治疗。

如果患者已经休克,已经昏迷,不能自己做主,一般是由患者的一级亲属做出决定,包括患者的子女,爱人,父母等至亲,一般来说,医生只能够提供建议,并不能替患者家属做出决定。如果患者的生存希望很大,但是家属想要放弃治疗,医生也只能尽力去说服患者家属,但是最终决定的权利还是在患者家属手里,尽管很残酷,医生确实没有决定生死的权利。


普外科曾医生


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生命的意义有很多解释,根据题目,我说说其中很重要的一环——生活质量。

当一个人患了不可治愈的疾病,我们常见的有很多,大家都能随便数几个,如慢性肺病、慢性心脑血管病、慢性消化道疾病、慢性肾病、血液病、肿瘤……等等。这些都是目前地球的医疗水平,几乎都不可治愈的疾病,医生们会把目标放到控制疾病发展加重,控制并发症出现,尽量延长患者的生命周期和尽量改善患者因疾病而导致的生活质量下降。(敲黑板,注意:这些疾病是你自己得的,不是医生给你的,医生不会魔法。至于你自己怎么得的病,自己查资料或问医生。)

在医生看来,当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好,他的生命是很有价值的,特别是生活能自理,或者能工作的人。而随着生活质量下降,他的生命价值,可能也就……。当然生命价值还有其他决定因素,不一一讨论,大家自己衡量。在工作中,医生没办法,也不允许去评价患者的价值。但这个衡量很重要,以至于可影响医生的治疗行为。治还是不治,在法律上,医生没有决定权,决定权在家属,医生只能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意愿,在符合医疗程序基础上,执行患者及家属的决定,前提是此决定不违反法律,如违反,医生会拒绝或报警!

顺便提一下,以前有些医生会根据自己判断,回答,成功率有多少。但后来很多医生都吃亏了。因为医学、人体和疾病的不确定性(地球的医疗水平,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医疗条件的影响(各地区发展水平很大关系)……。例如说,某患者的疾病,医生认为很有信心,说成功率90%,但患者偏偏是哪10%呢?或者,患者对一些只有万分之一过敏机率的药物过敏呢?不可能每样治疗药品和药品都作过敏试验吧?!得花多少功夫,多少钱?(前些时间有新闻说,一小孩对虾的味道过敏,只是闻了一下,最后抢救无效。这样的事情,谁也想不到,更别说预防。) 最后,医生只能吞下苦果!所以现在的医生都不会给你很准确的数字。不是医生不负责任,而是医生真怕遇到那把握以外的特殊情况,到头来,救活999个病人,但一个救不活的,就可以把医生逼上绝路。确有这样的事件!临床中,在抢救时,医生会充分尊重患者及家属的决定权,并且只在医学范围内给予他们思考时,需要的一些参考信息。

近来,流感横行,很多小孩中招了。我遇到过很多家长出于价格原因,放弃使用抗流感药物,大概十个有6-7个吧。看着孩子们,高烧反复,辛苦的样子,我也无耐。这药物一天的使用价格比其他应该使用的药加起来还要贵,还不在医保范围内。医生有时也会悲哀,也会感性,但社会的恐惧,职业的警觉性和家庭的责任感,时刻提醒着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