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老照片:大臣夫人穿花盆底鞋 青樓女子坐騾車


天津木匠在吃午飯。這組清末老照片記錄了庚子事變之後,北京、天津一帶的人物形象和社會面貌,由日本出版發行。清末乃至到民國,日本人特別重視以影像的方式記錄中國人的生活狀態,有蒐集情報的用意。

北京正襟危坐的大臣。庚子事變過程中,天津、北京的社會經濟遭到戰爭的破壞,《辛丑條約》簽訂後,經歷了一個恢復發展的時期。從這些照片來看,兩個大城市還是傳統落後的面貌,缺乏近代化因素。

天津三岔河口。三岔河口位於天津城東北隅,為子牙河、南運河、北運河的三河交匯處。這裡曾是天津最早的居民點、最早的水旱碼頭、最早的商品集散地,天津城由此發展而來。1860年天津被闢為通商口岸後,三岔河口的熱鬧有增無減。

天津,隆冬時節,工人在海河上採冰。那時候沒有冰箱,聰明的商人就在一年中最冷的時候採集冰塊,儲存到地下,等到來年夏天拿出來販賣,供達官貴人消暑享用。因冰價高昂,一般百姓消費不起。

天津金華橋,人來人往很熱鬧。金華橋建於1888年,由李鴻章請英國技師設計,是天津第一座懸臂式可開啟的西式鐵浮橋,俗稱“老鐵橋”。畫面左上角是道臺衙門。

北京手持書本的女子,她的裝扮是典型的滿族風格。

北京一位大臣的夫人。這位夫人的著裝融合了滿漢的特色。她頭戴抹額、身穿襖裙,這都是清朝漢族婦女的風格;她的腳上穿著“馬蹄底鞋”,屬於典型的滿族風格。由此可見,清末時期滿漢服飾的分野已經逐漸模糊。

北京,坐在騾車上的青樓女子。清朝時期,北京的“八大胡同”聞名中外,這裡分佈著近百家青樓妓館。各級官員乃至皇族浪蕩子,都常到這裡尋花問柳,因此,青樓女子的“檔次”也比較高。

北京街頭的水果攤,鏡頭前擺著大西瓜。

北京正陽門甕城內景觀。正陽門集城樓、箭樓與甕城為一體,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禦性建築體系,氣勢雄渾。甕城為長方形,南北長108米,東西寬88.65米,將城垣、城門樓、箭樓和兩座閘樓連接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