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連漲:喜於牛市將至 憂於週期變動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近期,沉靜良久的農產品爆發了。先是豬肉價格節節攀升,再是白糖、棉花步步走高,而玉米價格更是迭創新高。市場聲音傳出:農產品的牛市週期要來了。

分析人士表示,近期農產品板塊行情火爆,一方面是宏觀預期改善的體現,另一方面是受資金入場推動。另外,“熊市轉牛市”的市場情緒頗高。從週期來看,目前農產品屬於三年熊市末期,當下價格正處低位,後市有望進入牛市週期。

但是,有人也提出期間價格波動易演變為“週期病”的擔憂,且不論“傷農”還是“貴農”,價格大起大落終歸不利於行業整體健康發展。因此,充分發揮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以及如“保險+期貨”模式的風險管理功能,對於農產品行業的良性發展極有必要。

起飛的農產品

近日,農產品板塊一飛沖天。先是豬肉價格上漲,後是白糖、棉花開啟多日連漲的“陽線戰略”引來眾多關注。市場上頻頻有聲音傳出,農產品的牛市週期要來了。

豬週期指的是豬價因為供需不均衡而產生的週期性變動。3月份以來,國內生豬價格快速上漲,創下今年以來的新高。尤其是CPI數據發佈後,關於豬肉價格對通脹壓力開始顯現的呼聲漸起。

寶城期貨農產品分析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非洲豬瘟疫情、生豬存欄量下降等多重因素影響下,中國新一輪豬週期開始“發酵”。而近期,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上市的瘦肉豬期貨大幅飆升,價格一度創下近5年新高,後市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而確定性是中國豬肉產量大概率會收縮。”

此外,作為飼料原料的玉米價格也迭創新高。近期,玉米期貨連續上行,截至16日收盤,玉米及玉米澱粉期貨主力合約已“五連陽”。方正中期期貨相關研究指出,這主要是受外部因素影響,比如此前短期大量進口DDGS的預期未能兌現。而現貨市場上,玉米流通環節挺價,部分玉米深加工企業提價保量。

另外,白糖也具有周期輪迴。據悉,甘蔗本身是一種易成活作物,除了第一年投入的生產成本外,後續兩年生產成本非常低,蔗農也較少選擇毀蔗而種植其他作物。因此,甘蔗種植面積每增加一次就會影響後續三年的產量,增產通常連續三年。因此,糖價變動週期通常為5-6年,呈現“漲兩年,跌三年”格局。市場上,相當多的機構情緒樂觀,普遍認為目前屬於三年熊市末期,後市有望進入牛市週期。

新湖期貨白糖分析師曹凱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國內白糖期貨的上漲,一方面因為此前期貨貼水現貨帶來上漲的動力,另一方面因為市場部分資金看好國內後期的糖價,帶來的做多熱情。”但他也指出,雖然短期白糖仍舊偏強,但上漲空間或已經不大。

弘業期貨(港股03678)農產品分析師周競表示,糖市熊牛轉換仍需要時日。目前白糖行情是資金主導的,其上漲的根基並不穩定,提前透支消費旺季的上漲幅度,對於目前的糖市未必是好事。目前套保盤已在高位入場,遊資在炒作獲利後也會撤離,投資者不宜在高位追高追漲。

除了吃,穿也是十分重要的。近期,棉花期貨價格表現也非常“搶眼”。某棉花貿易商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近期棉花期價被突然拉昇,估計是市場對宏觀預期進行修復。”從棉花市場情況來看,棉花市場自身的套保已完成了大部分,而國儲棉拋售完成後又意味著國內棉花供應必然有缺口存在,但此時在市場供應還比較充足,在港口保稅庫與內地倉庫都脹庫及下游需求不佳的情況下推拉期價,整體給人的感覺是行情發動時間過早了,市場時機還不夠好。

牛市尚需時日

備受關注的是,未來農產品走勢如何?新的牛市週期來了嗎?

有分析人士認為,未來農業品將會表現突出,但仍需要時日。今年以來,國家貨幣和財政政策頻出,宏觀和資金面寬裕,在股市持續上漲氛圍的帶動下,商品市場躁動起來。從估值的角度來看,投資者應該把重點放在農產品市場,特別是此前基本面最差、價格處在歷史低位、未來供給端有可能出現大幅削減的農產品品種。

上述分析人士表示,正常情況下,農產品市場的需求是很穩定的,對價格走勢的研判重點應該放在供給端,但在宏觀面和資金面轉好的情況下,農產品市場的需求是有望超預期的,供給端稍不如預期,價格就易漲難跌,若供給端因為低收益或天災因素大幅減少,那麼該品種價格就有望率先開啟牛市。

另外,農產品期貨國際化備受期待。近日,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在2018年期貨品種功能評估專家評審會上表示:“當前,我國已有3個工業品期貨開展國際化試點,效果良好,中國因素對國際期貨及現貨價格的作用更加顯現。下一步,農產品期貨國際化要儘快提上日程,吸引更多國際投資者參與,提升我國期貨市場國際影響力,增強我國大宗商品全球定價能力。”

應對週期性變動

同時,也有人提出週期性價格波動演變為“週期病”的擔憂,且不論“傷農”還是“貴農”,價格的大起大落終歸是不利於行業整體健康發展。因此,充分發揮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和風險管理功能,這對於農產品行業的良性發展極有必要。

華東一家中性農產品銷售公司經理任強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農產品作為典型的供給端驅動型品種,其週期性的價格波動直接反映了市場供求關係的變化。週期下行體現的是行業去產能過程,而造成農產品價格週期性大幅波動的主要因素,很大程度上還是體現了養殖戶決策的自發性和盲目性。”

任強對此向記者進一步解釋,目前國內農業和養殖業生產規模化程度偏低,農副產品生產者中多數為農民。一方面,部分農民文化水平有待提高,對市場信息瞭解滯後;另一方面,農副產品生產本身具有滯後性。可以說,農民其實是價格波動中的弱勢群體。一旦遊資的進入,農產品正常週期被打亂,這對農業生產將帶來負面影響。且不論“傷農”還是“貴農”,價格大起大落都不利於行業的健康運行。因此充分發揮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和風險管理功能,有利於農產品行業的良性發展。

就此,“保險+期貨”模式為基礎的風險管理服務意義重大且深遠。

信達期貨上海營業部總經理黃國強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我國是農業大國,每年的自然災害天氣不在少數,加上農產品收穫有大年和小年之分,供需的影響比較大,當供過於求時農產品價格會比較低,農民收入得不到保障。2016年以來,大商所、鄭商所、上期所先後開展了玉米、大豆、蘋果,橡膠等品種‘保險+期貨’試點的開展,不少‘三農’團體從試點工作中獲得了利益和實惠。”

黃國強認為,目前“保險+期貨”開展已有三年,模式已較為成熟,也得到了市場和監管的認可。同時,“保險+期貨”的模式也可以適當在更多品種和區域上實施,讓更多的農戶得到實惠,真正做到服務實體經濟。

本文源自國際金融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