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來一貧如洗,豈有閒財可理

理財,真是個“老調重彈”的話題。

或曰:“天下不患無財,患無人以分之”;又曰:“蓄積者,天下之大命”。理財之重,一在“分財”(管理財富;理財);一在“蓄積”。

眼下,國內理財大神如雲,肯定會給大家不少理財“訣竅”。但我湊這個熱鬧,實為“潑冷水”而來。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一句話: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還有一句話:投資有風險,理財要理性。但到底要怎麼理財,這裡面真有很大學問。畢竟,人類的貪婪可謂“久負盛名”,只怕越理財越貪婪。

生來一貧如洗,豈有閒財可理

這麼來錢?呵呵,你懂的。

首先,得有生財之道。

《金瓶梅》裡的潘金蓮,有句口頭禪,“南京沈萬三,北京枯柳樹:人的名兒,樹的影兒”。其中這個“沈萬三”,據說是個富得流油的“首富”,至少也算得上明朝的“陶朱公”,可謂“富可敵國”。

高富帥,自古就是女人傾心的理想對象,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國民老公”。我只能說,人一旦有錢,出名易,留名也不難,只是要麼好到極致,要麼壞到極端,要麼介於好壞之間,所以叫“人的名兒,樹的影兒”。

潘金蓮女士最喜歡“言必”沈萬三,說明在她心裡,沈萬三要比西門慶的油水多多啦!沈萬三的財富怎麼來的?不好意思,咱沒賺過那麼多錢,無可奉告。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按照西門慶的“生財之道”,商人就要傷人,傷人而後才能生財。反正正經八百地掙錢,一個人一輩子能掙多少錢?又能攢下多少錢?自己可以算筆賬。

其次,有財再談理財。

我覺得理財就要“錙銖必較”,你總不能賺一分花兩分吧?掙一分還沒到手,先把手上有的一分送了人情,這顯然是揮霍,不是理財。所謂“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不正是這個道理?

坊間有言,這世上的富人多是吝嗇鬼。我不知道你們遇到的富人怎樣,反正我覺著這話沒毛病。越富越摳,越窮越丟。富人深知“錢難賺屎難吃”的道理,因此賺到一分就死摳一分。窮人反正窮慣了,想一夜暴富又不大可能,所以反倒變大方了。

所以,想做富人,你還要學會“摳”,哪怕別人罵你是個“摳逼”,但對守財奴來說,錢沒被人騙走,那就是“理財”。

生來一貧如洗,豈有閒財可理

善治財者,養其所自來,而收其所有餘。

再次,理財更要理性。

古人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老話還說“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所以說,理財或許只是“正常的貪婪”,想賺大錢,絕不能靠小打小鬧的理財。

假如你原本只有100塊,開門七件事就要花去一半,各種等著要你還清的貸款也逼著你“貪婪”,那你怎麼理財都沒用,頂好的法子是能找個再賺100塊“橫財”的路子,在原來100塊的基礎上,再賺100塊,然後不斷以100塊疊加。

理財還有個關鍵問題,錢可以慢慢賺,但千萬不能揹債。欠債的過程,特別像滾雪球,“玩兒”開心,而雪球越滾越大,玩心消失,痛苦也就應運而生。“無債一身輕”,不欠賬就是理智的理財。

網上各種“無條件”貸款,尤其針對學生的貸款,千萬小心,大意不得。有句俗話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後面再配上一句“出來混,早晚要還”,多少能起到一定的“防騙”作用。即使這樣,很多人還是不由自主地掉入“坑”裡。

老話還說,“一分錢也能難倒英雄漢”,“人窮志短”,容易發慌,一慌就上火,一上火就容易失去理智,一失去理智就更容易掉進“坑”裡。

生來一貧如洗,豈有閒財可理

看我吸財大法;欲練此功,必先自宮。

我聽說過一個例子,某農村人,天生的“城會玩”,農村信用社的貸款背了不少,同時又欠了一屁股網債;前一個“坑”是實打實的,那是地方機構的錢,欠了就不可能跑掉,“人死帳不賴”。後一個“坑”有點虛,因為是網上放貸,放債人是機構還是私人,我們不得而知,一般情況下都是“土財主”,專以收取高額利息為平生快事。雖是網上“虛坑”,一旦跳進去,背了債還想跟沒事人一樣跳出來,只怕沒那麼容易。

欠了債又想通過理財來實現財富自由,這世上有那麼“完美”的事?即便有,那也早被有錢人壟斷了,哪能輪到我們一邊借貸還貸,一邊坐享其成!所以說,不欠債就是最智慧的理財。

然而,話是這麼說,現代人想不揹債,恐怕也沒那麼容易,要不然建那麼多房子,造那麼多車子,印那麼多票子,搞那麼多誘惑,難道是給外星人準備的?

最後,一分一釐,當思來之不易。

我曾玩過各種“錢包”和P2P理財,常見的理財產品,在支付寶“財富”版塊就有不少,甚至還有很多類似支付寶的理財軟件,要你把工資每月拿出一個固定值來,存入“錢包”,慢慢去“下崽兒”(這些理財方式當然也未必“安全”,因人而異)。這些理財方式就是平民所謂的“錢生錢”模式,跟大佬“錢生錢”的手段相比,簡直不值一提。但這樣理財也有好處,能學會慢慢攢錢。

據說,P2P理財水很深,不懂行情,儘量別去“蹚渾水”。曾在電視上大肆宣傳的某P2P理財公司,看上去高大上,CEO還是個大美女,但很快就以“套現圈錢”的罪名給繩之以法了。理財,千萬別信廣告。現在到處都是廣告“坑”,你一不小心就掉進去,賠個血本無歸。選擇理財產品時,最好選大眾化、靠得住的牌子貨。

各大互聯網巨頭的“錢包”理財方式,我用過不少,但選來選去,最後定位到支付寶和微信,這兩個是我用得最多的“零錢錢包”;百度也還可以。當然,這些“錢包”只是小打小鬧的貧民理財方式。小打小鬧也有好處,堅持幾年,零錢真會變多。

生來一貧如洗,豈有閒財可理

今年種下一分錢,明年長出一百萬。

類似的理財產品,各大銀行也有,順便有人還給你推薦“養老計劃”、定期基金和陽光理財產品,另外還有很多名堂但讓人云裡霧裡的產品,只要你感興趣,儘可去選,儘可去試。說清楚,賺不賺錢,誰都不敢打包票。很多理財都是“放長線釣大魚”,淺嘗輒止而又想大賺一把,你自己都不信吧?

我還買過股票,但沒時間鑽研,而且要裝得能看懂K線真的很煩,於是果斷拋出,再未涉足,結果是虧了。定期基金一直在玩,買入後等著“生崽”就好,別太利潤燻心;有錢沒錢,順其自然。

總歸,理財沒有捷徑可走,更沒有橫財可發,暴富簡直不太可能。取財有道,理財有竅;誤入此道,莫貪訣竅。

當然,理財並非死盯著金錢不放,繁華世界,投資多元,每個人應該按照實際情況,實現多元的“財富自由”;比如說,學習也是一種投資,“財富”也是個多元概念。

理財之路何其長遠,一刻也不能停止學習,更要多向高人請教。我們可以“循規蹈矩”,融會貫通,理性加平常心,順其自然,“輸”在當下,“贏”在未來,一步一個腳印,終能在理財這條路上走出自己的“貓步”。要理財,更要理智。

永遠都不要夢想一夜暴富,除非你是拆遷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