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不懂藝術還是理解角度與西方有差距?

書法影響力


西方藝術對於國人來說,基本上就是一個梗,國人對西方藝術的認知和理解,從根本上來說,還是存在著文化上的巨大差異和認知鴻溝。

中國人眼裡的藝術,一般都是傳統的書法、繪畫、民間歌舞,戲曲等藝術形式。西方的藝術發展的軌跡基本與中國人的認知很少有交集和重疊。

從這個角度來理解,西方的藝術與中國大多數人的認知是有著巨大的鴻溝。

中國傳統文化的自成體系,一直延續了數千年,由於文化上的原因,中國自明清之後,實行的是閉關鎖國的政策,與西方在文化上的交流一直都是微乎其微的。

儘管油畫在 400年前就由意大利的傳教士帶入了中國,但當時的明朝皇帝對此並沒有給予重視,中國畫仍然按照自己的體系在發展。

一直到清朝末年,民國初期中國人才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接觸西方藝術。

在那個時期,中國的留學生深入到歐美和日本去學習西方的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等,幾乎以全盤接受的方式向西方進行了學習。

顯然,這種學習的普及性顯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深入骨髓,中國人對西方的油畫基於文化上的差異性,始終沒有真正深入。

這一點與殖民地幾百年的額印度有著明顯的差異,印度人對西方藝術的理解和發揚程度從現實的結果來看,要優於中國人對西方藝術的理解。

個人認為,這樣的差異其實也內有什麼不好的。不同的社會歷史發展進程,必然會產生不同的文化,當然也包括藝術的發展歷史。

西方在文藝復興之後,就開始了資本主義的進程,其宗教、政治和文化的發展都基本服務於資本主義的生產力。

而中國則依然是數千年來沒有改變的封建帝制在控制著中國。

所以,從兩種不同的社會發展歷史我們可看到兩種不同的文化藝術觀的存在。當然,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和融合,國人對西方的藝術的理解,已經越來越深刻,文化上的差異也逐步地沒有那麼地明顯了。


名師巨典


蘿蔔白菜各有所愛

我先說𠆤簡單例子。十幾年前吧 我和幾個朋友一起去遊玩 桂林山水。回程路上見個岔路口 標有去苗寨旅遊的指示牌收引我們。一商議。小車就拐入彎彎曲曲的山路。翻過兩座大山 遠見 遠處半山腰有零星的吊腳樓。司機加快了速度。呵呵 村口的彩門樓下已排好兩列穿盛妝的苗族男女載歌載舞迎接我們這些遠方客人。他們風俗習慣與我們 待客熱情中又有獨持 敬酒也喝交杯酒 廣場旗杆上掛牛頭圖騰 在晚上篝火晚會中 男女圍著火跳舞。我們腳被踩會一聲驚叫。她被踩卻咯咯笑 原來 踩到腳者會覺被人喜愛臉有光。接著喜歡的男女互邀去河邊或山坡上對山歌直到凌晨。我們影視看的是鬥牛 他們表演的鬥馬 別有一番風味

說了那麼多 就是同一國度 其風俗不同。文化不同 其藝術如歌舞 圖騰 鬥馬錶演不同。其服裝藝術也不同 女性戴沉甸甸銀囂 花技抬展。男的穿玄色衣 顯得孔武有力 何況國外呢?

每個國家信仰不同 風俗不同 文化不同 語言不同。我們不理解他藝術 同樣他更不理中國藝術。有五千年曆史的華夏文明是他們 遠不可及。如他們舞蹈戲劇表演 奔放 情 充滿幻夢般的魅力。而我們含蓄 讓人回味無窮 繪畫他們重真實。線條 和色彩 我們國 畫 用撥墨 黑白相宜 重在意景 讓人越看越有趟。 如維納斯塑像 他們崇拜成國寶。那女人浴後含羞樣 及身體半掩半露樣。中國人不是不懂。而是看不習慣 甚至說 不如觀音像啊。你能說中國人不懂藝術嗎?

國粹不能丟。要中西文化交觸 讓藝術發展更快更好 讓各國人感情多交流。友誼更添加。


雄哥14505


不是國人不懂藝術,因為藝術是一個民族和國家文化觀念的外在映射,若不先去了解文化,就不會正確解讀人家的藝術。

藝術這玩意,因為有多種解讀性和欣賞角度,所以,會呈現出1000個人有1000個觀點和看法的局面。這種現象恰恰體現了藝術的多義性和包容性。

我舉一個例子,北宋大詞人柳永有一個名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在有的人對這句話的理解中,句中的“伊”指代心上人,一個人變得消瘦、憔悴是為了愛情。

但有的人則認為,“伊”指代事業,一個人是為了事業有成才會變得消瘦和憔悴。但有的人還認為“伊”代表一種信仰或理想,在全力以赴追逐理想和信仰的過程中,人會變得憔悴。

從中可以看出,這三種解釋都沒有問題,根本原因是人們對藝術的理解有差異。

這還是同一個民族,同一種語言下對藝術(詩詞)的理解,如果藝術再超出民族和語言的限制,理解起來就更困難了。

就拿西方油畫來說,它是西方文化觀念,審美趣味,倫理道德,思想觀念之下形成的一種視覺藝術,對國人來說,如果脫離以上元素來欣賞油畫,肯定有一種欣賞隔閡,以至於會出現某種程度的誤解。

西方文化觀念從來都是“以人為本”,因此,人物肖像畫和人體油畫佔據了半壁江山,西方人對人體有著狂熱的崇拜,他們認為:人體是生命和歡樂的源泉。如果能理解這句話,對西方人體油畫就能較好的理解。如果再能瞭解西方龐大的神話體系的發展脈絡,以及各種故事情節,那麼,就完全能看懂,也能理解西方人體油畫了。

西方現當代油畫因為受近現代心理哲學,精神哲學,以及物慾形態的影響,因此,畫家把刻畫視角從人物的外部形象,轉移到對人物內心世界和精神領域的表現,像什麼象徵主義、表現主義、抽象表現主義,等等,都是在這種理念下催生起來的,如果對西方近現代哲學和人文觀念的變化有所瞭解,欣賞西方現當代油畫同樣很困難。


鴻鵠迎罡


我猜題主這個問題是想問,為什麼有些中國人看不懂西方藝術吧?

主要原因就是欣賞藝術作品有一個門檻,這個門檻就是知識。

其實不論東方還是西方藝術,都有這個門檻,只是因為中國人從小的教育已經潛移默化地做了知識的積累,所以中國人看唐詩宋詞能讀出美,老外讀不懂,而西方比如文藝復興時期油畫作品,印象派作品,到後來畢加索的作品,對中國人來說也是一個比一個看不懂。

那麼如何才能看懂西方藝術呢?

要能看懂一件藝術品,簡單來說,瞭解創作背景、創作手法等作品背後的歷史故事,才能真正看懂作品以及作品的價值。

拿西方畫舉例來說,下面這幅畫乍一看能看到什麼呢?

你可以看到,這三個人在玩牌,但有兩個傢伙在作弊,小鬍子在偷偷看牌,然後手指比出兩個手指,而另一個羽毛帽子的傢伙正從背後換牌。黑衣服小夥聚精會神地盯著牌,渾然不覺即將到來的悲慘命運。

除了以上這些這幅畫好像也沒什麼特別,但這幅畫卻是無價之寶。

這幅畫的名字叫《紙牌作弊老手》,畫這幅畫的是個意大利人叫卡拉瓦喬,作品誕生於1594年,目前在美國肯貝爾藝術博物館。這幅畫牛在什麼地方?

首先談談這幅作品的創作背景。

這幅作品誕生於文藝復興中後期,我們知道文藝復興最大的復興是人文主義,所以當時文藝復興三傑,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把神畫出了人性,讓神落到地面上,這是一大進步。到後來,大批的作品主題仍然還是宗教,要麼就是肖像畫。

而當時消費這些藝術品的主要也就是宗教和貴族,山珍海味吃多了也會膩,這時候革命性的卡拉瓦喬出現了。

他的畫最大的特點是故事性,用一個現代的詞就是人們會自動腦補這幅畫的故事,就像我們前面看《紙牌作弊高手》,還有這幅《女占卜師》。

說是占卜,其實就是騙子。所以卡拉瓦喬的畫非常市井,沒有神,沒有偉大的君王,就是一個個小人物。

可那些貴族們一看到卡拉瓦喬的畫就瘋了,這些作品完全讓他們感到震驚,對住在高牆裡的貴族來說,卡拉瓦喬打開了他們的新世界。為什麼卡拉瓦喬可以畫出這樣的作品呢?

道理也很簡單,這就是卡拉瓦喬身邊的故事。

當時卡拉瓦喬在羅馬,住在特韋雷河下游的奧塔克裡——羅馬最混亂、糜爛、骯髒的紅燈區,聚集了羅馬城裡所有的三教九流。這個地方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罪惡,同時也展現了最真實的人性,而這些故事則成了最偉大的素材。

可以想象當時卡拉瓦喬的模特都是些什麼人,也許耶穌的模特是一個乞丐,聖母的模特是一名妓女,酒神的模特是他的同性情人。幸運的是,卡拉瓦喬的畫被弗朗西斯科·德爾蒙特看中,也就是當時的紅衣主教,千里馬終於遇到了伯樂,卡拉瓦喬從此成名。


另外看一幅作品還要看他帶來的影響,卡拉瓦喬並沒有創造出像印象派或抽象派這樣單獨的畫派,但他畫中的故事性影響了後來許多著名畫家,比如倫勃朗,魯本斯,委拉斯開茲。

世界三大名畫其中兩幅就是倫勃朗的《夜巡》和委拉斯開茲的《宮娥》,仔細看彷彿可以看出畫中的故事和衝突。


所以其實任何藝術欣賞都需要大量背景知識的積累,有句話說,用錢買不到品味,我想可能就是這個意思吧。


我是ChrisQu,關注我,可以看到更多有趣又發人深省的歷史故事,歡迎交流和探討。


大叔ChrisQu


題主所問的“一些國人是不懂藝術還是理解角度與西方有差距”?關於這個問題有兩種觀點解釋說明,第一,直接的說是一些國人根本不懂藝術,第二,委婉的說是對藝術的理解角度與西方有差距,這是中西方文化差異所導致,為什麼要分兩點來分析呢?因為國人中還是有懂藝術的,


之所以說一些國人根本不懂藝術,那是因為其眼中只知道“藝術要勇於創新”,卻不知藝術要以文化為基礎,脫離文化而獨立存在的藝術是沒有什麼價值的,要知道藝術是隨著人類文明的誕生而誕生的,藝術要迎合時代的審美固然沒錯,但是審美是要有價值的,這價值並不是簡單的滿足自己視覺、聽覺、知覺效果,而是要有社會價值,

一些國人根本不懂藝術還表現在盲目的隨波逐流,雖然“藝術無國界”,但是藝術有屬於藝術自身的生存環境,而文化就是藝術的土壤,比如中國藝術只有在中國文化下才能體現其藝術價值,西方藝術只有在西方文化下才能發揮藝術的作用,我們就以油畫藝術來說吧,



追根求源,油畫起源於西方世界,而今油畫藝術也進入中國上百年時間了,可如今為何所謂的“中國油畫”還沒辦法走在世界畫壇前沿?那是因為很多人沒有真正理解透徹中國油畫採用“中西結合”技法為何意,以至於把國畫的“寫意”套在了油畫之上,雖然油畫也有“寫意”,但是前後兩者的“寫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從審美角度來理解,自古以來,“西方式”審美是“大膽直白”,“中國式”審美是“含蓄內斂”,所以從審美角度來講,有些人不理解西方藝術或者東方藝術,這很正常,不瞭解各自的文化,自然就不瞭解各自的藝術,其實,不懂藝術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讓自己的藝術“穿”上了別人文化的“外衣”,搞得不倫不類。


詩夜城主


中西方都是一樣的,其實上帝或者女媧造人的時候吧,都是讓地球上所有人的才能,性格,命運都是互補的,這樣才能保證人類正常的繁衍生息,就是說我們生來都是不完美的,沒有一個人是全能的,拿藝術天賦來說,一般分為三類人群:

第一種人就是為藝術而生的,天賦能力極強,對藝術的理解表達都很到位,懂的審美,對所有藝術作品和創作者都有個人評判能力。

第二種人是毫無天賦不懂裝懂的人,也從事一些所謂藝術創作,其實本質上並不熱愛,逢場作戲罷了,比如說商業或者政治方面很成功了,為了贏得口碑產生的虛榮心或者對自己這種藝術缺陷的一種補償,對成就感更高的需求。還會結交一幫藝術圈裡的朋友,沒事喝喝茶,談談藝術,其實腦子裡面不知在想啥,甚至只為了一張照片和一篇報道。

第三種人就是毫無藝術細胞的人,談不上喜歡或者不喜歡藝術品,也不過問,不參與任何藝術活動,跟所有藝術工作者沒有任何共同語言,這種人佔多數,比如出去喝酒只要每次遇到那個傢伙,酒後他都會喋喋不休的對我說,你們畫畫的人,是不是死了作品就會很值錢,我笑而不答。



星桐紋畫主理人


西方比較世俗化,大眾化,東方相對來說 較文人氣息。

比如梵高的這幅畫,視野非常開闊,法國南部的阿爾小鎮。溫暖的陽光下,一眼望不到邊的金黃色的麥田,金黃色高堆的草垛旁忙碌的農民用辛苦的勞動感恩著上天恩賜的豐收所帶來的喜悅,被太陽曬得暖烘烘的屋頂也泛著金黃色的光,彷彿在廚房裡被烘烤得香噴噴的黃油麵包,吃得飽飽的孩子們在院子裡奔跑玩耍。作者內心無比激動的熱情都寫在畫面上,天是蔚藍的,遠處的小山,似乎又掠過一絲絲憂傷,這是不是又一次的“多收了三五斗”呢?

1888年2月,35歲的梵高從巴黎來到南部的阿爾小鎮。在南部燦爛的陽光下,梵高內心的熱情被炙熱的陽光點燃,這一時期的畫作用了大量的檸檬黃來表現他內心創作的火焰。

收穫景象 凡高1888年 布面油畫 73X92



薄荷綠茶餅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其實不懂藝術的人很多,外國人不懂藝術的人也很多,看這個問題要從宏觀的全人類看,局部的國人不懂藝術也很正常!至於國人在藝術的理解角度和西方人是否有差距?這個差距在中國改革開放前比較大,但隨著中國發展、人類科技發展,這個差距越來越小。以前對藝術理解角度每個地區都圍繞自己國度或區域而對藝術理解不同,這是受交通、技術、教育等因素所制約造成的,隨著中國的發展、人類的發展,對藝術的理解角度也會變化。

再回頭說說懂與不懂藝術,繪畫藝術、音樂藝術等等藝術其實都有各自內在的科學性,所以我時常說藝術也是科學,繪畫藝術科學是有其獨特性的科學,有規律、有基礎、有天賦是繪畫藝術科學的獨特特性!懂不懂藝術?有很多人也在偽裝懂藝術、有個別人偽造藝術、有些人更在胡扯藝術,當然大多數人能感覺到藝術,還有很多人在踏踏實實追求藝術,還有更優秀的人在研究藝術。中國文化深不可測,歷史悠久,中國各類藝術也是多姿多彩,是世界上非常有特色、而且全面的藝術大國!👍就中國繪畫藝術而言,人才很多,但也有部分對繪畫藝術裝懂得人、胡柺的人、更有胡撤的人,這些都是個別現象,真真懂得繪畫藝術的人還是大多數。好的繪畫藝術科學,有科學性、理論性、基礎性、更富有天賦性等!更是人類發展中的必然性。真真懂得繪畫藝術的人當然會縱觀中國繪畫藝術科學歷史、世界繪畫藝術科學歷史。有人說中國人不懂藝術、有人還誹謗中國墨素描(中國水墨素描)是中國教育的悲哀等等……其實就是崇洋媚外!它們目的很簡單,就是得了紅眼病、就是貶低中國繪畫藝術而吹噓自己!

中國墨素描(中國水墨素描)出現為中國新時代繪畫藝術發展、為中國繪畫藝術走向世界、為中國國畫寫實、超寫實發展奠定了紮實的一步,噴擊了西方繪畫界說中國國畫沒有立體空間造型基礎的謬論,克服了以往西式素描與色彩實際應用中脫節現象和很多弊病,不僅僅是中國國畫立體空間造型基礎,而且是油畫、水彩、色粉等繪畫新時代的基礎。可以說中國墨素描是中國繪畫藝術史上最有價值一次飛躍、革命。真真懂繪畫藝術科學的人、愛繪畫的人、從事繪畫藝術科學的藝術家都明白它在所有繪畫藝術中的重要性!

簡單的回答,希望每位朋友有個好心情,更要有個健康的心態去看待世界的藝術!藝術是人類重要的一門獨特的科學😁😁😁。祝每位中國人開心過春節!祝世界每位好心態的人都來過中國節😁





中國墨素描創始人


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有別於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藝術風格。我國有些人對西方藝術理解角度和西方人有很大的差距,這很正常不足為奇。還有些人根本不懂藝術,既看不懂我國的藝術,也看不懂西方藝術。反之,有些西方人也不懂藝術,既看不懂本國的藝術,也看不懂中國藝術。

藝術形象特徵的理解,主要從古代開始簡要敘述。我國的是“形”與神、意與“象”、情與“景”的和諧的統一,要求創作貫注生情的藝術形象。西方的是1、古希臘亞里士多德主張“摹仿自然”,強調按照事物實際有的或應當有的“樣子”來“摹仿”。2、黑格爾指出:“藝術的內容就是理念,藝術的形式就是訴諸感官的形象。”這些藝術形象的特徵相比較,反映出我國和西方在藝術上的區別,所以我國懂藝術的有些人和西方懂藝術的人理解具有差異性。



我國有些不懂藝術的人可分為,不懂藝術保持沉默的人、半懂不懂藝術的人、不懂裝懂瞎折騰藝術的人。就怕不懂裝懂瞎折騰的人,他們打著懂藝術的旗號,為了個人的功名利祿、金錢主義大把撈錢,只要能賺錢,不管藝術品的真假進行炒作,擾亂了藝術品市場,玷汙了藝術。


黃智637


當今世界文明由多種文明組成,最主要有中華文明、西方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拉美文明、東正教文明以及其他文明等等。文明的不同自然文化方面就有差異,文化的差異會帶來認同的差異、思維方式的差異。這種差異性在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審美標準和審美的定位就會產生不同的評判準則。

國人跟他國人相比較,對藝術的的理解和認同肯定是有差別的。這個差別不能單一的理解為“差距”。好似歐洲藝術、西方藝術就比中國更有價值、更有魅力,這種粗放式的下定論顯然是武斷的。

當今大部分中國人認為西方藝術比中國藝術更勝一籌,這個原因要歸屬於近兩百多年來,世界都是以西方文明為主導,當以什麼文明為主導的時候,審美標準就靠向主導方,審美權自然歸主導方所擁有。遵循人類生存價值的要求,無限去靠近此時的審美標準就成了大家追捧的方向和目標,此時西方的事物、西方的藝術、西方的文化都是最先進的。

只要上層人士認同這種標準,這種文化就能推廣開來,中下層人士自然跟隨(意志力特別獨立的除外),因為只有這樣你才可能在獻媚競技中抵達到上層空間,況且大部分的大眾都不喜歡動用他們的大腦,上層帶動下層古來就有之。這就是為何戛納電影獎、奧斯卡獎、諾貝爾文學獎等獎項成為這圈子裡人趨之若鶩所在,苦心經營這些獎項的評選標準,並與之完全靠近,哪怕是出賣自己的靈魂(大家一定要切記,不論什麼民族都帶排他民族,永遠不要相信絕對的平等)。

古中國的文明在世界做主導地位的時候,中國的瓷器、絲綢、建築藝術等都影響著他國的審美標準,即便是在思想文化上也深入影響著他國(譬如日本、韓國、越南等等)。

對藝術的審美、追求是由當時的文化主流起絕對導向作用的,審美權在誰手裡誰就有話語權!

最近幾十年,由中國的崛起,亞洲文明也在擴張其經濟、軍事和政治實力,伊斯蘭世界也日益增長,非西方文明都在重新肯定自己的文化價值,西方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在逐漸削弱,這個時候西方的審美標準也會下降,對藝術的欣賞是靠審美來衡量的。

現在大面積的武力戰爭不會輕易發生,要想在世界占主導地位,就是瓦解他國文明,當他國文明土崩瓦解後,意識形態和思維模式都會按照主導國的文化、價值觀為準則,這就是沒有硝煙的戰爭———當今世界的衝突實際就是文明的衝突。

對藝術的審美,只是一國文化中的一個方面。當西方文化佔主流時,他們的藝術形式就引導審美。而大部分的國人是受著中華文明的影響,即便是出國留學,受西方文化影響極深的人士,在他的思想脈絡裡也一定會存在一絲本土文化的殘跡,這是磨滅不了的。油畫、抽象藝術、人體雕像等都是外來物,如果你用西方的審美標準來衡量國人,國人與他國當然不一樣,一定會有認知差別。譬如東方人特別喜歡玉,而西方人特別喜歡鑽石(說白了都是“石頭”,是有產階級賦予它們的價值),它們之間誰貴重誰不貴重是由哪國的話語權決定的,不是物體本身。

現在的國際交流頻繁,地球猶如一村,國與國之間的利益有時候是息息相關,榮辱與共,誰想獨立於世界之外在當今國際是不可能的,在這種國際情況下,只能強大自己,爭取在國際上更多的話語權,有話語權了,藝術上、審美上就自然轉移。譬如馬雲,現在說什麼大家都認為是“真理”(當然你可以說自己不盲從)。

以上個人觀點,只在與君交流,謝謝點評、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