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档案73——盘足龙

恐龙档案73——盘足龙

名称:盘足龙( Euhelopus)

年代:侏罗纪晚期或白垩纪早期

地点:亚洲(中国)

大小:长15米

食性:植物

盘足龙是蜥脚下目盘足龙科的一属恐龙,化石发现于中国山东省。过去被认为生存于侏罗纪晚期启莫里阶,在2009年,被修正至白垩纪早期的巴列姆阶/阿普第阶,约1亿3000万到1亿1200万年前。盘足龙是大型的草食性恐龙,身长约15米,重约15到20吨,前肢长于后肢。

尽管盘足龙和圆顶龙分居地球两端,这两种蜥脚类却有着很近的亲缘关系,并且体形相似。不过,差异还是有的如盘足龙的脖子较长,由17-19块加长的颈椎构成(圆顶龙脖子较短,仅有大约12块颈椎骨)。除此之外,盘足龙不像其近亲一样具有“哈巴狗”似的扁鼻子,头部更长,鼻子更尖。但与圆顶龙一样,盘足龙也有着沉重的勺子状牙齿,头顶也有巨大的外鼻孔。

盘足龙最大的特点就是它那长而壮的脖子,几乎快达到全长的一半。较为原始的蜥脚类恐龙,如马门溪龙、峨眉龙等,虽然也拥有非常长的脖子,但是由于结构的限制,并不能把脖子抬的非常高来采食高处的树叶。不过有得必有失,它们横向采食的范围非常广,这种优势能让它们在几乎不用频繁的变换位置只需站在原地就能采食大量的植物。到了晚期进步的巨龙类,脖子垂直活动的范围得以解放,能够将脖子抬得更高,因此它们能比较原始的蜥脚类更适合采食高出的树叶。此外,大部分蜥脚类恐龙的重心都在身体的后半段,因此大部分蜥脚类恐龙都可以短时间的利用后肢站立,当然巨龙类也不例外。这样能够让它们进食更高的植物。啄木鸟科学艺术小组就以站立的姿态还原了一只盘足龙的模型。

盘足龙体形并不是很大。在遇到肉食恐龙的攻击时,无法像其他巨大的巨龙类那样以庞大的身躯作为防御。盘足龙能够站立起来用前肢攻击、踩踏敌人。

除了主动的防御,巨龙类还有另外一个防御手段,那就是类似甲龙那样的皮内成骨。已经有几种巨龙类发现了这种装甲,可以证明这种结构在巨龙类中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种装甲主要分布在背部,在一定程度上能抵御捕食者的攻击。虽然盘足龙的化石中并没有发现这种结构,但我们可以大胆的假设,这种防御结构在原始的巨龙类中就已经有了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化的越来越厚重、密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