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瘤診療規範(2018年版)

一、概述

黑色素瘤在我國雖然是少見惡性腫瘤,但病死率高,發病率也在逐年增加。我國黑色素瘤與歐美白種人差異較大,兩者在發病機制、生物學行為、組織學形態、治療方法以及預後等方面差異較大。在亞洲人和其他有色人種中,原發於肢端的黑色素瘤約佔50%,常見的原發部位多見於足底、足趾、手指末端及甲下等肢端部位,原發於黏膜,如直腸、肛門、外陰、眼、口鼻咽部位的黑色素瘤約佔20%~30%;而對於白種人來說,原發於皮膚的黑色素瘤約佔90%,原發部位常見於背部、胸腹部和下肢皮膚;原發於黏膜的黑色素瘤只佔1%~5%。

二、篩查和診斷

(一)高危人群的監測篩查

對黑色素瘤高危人群的篩查,有助於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同時也是提高黑色素瘤療效的關鍵。在我國,皮膚黑色素瘤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嚴重的日光曬傷史,皮膚癌病史,肢端皮膚有色素痣、慢性炎症,及其不恰當的處理,如鹽醃、切割、針挑、繩勒等。黏膜黑色素瘤的高危因素尚不明確。建議高危人群定期自查,必要時到專科醫院就診,不要自行隨意處理。

(二)黑色素瘤的診斷

黑色素瘤好發於皮膚,因此視診是早期診斷的最簡便手段。原發病變、受累部位和區域淋巴結的視診和觸診是黑色素瘤初步診斷的常用手段。

1.臨床症狀

皮膚黑色素瘤多由痣發展而來,痣的早期惡變症狀可總結為以下ABCDE法則:

A 非對稱(asymmetry):色素斑的一半與另一半看起來不對稱。

B 邊緣不規則(border irregularity):邊緣不整或有切跡、鋸齒等,不像正常色素痣那樣具有光滑的圓形或橢圓形輪廓。

C 顏色改變(color variation):正常色素痣通常為單色,而黑色素瘤主要表現為汙濁的黑色,也可有褐、棕、棕黑、藍、粉、黑甚至白色等多種不同顏色。

D 直徑(diameter):色素痣直徑>5~6mm或色素痣明顯長大時要注意,黑色素瘤通常比普通痣大,對直徑>1cm的色素痣最好做活檢評估。

E 隆起(elevation):一些早期的黑色素瘤,整個瘤體會有輕微的隆起。

ABCDE法則的唯一不足在於它沒有將黑色素瘤的發展速度考慮在內,如幾周或幾個月內發生顯著變化的趨勢。皮膚鏡可以彌補肉眼觀察的不足,同時可以檢測和對比可疑黑色素瘤的變化,其應用可顯著提高黑色素瘤早期診斷的準確度。黑色素瘤進一步發展可出現衛星灶、潰瘍、反覆不愈、區域淋巴結轉移和移行轉移。晚期黑色素瘤根據不同的轉移部位症狀不一,容易轉移的部位為肺、肝、骨、腦。眼和直腸來源的黑色素瘤容易發生肝轉移。

2.影像學診斷

影像學檢查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和患者經濟情況決定,必查項目包括區域淋巴結(頸部、腋窩、腹股溝、膕窩等)超聲,胸部CT,腹盆部超聲、CT或MRI,全身骨掃描及頭顱檢查(CT或MRI)。經濟情況好的患者可行全身PET-CT檢查,特別是原發灶不明的患者。PET是一種更容易發現亞臨床轉移灶的檢查方法。大多數檢查者認為對於早期侷限期的黑色素瘤,用PET發現轉移病灶並不敏感,受益率低。對於Ⅲ期患者,PET-CT掃描更有用,可以幫助鑑別CT無法明確診斷的病變,以及常規CT掃描無法顯示的部位(比如四肢)。PET-CT較普通CT在發現遠處病灶方面存在優勢。

(1)超聲檢查(Ultrasonography, US)

超聲檢查因操作簡便、靈活直觀、無創便攜等特點,是臨床上最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方法。黑色素瘤的超聲檢查主要用於區域淋巴結、皮下結節性質的判定,為臨床治療方法的選擇及手術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信息。實時超聲造影技術可以揭示轉移灶的血流動力學改變,特別是幫助鑑別和診斷小的肝轉移、淋巴結轉移等方面具有優勢。

(2)X線計算機斷層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CT)

常規採用平掃+增強掃描方式(常用碘對比劑)。目前除應用於黑色素瘤臨床診斷及分期外,也常應用於黑色素瘤的療效評價,腫瘤體積測量、肺和骨等其他臟器轉移評價,臨床應用廣泛。

(3)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常規採用平掃+增強掃描方式(常用對比劑Gd-DTPA),因其具有無輻射影響,組織分辨率高,可以多方位、多序列參數成像,並具有形態結合功能(包括彌散加權成像、灌注加權成像和波譜分析)綜合成像技術能力,成為臨床黑色素瘤診斷和療效評價的常用影像技術。

(4)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T, PET-CT)

氟-18-脫氧葡萄糖(18F-FDG)PET-CT全身顯像的優勢在於:①對腫瘤進行分期,通過一次檢查能夠全面評價淋巴結轉移及遠處器官的轉移;②再分期,因PET功能影像不受解剖結構的影響,可準確顯示解剖結構發生變化後或者是解剖結構複雜部位的復發轉移灶;③療效評價,對於抑制腫瘤活性的靶向藥物,療效評價更加敏感、準確;④指導放療生物靶區的勾畫和腫瘤病灶活躍區域的穿刺活檢;⑤評價腫瘤的惡性程度和預後。常規CT對於皮膚或者皮下轉移的診斷靈敏度較差,而PET-CT可彌補其不足。

3.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肝腎功能和乳酸脫氫酶(LDH),這些指標主要為後續治療做準備,同時瞭解預後情況。儘管LDH並非檢測轉移的敏感指標,但能指導預後。黑色素瘤尚無特異的血清腫瘤標誌物,目前不推薦腫瘤標誌物檢查。

4.病灶活檢

皮膚黑色素瘤的活檢方式包括切除活檢、切取活檢和環鑽活檢,一般不採取削刮活檢。常規推薦切除活檢,切緣0.3~0.5cm,切口應沿皮紋走行方向(如肢體一般選擇沿長軸的切口)。避免直接的擴大切除,以免改變區域淋巴迴流影響以後前哨淋巴結活檢的質量。部分切取活檢不利於組織學診斷和厚度測量,增加了誤診和錯誤分期風險。切取活檢和環鑽活檢一般僅用於大範圍病變或特殊部位的診斷性活檢,比如在顏面部、手掌、足底、耳、手指、足趾或甲下等部位的病灶,或巨大的病灶,完整切除活檢無法實現時,可考慮進行切取活檢或者環鑽活檢。

(三)黑色素瘤的病理學診斷

1. 黑色素瘤病理學診斷標準

組織病理學是黑色素瘤確診的最主要手段,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是鑑別黑色素瘤的主要輔助手段。無論黑色素瘤體表病灶或者轉移灶活檢或手術切除組織標本,均需經病理組織學診斷。病理診斷須與臨床證據相結合,全面瞭解患者的病史和影像學檢查等信息。

2. 黑色素瘤病理診斷規範

黑色素瘤病理診斷規範由標本處理、標本取材、病理檢查和病理報告等部分組成。

(1)標本處理要點:①手術大夫應提供送檢組織的病灶特點(潰瘍/結節/色斑),對手術切緣和重要病變可用染料染色或縫線加以標記;②體積較大的標本必須間隔3mm左右切開固定;③10%中性緩衝福爾馬林固定6~48小時。

(2)標本取材要點:用顏料塗抹切緣。垂直皮面以2~3mm間隔平行切開標本,測量腫瘤厚度和浸潤深度。根據臨床要求、標本類型和大小以及病變與切緣的距離選擇取材方式,病變最厚處、浸潤最深處、潰瘍處必須取材。主瘤體和衛星灶之間的皮膚必須取材,用以明確兩者關係。腫瘤小於2cm者全部取材,3cm以上者按1塊/5mm取材。切緣取材有兩種方法,分別為垂直切緣放射狀取材和平行切緣離斷取材,後者無法判斷陰性切緣與腫瘤的距離,建議儘量採用垂直切緣放射狀取材法,有助於組織學判斷陰性切緣與腫瘤的距離(圖1)。一個包埋盒內只能放置一塊皮膚組織。包埋時應保證切面顯示腫瘤發生部位皮膚、黏膜等的結構層次,以保證組織學進行T分期。

黑色素瘤診療規範(2018年版)

(3)病理描述要點:

①大體標本描述:根據臨床提供的解剖位放置標本,觀察並描述腫瘤的大小、形狀和色澤。皮膚腫瘤必須描述表面有無潰瘍,周圍有無衛星轉移灶,衛星轉移灶的數量、大小及其與主瘤結節間距。

②顯微鏡下描述:黑色素瘤的診斷參照WHO2010版,重點描述以下內容:黑色素瘤的來源:皮膚還是黏膜;黑色素瘤的組織學類型:最常見的四種組織學類型為表淺播散型、惡性雀斑型、肢端雀斑型和結節型;少見組織學類型包含促結締組織增生性黑色素瘤、起源於藍痣的黑色素瘤、起源於巨大先天性痣的黑色素瘤、兒童黑色素瘤、痣樣黑色素瘤、;黑色素瘤的浸潤深度:定量用Breslow厚度,用毫米作為單位,定性用Clark水平分級,描述所浸潤到的皮膚層級;其他預後指標:包括潰瘍、脈管侵犯、衛星結節、有絲分裂率等。

Breslow厚度(Breslow thickness):指皮膚黑色素瘤的腫瘤厚度,是T分期的基本指標。非潰瘍性病變指表皮顆粒層至腫瘤浸潤最深處的垂直距離;潰瘍性病變指潰瘍基底部至腫瘤浸潤最深處的垂直距離。Clark水平分級(Clark level):指皮膚黑色素瘤的浸潤深度,分為5級。1級表示腫瘤侷限於表皮層(原位黑色素瘤);2級表示腫瘤浸潤真皮乳頭層但尚未充滿真皮乳頭層;3級表示腫瘤細胞充滿真皮乳頭層到達乳頭層和網狀層交界處;4級表示腫瘤浸潤真皮網狀層;5級表示腫瘤浸潤皮下組織。

③免疫組化檢查:黑色素瘤的腫瘤細胞形態多樣,尤其是無色素性病變,常需要與癌、肉瘤和淋巴瘤等多種腫瘤進行鑑別。常用的黑色素細胞特徵性標誌物包括S100,Sox-10,Melan-A,HMB45,Tyrosinase,MITF等。其中S100敏感度最高,是黑色素瘤的過篩指標;但其特異度較差,一般不能用作黑色素瘤的確定指標。Melan-A、HMB45和Tyrosinase等特異度較高,但腫瘤性黑色素細胞可以出現表達異常,敏感度不一,因此建議在需要進行鑑別診斷時需同時選用2~3個上述標記物,再加上S100,以提高黑色素瘤的檢出率。

④特殊類型黑色素瘤:黏膜型黑色素瘤:一般為浸潤性病變,可以伴有黏膜上皮內派傑樣播散。腫瘤細胞可呈上皮樣、梭形、漿細胞樣、氣球樣等,伴或不伴色素,常需藉助黑色素細胞特徵性標記物經過免疫組化染色輔助診斷;眼色素膜黑色素瘤:根據細胞形態分為梭形細胞型、上皮樣細胞型和混合型(6)。細胞類型是葡萄膜黑色素瘤轉移風險的獨立預測因素,梭形細胞型預後最好,上皮樣細胞型預後最差。

3.黑色素瘤病理診斷報告

皮膚黑色素瘤原發灶的病理報告應包括與患者治療和預後相關的所有內容,建議常規病理組織學報告內容包括:腫瘤部位、標本類型、腫瘤大小或範圍、組織學類型、Breslow厚度、有無潰瘍、浸潤深度( Clark水平分級)、分裂活性、切緣狀況(包括各切緣與腫瘤的距離以及切緣病變的組織學類型)、有無微衛星轉移灶或衛星轉移灶、有無脈管內瘤栓、有無神經侵犯等(表2)。報告輔助診斷結果(相關免疫組化和(或)FISH檢測)和靶向治療相關分子檢測結果(BRAF、c-KIT等基因)。前哨淋巴結和區域淋巴結需報告檢見淋巴結的總數、轉移淋巴結個數以及有無淋巴結被膜外受累。對於診斷困難的病例,建議提請多家醫院會診。

(四)黑色素瘤的臨床診斷標準及路線圖

黑色素瘤主要靠臨床症狀和病理診斷,結合全身影像學檢查得到完整分期,附件1。

三、分期

黑色素瘤的分期對於預後的評估、合理治療方案的選擇至關重要。不同部位的黑色素瘤採用不同的pTNM分期指標,皮膚黑色素瘤pTNM分期見附件2,適用範圍包括:唇、眼瞼、外耳、面部其他部位、頭皮和頸部皮膚、軀幹、上肢和肩部、下肢和臀部、皮膚跨越性病變、皮膚、大陰唇、小陰唇、陰蒂、外陰跨越性病變、外陰、包皮、龜頭、陰莖體、陰莖跨越性病變、陰莖、陰囊。頭頸部黏膜黑色素瘤pTNM分期見附件2,適用範圍包括:鼻腔、鼻竇、口腔、口咽、鼻咽、喉和下嚥。眼黑色素瘤:眼虹膜黑色素瘤、睫狀體脈絡膜黑色素瘤及結膜黑色素瘤分別有不同pTNM分期,具體內容參考AJCC(2016第八版)相關章節。消化道(食道、小腸和大腸)暫無pTNM分期。根據我國的黑色素瘤臨床診療指南,建議描述腫瘤浸潤消化道層面。陰道暫無pTNM分期,宮頸黑色素瘤pTNM分期參照宮頸癌。腦膜黑色素瘤pTNM分期同其他腦膜腫瘤。

由於黑色素瘤的治療涉及到多種方法和多個學科,因此黑色素瘤診療須重視多學科診療團隊的模式,從而避免單科治療的侷限性,為患者提供一站式醫療服務、促進學科交流,並促進建立在多學科共識基礎上的治療原則和指南。合理治療方法的選擇需要有高級別循證依據支持,但也需要同時考慮地區和經濟水平差異。

大部分早期黑色素瘤通過外科治療是可以治癒。

1.擴大切除

早期黑色素瘤在活檢確診後應儘快做原發灶擴大切除手術。擴大切除的安全切緣是根據病理報告中的腫瘤浸潤深度(Breslow 厚度)來決定的:①病灶厚度≤1.0mm時,安全切緣為1cm;②厚度在1.01~2mm時,安全切緣為1~2cm;③厚度在>2mm時,安全切緣為2cm;④當厚度>4mm時,安全切緣為2cm;從手術角度看,肢端型黑色素瘤手術不僅要考慮腫瘤切淨,而且充分考慮儘可能保留功能,尤其是手指功能。不主張積極採用截肢手段治療肢端型黑色素瘤,截肢屬於不得已而為之的手段,但僅截除手指或足趾末節的截指(趾)手術,因功能損失不大而切除更徹底,對於指(趾)端黑色素瘤應為首先。

2.前哨淋巴結活檢

前哨淋巴結往往是皮膚黑色素瘤轉移的第一站,而對於厚度大於0.8mm的或者原發灶伴潰瘍的患者一般推薦進行前哨淋巴結活檢,可於完整切除的同時或分次進行,前哨淋巴結活檢有助於準確獲得N分期。

3. 淋巴結清掃

手術適應證:前哨淋巴結陽性,體檢、影像學檢查和病理學確診為III期的患者。

手術原則:要求受累淋巴結基部完整切除,腹股溝淋巴結清掃要求至少應在10個以上,頸部及腋窩淋巴結至少清掃15個。不建議做預防性淋巴結清掃術。

腹股溝淋巴結清掃:對影像學診斷盆腔淋巴結轉移的患者需行淺組+深組清掃;對術前可觸及淋巴結的需行淺組+深組清掃;對術中發現淺組可疑淋巴結≥3個或Cloquet淋巴結可疑轉移者(淋巴結黑色或腫大)需行淺組+深組清掃。

腋窩淋巴結清掃:術前或術中明確證實腋上組淋巴結轉移時行LEVELI-III組淋巴結清掃,當無腋上組淋巴結轉移證據或前哨淋巴結活檢證實為微轉移的患者則只進行LEVELI-II組淋巴結清掃。

頸部淋巴結清掃:儘量避免廣泛性頸清掃術以及全頸清掃術,對於臨床III期的患者根據腫大淋巴結及原發灶所在分區決定具體清掃範圍。

局部復發或者肢體的移行轉移可採取的治療方法有手術、瘤體內注射溶瘤病毒、隔離肢體熱輸注化療(ILI)和隔離肢體熱灌注化療(ILP)。對於局部復發,手術仍 是最主要的治療方法。瘤體內注射可作為無法手術或因合併症無法進行隔離肢體熱輸注化療和隔離肢體熱灌注化療的局部復發或者多處移行病灶。

5. 術後輔助治療(轉移復發的防治)

輔助治療泛指外科手術外的各種補充治療,其主要目的是降低患者復發、轉移等風險。目前證據最多的是高劑量a-2b干擾素治療,最新的輔助治療方案包括BRAF抑制劑聯合MEK抑制劑(輔助治療BRAF突變的患者)或者使用PD-1單抗,但是後兩種治療方案沒有中國人的循證醫學證據和應用經驗。

(1)輔助治療的適用人群:高危期(IIB-IIIA期)及極高危(IIIB-IV期)患者,推薦進行術後輔助治療以改善患者生存。目前α-2b干擾素即被批准用於高危黑色素瘤患者的輔助治療,

(2)干擾素的主要不良反應:流感樣症狀、骨髓抑制、肝功能損傷、乏力、精神神經症狀、自身免疫反應等。

(3)干擾素治療的禁忌症:妊娠或計劃妊娠,嚴重的肝腎器官功能障礙,肝硬化失代償期,肝炎近期採用免疫抑制劑治療,活動性或既往需要免疫抑制劑治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者,常規治療不能控制的甲狀腺疾病,癲癇或其他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既往嚴重的心臟疾病,包括6個月內不穩定或無法控制的心臟疾病,嚴重精神障礙,銀屑病。

一般認為黑色素瘤對放射治療(簡稱放療)不敏感,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放療仍是一項重要的治療手段。放療包括不能耐受手術、手術切緣陽性但是無法行第二次手術患者的原發病灶根治性放療;原發灶切除安全邊緣不足,但無法再次擴大切除手術患者原發灶局部術後輔助放療;淋巴結清掃術後輔助、腦和骨轉移的姑息放療以及小型或中型脈絡膜黑色素瘤的治療。鞏膜表面敷貼器放射治療:國外大多數眼科中心的首選療法,這屬於一種近距離放療,具體方法是在局部鞏膜表面放置一個含125I或106Ru 放射性粒子的金屬盤。建議小型和中型腫瘤採用敷貼放射治療。

1.輔助放療

黑色素瘤的輔助放療主要用於淋巴結清掃和某些頭頸部黑色素瘤(尤其是鼻腔)的術後補充治療,可進一步提高局部控制率。

輔助放療的適應證:

(1)LDH<1.5倍正常值上限。

(2) 淋巴結轉移情況

a) 淋巴結結外侵犯

b) 腮腺受累淋巴結≥1個,無論大小。

c) 頸部受累淋巴結≥2個和(或)受累淋巴結大小≥3cm。

d) 腋窩受累淋巴結≥2個和(或)受累淋巴結大小≥4cm。

e) 腹股溝受累淋巴結≥3個和(或)受累淋巴結大小≥4cm。

(3)需同時滿足第(1)條和第(2)條中的任意一條。輔助放療可提高局部控制力,但未能改善無復發生存時間或總生存時間,可能增加不良反應(水腫、皮膚、皮下組織纖維化、疼痛等)。僅推薦用於以控制局部復發為首要目的的患者,或在無法進行全身性輔助治療的患者中作為備選。

對於小型或中型脈絡膜黑色素瘤一般採取鞏膜表面敷貼器放射治療。這屬於一種近距離放療,具體方法是在局部鞏膜表面放置一個含125I或106Ru 放射性粒子的金屬盤。

對於沒有禁忌證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全身治療可以減輕腫瘤負荷,改善腫瘤相關症狀,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

(1)分子靶向藥物

迄今為止,維莫非尼是唯一獲得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治療晚期BRAF-V600E突變的黑色素瘤的分子靶向藥物。多項國際多中心III期臨床試驗和我國的研究均充分證明了維莫非尼具有明顯的生存獲益。常規推薦用法為960mg,口服、每日兩次,應用時需注意對肝功能的影響。最常見的不良反應為光過敏、肌肉關節疼痛、腹瀉、手足綜合徵、皮疹以及高血壓等。

(2)系統化療

傳統的細胞毒性藥物,包括達卡巴嗪、替莫唑胺、福莫斯汀、紫杉醇、白蛋白紫杉醇、順鉑和卡鉑等,在黑色素瘤中的單藥或傳統聯合用藥有效率均不高,約10%~15%。達卡巴嗪是化療藥物當中的金標準,其餘藥物在總生存上均未超越達卡巴嗪。在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中,多種化療及化療聯合方案均未帶來明顯生存獲益。

目前獲得美國FDA批准的免疫治療藥物包括PD-1 抗體/CTLA-4 抗體和IL-2。上述藥物能顯著延長晚期皮膚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時間。需要注意的是,中國黑色素瘤患者以肢端型和黏膜型為主,上述治療的價值有待進一步研究。

化療和靶向治療採用RECIST 1.1標準評價療效。,可同時參考乳酸脫氫酶(LDH)以及腫瘤壞死程度的變化,一般在治療期間每6~8周進行影像學評估,同時通過動態觀察患者的症狀、體徵、治療相關不良反應進行綜合評估。免疫治療可採用RECIST 1.1或iRECIST標準評價療效。

適度的康復運動可以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另外,應加強對症支持治療,包括在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中的積極鎮痛、糾正貧血、糾正低白蛋白血癥、加強營養支持,控制合併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處理胸腹水、黃疸等伴隨症狀。

對於晚期黑色素瘤患者,應理解患者者及家屬的心態,採取積極的措施調整其相應的狀態,把消極心理轉化為積極心理,通過舒緩療護讓其享有安全感、舒適感而減少抑鬱與焦慮。

3.特殊病灶的處理

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約50%~80%會出現肝轉移,尤其來源於脈絡膜、鼻腔及直腸等黏膜來源的黑色素瘤,更容易出現肝轉移。由於全身化療效果差,一旦出現肝轉移,治療機會也非常有限,預後極差,積極治療情況下中位生存期約為2~6個月,一年生存率13%。肝轉移病灶進展的程度往往決定了患者的生存期,其對生存影響重要,意義甚至超過原發灶或其他臟器轉移。對比全身化療,單純動脈灌注化療和肝動脈化療栓塞三種治療方式,全身化療有效率低於1%,而以鉑類藥物為基礎的動脈化療栓塞方案是唯一可獲益改善生存的治療手段,有效反應率達36%,相對比其他兩種治療方式有顯著優勢。

腦是黑色素瘤的好發轉移部位。文獻報道,黑色素瘤腦轉移(brain metastasis of malignant melanoma,BMM)的發生率為8%~46%,而在屍檢中約有2/3的黑色素瘤患者有腦轉移。BMM為黑色素瘤發展的終末階段,病情進展迅速,往往是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手術切除迄今仍是BMM的重要治療方法,目前有文獻報道手術治療後的中位生存期是5~6.7個月。

手術適應證:單發的、大體積腫瘤佔位引起顱內壓明顯增高以及梗阻性腦積水、難控性癲癇者均應採取手術切除。術後建議行局部放療,以便及時消滅手術後的殘存病灶和可能已經發生播散的亞臨床灶。NCCN對於惡黑腦轉移放療建議首選SRS,局部轉移瘤術後也建議首先考慮SRS,對於無法執行SRS的有症狀腦轉移、臨床或者病理發現腦膜轉移患者推薦全腦放療,對於PS差、過多腦轉移灶的患者全腦放療不一定可以獲益。

黑色素瘤骨轉移與其他腫瘤骨轉移的處理相似,主要根據轉移的部位(是否承重骨)和症狀進行治療,治療的目的在於降低骨事件的發生和緩解疼痛。孤立的骨轉移灶可以考慮手術切除,術後可補充局部放療。多發骨轉移患者應在全身治療的基礎上加局部治療,局部治療包括手術、骨水泥填充和局部放療,定期使用雙磷酸鹽治療可降低骨事件的發生,伴疼痛的患者可以加用止疼藥物。對於脊髓壓迫的處理方案取決於患者的一般狀態,對於預後較好、腫瘤負荷輕的患者可聯合手術減壓和術後放療,一般情況差的患者考慮單純放療。放療的適應證為緩解骨痛及內固定術後治療。

五、附錄

附錄一:黑色素瘤臨床分期及治療路線圖

黑色素瘤診療規範(2018年版)

附錄二:皮膚黑色素瘤分期(AJCC第八版)

黑色素瘤診療規範(2018年版)

黑色素瘤診療規範(2018年版)

黑色素瘤診療規範(2018年版)

附錄三:頭頸部黏膜黑色素瘤TNM分期

(AJCC第八版)

黑色素瘤診療規範(2018年版)


來源: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官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