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到底發生了什麼?

玄武門之變的真相公元626年六月初四的清晨,在剛剛建國九年的李唐王朝皇宮的玄武門外,一場腥風血雨即將來臨。

玄武門之變,到底發生了什麼?

太子李建成和四皇子齊王李元吉正準備從長安城北門玄武門進宮朝見高祖李淵,不料二皇子唐王李世民帶領人馬趕來,射死李建成,殺死李元吉,並誅殺兩家老小,進而帶兵進宮朝見李淵說二人謀反。李淵隨即下詔改李世民為太子。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這場兄弟相殘的慘劇,牽連人命高大數百人,甚至動搖了唐朝在河北的統治。但是令人稀奇的是,這一血腥事實的真相卻一直撲朔迷離,學者們也一直爭論不休,一時間眾說紛紜。總結學者們的觀點,大概有三種主流說法。

一是自衛之說。秦王李世民是被逼無奈,不得已才先發制人,發動政變。史書記載,李世民在滅隋興唐的大業中功高勞苦,顯露出雄才偉略。作為太子的李建成不可能感覺不到李世民咄咄逼人的威脅,面對本來應該屬於自己的皇位可能有失去的危險,李建成當然不甘心,於是一場你死我活、手足相殘的爭奪皇位的政治鬥爭爆發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一直暗中蓄意謀害李世民。就在玄武門之變前不久,李世民到李元吉家喝酒,才喝幾杯酒便腹痛不止,回府之後“吐血數升”,差點死去。而李建成和李元吉此次進宮也正是為了向李淵參劾李世民。故李世民為了自衛,被迫先發制人,不得已發動政變。其實,玄武門之變是遲早的事情,若不是李世民先下手為強,否則躺在血泊中的就是他了。

玄武門之變,到底發生了什麼?

二是預謀的殺兄篡位之說。李世民主動發難是蓄謀已久的,並不像史料中記載的那樣,是一個可憐巴巴的受迫害者。李淵諸子中,李建成是長子,按照嫡長子繼承皇位的傳統,當然應該以他為嗣君。高祖即位之初,也的確是立李建成為太子。李建成既然立為太子,如果不發生意外,便可以順利繼承皇位。然而在太原起兵以後,統一全國的一系列戰爭中,李世民的功業遠遠超過了李建成,且李世民本人又氣度不凡,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他不甘心,也不滿足於僅僅當一個秦王,必然企圖登上權力的頂峰。李世民被封為天策上將之後,就自立天策府,廣招天下謀士,討論國家事務。其權威都可以和太子命令、皇帝詔書相抗衡。李世民手握重兵,並且有一批甘願為他出生入死的親兵勇將。而李淵也曾對其許諾,若一朝得天下,必封其為太子。然事實上卻是將李建成立為繼位者,可見他對李世民並不信任。因此李世民懷恨在心,想自立為帝,遂發動玄武門之變,進而逼迫李淵退位當太上皇,自己君臨天下。《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就說李建成能有“秦伯之賢”,李世民能有“子臧之節”,互相禮讓,“則亂何自而生矣”。則對於後來的玄武門之變,司馬光也遺憾地表示“貽譏千古,惜哉!”

玄武門之變,到底發生了什麼?

三是李淵的暗中相助之說。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認為高祖李淵“處此難矣,非直難也,誠無以處之,智者不能為之辯,勇者不能為之決也。”認為李世民雖有篡位之心,但是得到了李淵的默許和暗中支持。李建成和李世民雖都才識俱備,但是太子建成卻貪圖酒色,性格又有些懦弱寡斷,不如李世民堅韌果斷,李淵早有意傳位於李世民。但是李建成是長子,按照封建觀念,廢長立幼是不合禮制的,又加之李建成早已培植了一批親信勢力,如果改立太子,必定會激起兵變,到時候天下大亂。所以,為改立太子,李淵策劃了這場玄武門之變。李淵其實一直很小心地保護著李世民,如先封他為天策上將,給他巨大的優勢,後又派他出徵突厥以控制兵權,還準備將富饒的洛陽賜予他做封地,李建成和李元吉幾次慫恿李淵殺了李世民,都被拒絕。這些種種都為李淵的暗中相助提供了佐證。

玄武門之變,到底發生了什麼?

這些說法各有道理,很難判斷誰是誰非。到底真正的歷史又是什麼樣的,還是讓後人自己判斷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