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日軍的擲彈筒?

軍武小咖


擲彈筒其實就是超輕型迫擊炮,而且還是簡化版的。沒有底座,沒有瞄準鏡,射程也不算多。看起來沒有什麼優點。

但是,擲彈筒第一優點就是便宜,只有步槍四分之一的價格。第二,就是射程足夠近,擲彈筒最大的優點不是看射程是不是遠,而是看夠不夠近。擲彈筒只有簡單的刻度,全靠士兵經驗瞄準。迫擊炮就有完整的瞄準具。

那是因為迫擊炮射程遠,要打遠距離目標,而擲彈筒則不同。擲彈筒只打眼睛可以直接看到的目標。因為,擲彈筒是填補手雷和步兵炮之間的火力空白,主要攻擊30-300米距離目標。

而且,雖然擲彈筒小,但是威力還可以。論裝藥量,89式擲彈筒彈的裝藥為145g。蘇德的50迫裝藥量都在75~90g之間,美60迫殺傷彈,裝藥量是113g。

941年產擲彈筒彈產生彈片403片,43年產的擲彈筒彈產生彈片657片。美60迫彈彈體材料是鑄鐵,因此彈丸爆散性能比89擲彈筒彈差,產生彈片500-550片左右。

擲彈筒在日軍在打近戰的,在一定程度上,甚至還代替了衝鋒槍的作用。日軍使用擲彈筒主要是在近距離槍戰,拼刺刀,阻擋對手衝鋒,自己衝鋒壓制對手和狙擊輕機槍火力點等等場合使用。

美軍的記錄,就有很多,日軍使用擲彈筒打近戰的記錄。日軍的步槍近距離根本壓制不住,美軍的半自動步槍和衝鋒槍,因此,日軍很喜歡,把最小射程只有30米的擲彈筒,帶上去打近戰。


深度軍事


兔哥回答:我們經常會從一些軍事題材的影視作品或記錄二戰的影視資料中,看到二戰時日本軍人使用的一款手持式的小火炮,這種小火炮和迫擊炮類似,只不過並沒有迫擊炮大,而且也沒有迫擊炮的一些支架。發射時左手握持,右手拉動一個小繩索“嗵”的一聲,炮彈就出膛了,這就是二戰時日本裝備的擲彈筒;擲彈筒其實就是一種超輕型迫擊炮,二戰中日本軍隊曾大量裝備,並有多個型號,這種擲彈筒的口徑約50毫米以下,由單兵負責攜帶,在日本軍隊中通常並不佔編制。日本在侵華戰場上的擲彈筒多為口徑25.4毫米的,中後期使用了50毫米口徑的。



二戰日本擲彈筒的裝備使用情況: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的武器裝備並不先進,步槍,歪把子機槍,王八盒子手槍,九二重機槍構成了步兵武器系列,這些步兵武器性能無法和歐美國家的武器裝備比,重武器坦克,火炮也是隨日本人小模小樣的,什麼“豆”式坦克,小步兵炮,它也只能欺負我們當時軍事力量落後。不過日本陸軍使用的擲彈筒到是有些特色;日本在二戰中使用過兩種主要的擲彈筒。一種是“大正十年式”,這款擲彈筒不怎麼樣,口徑50毫米,重約2.6公斤左右,這是很輕了,射程最大能達170多米。該型擲彈筒重量雖然輕便,但射程也太近了,不到二百米的射程完全處於單兵武器的射程之內,可惜當時我們沒有好武器。另外就是精度差,殺傷力約5~8米左右。在當時來說,屬於尚可。這款擲彈筒並非是二戰時生產的,二戰前十多年日本就開始裝備它了;






第二種是八九式:由於大正十年式在二戰中的表現並不好,於是日本開始進行改制,於是八九式就出來了,口徑沒變還是50毫米,投射筒加長了,重量2.7公斤,射程達到最遠700米,有效射程500米,這個射程足夠用了。這樣完全可以填補機槍和迫擊炮的射擊的部分空白區。這個射程基本上能打滿當時的抗日部隊的前沿陣地防禦帶。


擲彈筒的發射原理:鬼子的擲彈筒通常的拆卸分開攜帶,使用時把炮筒和底座及擲彈筒支撐杆組和起來,發射前發射手先將擊發杆後拉,就像拉槍機掛機待發原理一樣,彈藥手把炮彈從筒口裝入筒內,發射手左手握住筒身,右手轉動炮筒下部的距離調節器,使調節杆達到對應的長度,擲彈筒有簡單的瞄準缺口,只能概略瞄準,說白了就是靠估摸,然後右手拉栓在擊發機上的小繩子,“嗵”就發射了。擲彈筒的炮彈原理和迫擊炮彈相同,由彈頭碰炸引信,裝藥的爆炸彈體,底部發射藥筒組成,發射藥底部有類似子彈底火的火藥帽。射擊原理:擲彈筒擊針在彈簧作用下撞擊炮彈底火,使起爆藥發火,火焰氣體沿導火孔引燃發射藥,發射藥筒並不會脫離彈體而是從發射藥筒底部的8個洩壓孔噴出,推動整個炮彈連同發射藥筒一起射出擲彈筒,飛向目標。見下圖,注意8個洩壓孔,就是這8個孔推動炮彈出炮筒的。

擲彈筒的優劣性:(1)擲彈筒的重量是它的重要優勢:一個擲彈筒的重量3公斤左右,比日本的三八大蓋還輕,同時可拆卸分解,即便不拆卸分解長度也只是400多毫米左右,裝入武器袋攜帶非常方便。一顆炮彈的重量只有800克,能以每分鐘30發的射速連續射擊,殺傷半徑可達5~8米。也可以發射日本的九一式手榴彈,手榴彈的重量只有0.45公斤,8枚才3.6公斤,一杆步槍的重量。因此,能多數量攜帶,日本通常兩人一組攜帶16發;

(2)價格低是它第二個優勢:戰爭就是打錢,沒錢別打仗,擲彈筒技術性低,便於大量製造,而且價格也低,和當時日本的三八大蓋價格差不多。榴彈也只比手榴彈價格高點,主要是好生產;(3)適應的彈種比較全:日本的擲彈筒彈種除了常規的專用榴彈,還可以發射九一式手榴彈,只不過射程會因手榴彈體彈槽損失膛壓,射程比較近而已。另外,鬼子經常違反《日內瓦公約》使用化學彈,擲彈筒也能發射;



(4)缺點:擲彈筒的精度比較差,雖然有簡易瞄準照門,但屬於概略性質,無法作到精準對點目標打擊,而且對射手的經驗要求高,能否做到準確射擊,取決於射手的感覺,這樣一來,戰場上一旦射手被宰,其它士兵的射擊精準度就會直線下降,嚴重降低擲彈筒的作用。從另一個方面也反應出,對訓練強度要求高,只適合經過嚴格訓練的老射手用,使用推廣性差。


以上觀點屬於兔哥個人的看法,並不代表網絡平臺的觀點,歡迎探討指正。(圖片來源網絡)


兔哥42928


我軍開國上將呂正操將軍在回憶錄中說:日軍的擲彈筒反應極其迅速,即使面對伏擊一分鐘之內必然開火!

在我看來,侵略中國的日軍有三大神器:三八大蓋,九二步炮,和擲彈筒!

三八式步槍,又名三八大蓋,這是一件讓我軍嚮往的神器。我們一直說日本人拼刺刀厲害,步槍打得準,都要歸功於三八大蓋的優秀性能。其實,我們沒有抓住日軍火力的關鍵點!三八式步槍再厲害,也不是日軍火力的中心。

日軍最小的戰術單位是分隊,13人,有一挺輕機槍(編制四人)。但是,日軍每次出戰,最小的單位是一個小隊,共54人,包括三個分隊和一個擲彈筒分隊(三個擲彈筒)。如果是單獨一個分隊出站,必須要加強一個兩人攜帶的擲彈筒進去。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日軍基層的火力中心應該是(輕)機槍和擲彈筒!而三八大蓋的作用,就是掩護機槍和擲彈筒!

日軍打仗時,分隊先以機槍為中心,建立陣線。輕機槍依靠超遠射程負責火力輸出,剩下的步兵負責拿槍警戒掩護。當日軍遇到我軍輕機槍還擊時,就會拿出擲彈筒。

日軍最初的擲彈筒射程是175米,而之後的八九式擲彈筒的有效射程可達500米,殺傷半徑在5米左右。這個射程和威力,可以輕易點掉我軍火力點。而我軍要想解決日軍擲彈筒,就要找重機槍幫忙。而我軍在抗戰時使用重機槍的戰術死板,經常剛開火,就被日軍擲彈筒“照顧”了。

在淞滬會戰中,國軍18軍14師42旅下屬的36挺重機槍,被日軍用平射炮和擲彈筒打掉了32挺。

而且,日軍還有九二步炮!日軍的九二步炮可以下放到中隊(比我軍營級單位大,小於我軍團級單位。)而我軍要想壓制日軍的九二步炮,就要找迫擊炮(或者步兵炮)。。。可是,迫擊炮那是我軍團以上才有的裝備。而我軍的協調能力一直很差,等把迫擊炮調過來了,我軍陣地也被攻破了。

而且,像“三槍八路”這樣的部隊,五人分一支槍,團一級也不一定有迫擊炮!八路軍偶爾繳獲日本一門九二步炮,炮彈還少的可憐。所以,日軍的擲彈筒,可以輕易解決掉我軍的所有火力點。

八路軍山東軍區曾繳獲日軍一門九二步兵炮和3發炮彈。日軍急的不行,甚至派漢奸和八路軍談判:提出用三挺重機槍和子彈換九二步炮。八路軍沒有同意,因為,八路軍有了九二步炮,就有了攻城的能力!山東地區的所有日軍據點都不在是銅牆鐵壁了。

擲彈筒作為日軍排一級的支援武器,對日軍特別重要。

日軍擲彈筒重量輕,不超過3公斤,比步槍還輕。一個彈藥袋裝彈8發也不過3.6公斤,加上擲彈筒整個作戰系統一共不到7公斤。不過,一般一個兩人擲彈筒小組可攜帶16發彈。也是因為如此輕便,擲彈筒成了日軍“出行”必帶的。抗戰時期,基本上不管我軍在哪裡遇到日軍,都會遭到擲彈筒襲擊。

而且,擲彈筒的射程遠,威力大。八九式擲彈筒的有效射程可達500米,最大射程700米,殺傷半徑5米到8米!日軍有這樣的神器在,國軍除非用團級以上單位抵禦日軍,否則只有捱打的份。

擲彈筒再小,它也是迫擊炮!

擲彈筒的別名又叫超輕型迫擊炮,日軍制造這種武器,其實也是為了節省資源。日軍要是有錢給連排部隊都分兩門九二步炮,每個排搞兩個“巴祖卡”,誰還費勁弄擲彈筒啊。

大正十年擲彈筒口的設計目的,就是加強步兵班的火力,補充手榴彈和中型迫擊炮之間的火力空檔。日軍班排級單位能夠熟練運用擲彈筒,壓制我軍火力點和衝鋒陣型,給我軍帶來了很大的傷亡。

而且,我覺得日軍擲彈筒的熟練應用,反過來又證明了日軍士兵的戰術素養高!擲彈筒沒有複雜的瞄準設備,基本就靠手感和經驗。但是,日軍擲彈筒不僅命中率高,而且射速快,可達每分鐘20發。正是優秀的戰術素養,日軍在面對裝備佔盡優勢的美軍時,也打的很出色。

總之,日軍有了擲彈筒這件神器,基本就可以在中國戰場上橫行了。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日軍的擲彈筒幾乎是二戰時期日軍為數不多的可以稱道的的輕武器,三八大蓋歪把子機槍,這些武器都是被人詬病的,而日軍的擲彈筒則是比較成功的一款。

擲彈筒呢,其實就是一個輕型迫擊炮,射程小於迫擊炮,但是要比手榴彈投擲遠得多,非常好的彌補了迫擊炮和手榴彈之間的真空區,我國各個軍隊對於擲彈筒的印象其實要比迫擊炮深。擲彈筒和迫擊炮一樣,都是在天上打出一個拋物線,然後炮彈直接落到工事裡面。

<strong>

日軍常用的擲彈筒是大正十年式和八九式擲彈筒,大正十年式的擲彈筒其實算是個原始版本,射程不到200米,而且威力較小。而後期日軍主要使用的擲彈筒是八九式擲彈筒,這個版本的擲彈筒,各個方面都要好於大正十年式。而日軍後期還裝備了北支一九式擲彈筒,還有53式和54式擲彈筒。


日軍主要的擲彈筒還是八九式擲彈筒,50毫米的口徑,最大射程能打到700米。而這個擲彈筒的重量也僅僅只有4.7公斤,日軍的三八大蓋重量才4.1公斤,也就是說,作為一個輕型迫擊炮,重量和一把步槍差不多。而且,長度短,非常便於攜帶,一般一個日軍步兵小隊幾十人,就有三個擲彈筒。

擲彈筒這個東西,造價很便宜,和三八大概差不多,發射的榴彈和手榴彈差不多,而且還可以發射日軍的九一式手雷。這個東西非常適合戰爭需要,生產方便,而且威力不俗,使用同樣方便。

日軍步兵作戰中,本身輕重機槍的火力上就優於國軍,再加上擲彈筒的大量使用,這就使得日軍火力非常兇猛。這個東西缺點就在於不好瞄準,至於打哪,全靠士兵的經驗去彌補。在日軍的作戰中,擲彈筒可以在適當的距離上發揮非常好的作用,畢竟使用擲彈筒的距離,對方的手榴彈夠不到,迫擊炮又太近。尤其是當時國軍的部隊中,很多部隊壓根就沒迫擊炮。而日軍的擲彈筒就發揮了巨大優勢。

鑑於日軍擲彈筒在戰場上的優勢,當時國軍和八路都進行過大量仿製生產。漢陽兵工廠曾經仿製過大正十年式擲彈筒,後來又推出了民國二十七年式擲彈筒,性能上也是比較出色。八路的兵工廠也仿製過,不過受限於材料技術等原因,生產出來的擲彈筒性能一般,但是有總比沒有強。



▲新四軍生產的擲彈筒

可以說,擲彈筒非常符合日本的國情,日軍步兵武器中,真正厲害的就是這個擲彈筒,造價便宜、結構簡單,大規模生產裝備非常容易。


軍武文齋


侵華日軍有三大量身打造的作戰神器,分別三八大蓋、九二步炮和不起眼的擲彈筒,這三款武器體現了日本小國的作戰理念,可謂是他們量身打造的作戰利器。

三八大蓋不用說,幾乎是人手一把,這款帶上刺刀長達170cm的步槍,在14年的時間裡,一直是日軍士兵的標配。

而仔細分析日本陸軍就能發現一個特點,那就是日軍的火力,追求的不是大火力覆蓋,而是追求的精準、機動,適合山地作戰。

總的來說二戰日軍,其實只有歐洲國家的一戰水平,其裝備和作戰理念,都像是一個資源小國的理念。

首先三八大蓋設計中,就格外強調穩定性和精準度,因為日軍理念就是一人百發百中勝過百人百發一中。

其實這些都是因為日本資源匱乏,實在是裝備不起自動化武器,像是輕重機槍這樣的武器,日軍也是捉襟見肘。

而且日軍酷愛拼刺刀,雖然說這是日軍重要的技能,但是隻要是強大一點的工業國就能明白,拼刺刀實在是蠢蛋做法。

九二步炮同樣是設計追求機動性和準度,其威力口徑都不如同時期的步兵炮。到了抗日後期,日軍就被國軍的美製155mm榴彈炮碾壓。

但是九二步炮唯一的優點就是機動性強,適合行軍作戰,這也和日軍機械化程度低有關。

像履帶式的突擊炮,日軍就一直是沒有生產,並不是生產不了,而是日本資源實在難以支撐。

所以抗日戰爭時期,日軍的機動除了火車之外,基本就是靠大腿了。這樣的情況之下,日軍難以攜帶大量的重武器。

為了彌補炮火的不足,日軍便發明了擲彈筒,其實也算不上發明,一戰時期的德軍就生產過類似的裝備,只不過後來捨棄了罷了。

但是這種擲彈筒對於日軍而言,絕對是最好用的武器之一,因為擲彈筒反應快,遭遇到伏擊,一分鐘之內就能做出反應。

而且射程可以達到800多米,甚至稍微改裝之後,可以達到一千米以外。這不是扔手榴彈可以比的。

這種擲彈筒也成為了日軍火力支援的重要手段,而且造價十分低廉,實在是為日本量身定做。

即便是我軍,前期在戰場上也最渴望繳獲擲彈筒,因為這種武器可以彌補炮火缺乏的困境。

到了後來,八路軍還成功仿製了這種擲彈筒,成為了打擊日軍的重要手段。而且這種裝備簡直是游擊戰的天作之合。

往往戰士們都是提著擲彈筒伏擊途徑的日軍,一陣打擊之後便快速轉移,打的日軍疲於奔命!


小司馬遷論史


擲彈筒是二戰裡日軍常用的一種武器,有些人認為它是一種手榴彈遠拋器,也有人認為它是一種簡化的輕型迫擊炮,但是不管怎麼說,這是一種比較適合日本國情的武器,輕便易攜帶,而且威力還比小口徑迫擊炮大,所以還是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日軍使用的擲彈筒有多種型號,常見的有大正十年式、八九式、北支一九式等。日本開發擲彈筒是為了加強步兵的伴隨火力。擲彈筒最大的特點是輕便易攜帶,像大正十年擲彈筒重量只有2.6公斤,八九式也只有4.7公斤,彈藥重量也不重,像九一式手榴彈只有820克,一個士兵可以輕鬆的攜帶擲彈筒和彈藥,伴隨步兵機動。這一點對於缺乏汽車,騾馬也不足的日軍來說非常重要。

而且擲彈筒雖然輕便,但是火力卻不弱,像八九式擲彈筒所用彈藥裝藥是145克TNT。而蘇聯、德國的50毫米迫擊炮彈藥裝藥量在75到90克之間,美國60毫米迫擊炮殺傷彈裝藥量也只有113克。43年美軍曾經對實測八九式擲彈筒進行測試,發現其榴彈產生彈片也要多於美國的60毫米迫擊炮。大正十年式擲彈筒的射程較近,不過到八九式擲彈筒的時候射程已經達到了800米,即使使用九一式手榴彈射程也超過300米,和當時各國的超輕型迫擊炮差不多。

當然擲彈筒也有其缺點,就是因為其瞄準具非常簡單,使用時測距、瞄準全靠炮手的經驗,因此日軍裡的擲彈筒手大多是經驗豐富的老兵。在他們手裡擲彈筒的威脅是非常大的,比如在淞滬會戰裡,因為不注重隱蔽,中國軍隊的重機槍陣地就經常被日軍的擲彈筒打掉。

因為擲彈筒優點還是挺多的,所以無論是國府還是八路軍都大量仿製了擲彈筒,八路軍後期所仿製的擲彈筒,還加長了炮筒,加配了兩腳架,並安裝了機械瞄準具,射擊精度得到很大提升,可以和迫擊炮媲美。


不沉的經遠


鬼子的89式擲彈筒就長滴這個樣子,它基本上屬於超輕型迫擊炮範疇,口徑50毫米,圖片裡可以看見它的兩種彈藥,像酒瓶那個是它的專用彈、像手雷那個就是91式手雷。

日本陸軍絕大多數裝備在二戰期間沒啥值得稱讚的!但是,有兩種武器在“亞洲-太平洋戰場”還是給包括我軍在內的盟軍帶來很大麻煩,一種是92式輕型山炮(屬輕型榴彈炮)、另外一種就是89式擲彈筒,它重量僅為4.7公斤,一個人攜帶一支和8枚炮彈。這種擲彈筒在鬼子部隊編制當中屬小隊級別(相當於“排”,有50-70人)的火力支援武器。
這些“歪把子”和89式擲彈筒是當時日寇中隊(連)所有的火力支援裝備,火力密度和打擊能力遠遠高於我軍連隊。

日寇一個小隊有一個炮班,一個班配備3具擲彈筒。 89式擲彈筒別看“其貌不揚”,最遠射程也僅500米,但它在抗日期間卻是 我抗日軍民的大敵!其威脅僅次於92式步兵炮!

根據參加過抗戰是老前輩所講:由於它可以採用:臥姿和跪姿發射,加上重量又輕,經常是一個炮手潛伏在低窪地或者草叢中,突然間發射打掉我軍的民24重機槍、ZB-26輕機槍!失去了這兩種機槍的掩護,我軍陣地沒有了火力支援經常性大片的丟失,從而使整個防禦陣地瓦解。
這個面目猙獰的鬼子(頭盔上有錨的標誌,可能是鬼子的海軍陸戰隊)就採用跪姿發射。

八九式擲彈筒雖然口徑小,但是50㎜炮彈威力可不小,使用的榴彈內裝63克炸藥,鑄鐵的彈體在製造時就有刻槽,爆炸後可形成50塊殺傷單片,爆炸威力要比一般手榴彈大的多。



太平洋島嶼爭奪戰中美軍也繳獲了不少鬼子的擲彈筒。

89式擲彈筒也跟隨鬼子到了“太平洋”戰場,由於它使用起來非常的隱蔽,同樣也給美軍登陸部隊帶來了不小的傷亡,戰後統計89式擲彈筒與和92步兵炮一起造成的傷亡人數,佔到了美軍總傷亡人數的10%左右,

由於,鬼子的技術裝備與美軍的裝備相比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困獸之鬥的鬼子仍然逃脫不了被全殲的命運。
圖片上是抗戰時期我八路軍的兵工廠(可能是黃崖洞)正在維修繳獲日寇的89式。

和所有鬼子的武器一樣,89式擲彈筒也和三八槍、歪把子、92式…一起被我抗日軍民大量繳獲,在抗日軍民手裡它們成了消滅鬼子的利器!


皇家橡樹1972


擲彈筒是日本在二戰期間單兵裝備中唯一可圈可點的一款武器,而且還是裝備到步兵分隊(班)的一款武器,使用整個步兵班擁有了較強的戰術火力支援能力。而這擲彈筒就是一門小型的迫擊炮,炮身非常輕便,重量只有2.6公斤,可以一名士兵可以攜帶8枚炮彈,有時甚至可以拿手雷當炮彈。而且射程在200左右,正好彌補了手榴彈和迫擊炮之間的火力空隙。


這玩意由於體積小非常輕便,隱蔽性非常強,可以在戰場上抵到對方的眼皮底下在發射,對敵方的輕重機槍陣地的威脅非常大,而且殺傷半徑也剛合適。而且這玩意還有一個優點,那就是造價比較便宜,日軍主要裝備的是十年式和八九式兩種,造價分別為97日元和244日元,而一支三八大蓋的造價是90日元,所以對於不是很富裕的中國和日本來說這玩意可以大量裝備。

所以在當年在缺乏火炮的戰場上大顯身手,而且在太平洋戰爭遇到美軍各種財大氣粗的火力在近距離火力支援中依然有著不小的優勢,它和九二式步兵炮一樣都得到了美軍的認可。而到了今天槍榴彈基本替代了它擲彈筒的功能,所以到今天基就看不到這玩意了。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為日軍量身定做的優秀武器。

二戰日軍基本列裝過兩種擲彈筒,數據不列了。基本是小隊級步兵單位必備武器。可能是出於工業水平和成本考慮,日軍的步兵單位編成內沒有迫擊炮,大隊一級也才2門92步兵炮。這樣基層步兵單位就缺乏一定的攻堅能力,擲彈筒就是為了彌補它而誕生的武器。

擲彈筒本身輕巧,可以伴隨衝鋒,又幾乎不需要單獨編制,並且彈種豐富,殺傷力可觀,射程滿意,最大記得是600米,老型號是270米,操作簡單,就是精度差,不過對於老兵來說不是什麼事。很大程度上是日軍基本步兵仰仗的唯一重火力。

在火力密度小的得多,工業基礎也差得多的東亞戰場,這擲彈筒確實是一件好兵器。國,軍共,軍,都大量仿製過。

太平洋戰場上,據說曾被美軍認為唯一值得點評的日軍武器。

反觀西方國家,迫擊炮基本是連隊的標配,它的威力射程精度都超過擲彈筒(其實擲彈筒對標的應該是槍榴彈,不過這東西二戰中好像列裝不多),步兵部隊編成內的直瞄火炮也超過日軍,何況還有大量的炮兵單位航空單位的火力加成,所以人家不需要這東西。


比爾羅德


擲彈筒的一大用途便是消滅敵方輕機槍,這個小東西比迫擊炮輕便、編制小,並且不需要預設陣地,彌補了手榴彈和迫擊炮之間的火力空白。

日軍一般用92步兵炮消滅重機槍、擲彈筒消滅輕機槍,基本上二者的效率決定了步槍手的作戰結果,抗戰初期的老鬼子玩這個相當厲害,如果找到反斜面或者彈坑掩體,基本可以在三發以內精確命中機槍陣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