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战场上平均几万发子弹才能杀死一个人?

琅琊小少爷


抗战时期,在正面战场,每击毙一名日军,平均需要2000发子弹,而在苏德战场,苏军每消灭一名德军需要4000发子弹,而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平均击毙一名日军需要3吨弹药。

到了越战,平均打死一名越军需要5万发子弹。平均打死一名敌人的弹药消耗量,从火绳枪,燧发枪,栓动步枪,半自动步枪一直到全自动突击步枪,其实消耗弹药量是越来越多了。

首先是,这里所说的弹药量是包括了训练弹药量的。美军训练开枪,都是打腻了为主,一次打靶一个新兵身边就能堆起一大堆弹壳,而且要经历若干次打靶训练。这次二战,新1军,新6军在印度接受美国军训,那些老兵的回忆录可以看出来。

包括,正面战场击毙1名日军平均2000发子弹,那是使用抗战总消耗量计算出来的。实际上也包括了训练抗战入伍的1400万新兵的弹药消耗量,还有,因为其他各种原因损失的子弹在内的数字。

在战场上,弹药不仅仅是打掉了,还有很多弹药是引发爆炸,从而被消耗。交通线遭到袭击损失,以及遗落在战场上等待各种原因。另外就是,现代步兵每人都有全自动突击步枪,本身射速就超过二战时期步兵几十倍。毛瑟98步枪的射速才一分钟10-12发子弹,士兵的手腕还要累的半死。M-16突击步枪一分钟射速750-900发子弹。

这样在战场上的压力火力,就必须要增强。在二战,对方开一枪,你开一两枪就能压制对手。但是,现代战场,所有人都是全自动步枪,弹雨纵横。所以,你也必须火力全开才能压制对手。从射速和武器来看,以同样的方式战斗,M-16突击步枪本身弹药消耗量也会比二战时期的毛瑟步枪,增长70-90倍。


深度军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多人受以往宣传的“每一发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的思想,认为过多消耗子弹是错误。

其实,这种思想是不对的。

作为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在子弹极端缺乏的情况下,只能强调节省子弹的精确射击。

但即便是游击队,如果永远充足的子弹,他们的弹药消耗量也是巨大的。

实际上,从机枪发明以后,各国作战的子弹消耗量就是很大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平均消耗1万发子弹,击毙1名敌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平均消耗2万发子弹,击毙1名敌人;其中抗战中,击毙1个日军要消耗2000发子弹,已经是全世界大国中的最低。

越南战争,平均消耗12万发子弹,击毙1名敌人;

最夸张的是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美军每消耗25万子弹才击毙1名敌人。

为什么战斗中子弹消耗量很大?

主要是一个火力压制的问题。

现代战争中,胜利的一方往往是能够通过火力将敌人压制住的。

也就是说,胜利一方的子弹投射量,要强于敌人。

只有火力压制住敌人,对方才能不能从容还击,我方才会占据主动。

大家有没有看过电影《阿甘正传》。

在丛林中,阿甘他们的1个排突然遭遇北越军队伏击。

交战开始,就是双方机枪的激烈对射。在美军机枪疯狂扫射的时候,阿甘他们并没有落下风。


大家注意,由于双方都不太看清楚丛林中的对方,机枪是朝着敌人可能存在方向胡乱扫射的,并不是精确射击。

随后美军机枪突然卡壳停止射击,没多久又被北越军队用火箭筒打掉,美军排就一溃千里了,只能逃命。

如果不是阿甘勇敢的回来救人,这个派最终只会活一个人。

即便如此,最终阿甘救出的伤员也不过只有区区几人而已,其他人都被干掉了。

实际作战,也是如此。

所谓一发子弹消灭一个敌人,不是不存在,只是难以和强敌对抗,还必须采用特种的作战战术。

比如粟裕回忆,他们红军建立初期,只能依靠近距离伏击战和肉搏的方式,打击国军。

为啥?

因为他们每人只有3到5发子弹,无法远距离射击,只能近距离精确开枪。

伏击战时,双方距离几十米甚至十几米,以保证射击精度。伏击中,每人只能开2到4枪,还得留下1发子弹追击时候用,其余时间基本都是肉搏拼刺。

这种打法非常危险,也是不划算的。

肉搏战从来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神仙也不能保证自己下一秒不会被刺死,即便获胜我方伤亡也不会小。

这种打法需要部队不断的胜利,不断的补充。

如果不能胜利和补充,部队就会很快消耗殆尽。

这种打法不能碰很强的敌人,也不能碰有丰富反伏击战经验的敌人。

如果伏击战没有胜利,不能缴获到敌人的子弹,那么红军就没有子弹了,枪支成为烧火棍。

说通俗点,都是逼急了无奈奈何的打发。

即便这种特殊的伏击战,红军机枪的火力还是要持续的,机枪的子弹也是比较多的,伏击期间可以大量射击,作为火力支柱。红军也特别注重轻机枪手的培养和训练,说明他们也是知道火力的作用,只是客观实在缺乏弹药而已。

很多作战,红军其实也耗费了不少子弹。

比如红军长征期间,攻打甘肃腊子口鲁大昌的区区2个营,就消耗了3万多发子弹!!!

鲁大昌的部队利用碉堡和重机枪封锁腊子口山道,红军没有其他办法,只能使用强大火力将其重机枪压制,然后派步兵冲上去强攻。

如果红军火力不能压制敌人重机枪,步兵冲上去就等于送死。

当时红军机枪手回忆:趁着暮色,我看见木桥两头的碉堡和附近几座炮楼里隐隐约约闪现出微弱的灯光,看清楚了碉堡和炮楼上的窗口射口,我知道,每个射口和窗口都架着机枪,正瞄准我们的方向。敌人居高临下,我们稍有失误就可能前功尽弃,伤亡巨大。

当前面的连队败退下来的时候,杨信义就命令我和其他几名机枪手,分别对准腊子口上的碉堡和暗堡口射击,我们瞄准轮番扫射,子弹像下雨似的倾泻在敌阵地上。

这时,敌人的一个射击口开始不断地向我们这边扫射,只听得子弹簌簌飞舞的声响,子弹打在岩石上胡乱飞舞,溅起一串串火花。我隐蔽在一块大岩石旁边,子弹贴着我的头顶上飞来飞去,溅起的岩石碎片直砸在我们的身上,钻心地疼痛。我们打了一阵,敌人的炮楼和碉堡却丝毫无损。原来,敌人的碉堡和炮楼都是巨大的岩石做成的,冲锋枪、机枪子弹根本打不穿它,而且从河沟里向上扫射,很难打进敌人的射口。相反,敌人的机枪却异常猛烈地向我方阵地扫射,几个机枪手被敌人的机枪击中牺牲。

我不得不停止扫射。

战斗中,六连连续发动了6次冲锋,都被敌人凶猛的炮火压制下来。这时,杨成武指示六连停止进攻,所有战士隐蔽撤退。

最终红军消耗了3万多发子弹,缴获的枪支和子弹极少,而且都是甘肃土造的不能使用。


萨沙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作为一个懂一点军事的历史爱好者,史论纵横将从枪械发展的角度来看看在战场上枪械的命中率问题。

关于战场上平均几万发子弹才能打死一个人的数据,纵横是没有方法和能力去统计的,因此大部分数据都是从一些网文中提取出来的,权威性肯定是存在问题的,如果在文中有质疑,欢迎大家补充数据,说明统计方法和出处。

提取数据如下,第一次世界大战,平均消耗1万发子弹,击毙一名敌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平均消耗2万发子弹,击毙一名敌人;越南战争中,击毙一名敌人需要消耗12万发子弹,在阿富汗以及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消耗60亿发子弹击毙了2.4万人,也就是25万发子弹击毙一名敌人。

也就是击毙一个人,从一战到伊拉克战争,子弹消耗增长了25倍。

由此可见,在战争中命中率是如此之低,而且呈更低的发展趋势。

冯导的电影《芳华》中有一个战斗的场面,十分混乱,啥也看不到,就是一顿突突,我想这才应该是真正的战争场景吧!那种把敌人放进了才开枪以增加命中率是二战时期,缺少子弹,没有办法的办法,在抗战中,我军有的部队平均只有四发子弹,当然是能省着点就省着点了,把敌人放近了再打,实际上是用生命在增加命中率。

在《亮剑》中赵刚用三八大盖五百米开外给日军来个爆头,可见日军也是傻的够可以了,在步枪有效射击范围内,竟然连掩体都不找,大摇大摆的等着你爆头,而赵刚爆日本士兵头的时候,日本士兵竟然不知道爆他的头。

真正在战场上,往往并不是在有效射击距离内射击,正常来说,在枪械差不多的情况下,在有效射击距离内,只要瞄准射击,命中率还是挺高,但是,除了我军之外,别的国家都秉承一个道理“人命比子弹更珍贵”,士兵不会等到看到敌人再开枪,当你看到敌人的时候,敌人也发现了你。

只要知道几点钟方向有敌人,就往那个方向突突,在战场上如果枪械的射击有效射击距离是200米,那双方的交战距离必然在大于200米外的位置,至于说到短兵相接,拼刺刀是不可能的事情,更多的情况下,是有效攻击距离外的枪械对射,等到重火力到达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攻击。

当然,这也不是瞎乱放枪,用术语讲这叫“火力压制”,将敌人压制在一个位置,就是胜利,在战斗中,无非是一方想冲过来,一方不想让对方冲过来,通过密集火力压制,让对方无法还手,从而完成突击的任务或者防守的任务,想要人不遭罪,那就子弹遭罪了。

如果,攻击的一方急于拿下防守的一方,可能就需要付出点代价,让防守方的子弹命中率提高一点了。

从另一方面来说,枪械也是从精准度向快火力方向发展,在一战之前,枪械要求就两个,打得远,打的准,至于打的狠不狠都是次要的,可以说拴动狙击步枪是这个时期的主流武器。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对枪械的要求就是,简单说就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更短的时间内打出更多的子弹。枪械发展的重点是自动步枪、轻重机枪、冲锋枪,乃至突击步枪,在牺牲枪械的准确性的同时尽可能提高发射的速度。

考虑子弹价钱的,基本都是军工实力比较差的国家,随着各国军工实力不断增强,子弹已经不是问题了,在未来战争中,步兵的作用也会发生变法,以前可能需要步兵去完成击毙任务,以后可能只是侦查敌人,所以,步兵能打死的人可能越来越少。


史论纵横


★马克思早就指出的:“暴力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力。”传统战争是不计成本和代价的。古往今来,不惜一切代价赢得战争胜利是发动战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们奉行的首要原则,在这样的原则引领下,战争耗费是不受限制且很难控制的。有资料显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平均毙伤1个敌人需消耗子弹2000发以上,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上毙伤1个敌人需消耗子弹5000发,盟军平均1万颗子弹才打死一个敌人。美军也统计过在越南战争中的子弹消耗,要平均4000~5000发子弹才能打死一个敌人。在阿富汗战场上和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消耗的子弹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平均每25万多发子弹才能打死一名武装分子。以至于美国的军火制造商无法满足驻阿、伊美军的弹药需求,美国不得不从别国进口子弹。


胜算老兵


听起来可能有些骇人听闻,但是根据美军的统计在近代的战争中消灭一个敌军需要用五万发的子弹,五万发是什么概念呢?一般来说用来扫射的机枪的射速为一分钟五六百发,如果一挺机枪连续的射击,打出五万发的子弹大约需要100分钟,这样换算之后大概也知道了五万发子弹是什么概念了,这么多的子弹打了半天才死了一个人,就效率来说的确有点底下了。



对于军人来说,每个人要求都是争取每一颗子弹就可以消灭一个敌人,但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根据美军的统计,就是极其高效的狙击枪也平局需要1.7发的子弹才可以消灭一名敌军,可见在一场战役中实现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军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就算是用来精准打击的狙击枪也做不到,那么五万发的子弹才杀死一个人到底真实不真实呢?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那就是普通的子弹除了狙击枪等以外的精准打击都是用来火力压制的,在很多电视剧中,就算是没有看到人,都会放几枪,目的就是起到打压作用,防止敌人冲的太快,所以在战场上浪费子弹是很真实的事情,尤其是使用机枪的过程中更加如此,有时候四五挺的机枪在持续的扫射下还杀不光一个几百人的冲锋。



其次就是在战场上真正死于子弹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都是死于炸弹和那些炸弹的碎片,而且子弹这样的东西没有打中要害根本死不了,就像当年的被刺杀的汪精卫,身中了几枪但是都不在要害还不是活了下来,虽然最后是因为一颗体内的子弹没有取出导致旧病复发,至少当年没有直接去了,而且那些在战场上训练有素的士兵来说,只要子弹没有打到要害,还是有很大的希望生存的。



在战场上最致命的是因为炸弹,和那些高速飞起的炸弹碎片,所以当年的日本人就喜欢用那种炮,动不动就先炸一番,其次日本人也很少用机枪,更加喜欢用高精度的三八式的步枪,这样的枪的特点就是射程远、精度高、争取做到一颗子弹杀一个人,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所以自然需要到处节约,不能像美国人那样随意的挥霍。


史中醉


不明白也想说。都说子弹没长眼睛,照这样说战场上几万发子弹才打死一个敌人那子弹真没长眼睛。

说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八路军新四军都用的三八大盖儿,打一枪一拉枪栓。枪的撞针都是有使用寿命的,打了上千枪需要换几支枪?而且没打死一个敌人。照这样下去抗日战争鬼子伤亡千万算需用多少子弹?就我们当时的制造业条件怎么能供上使用枪支弹药?那还不如拼刺刀了!这样下去战争再打八十年也打不完。

说机关枪浪费子弹是对的,它起到压制对方的作用,开枪时都躲起来了所以打不着人费子弹。开步枪子弹也这么费应该是枪口抬高一寸。这样说一些传言是有道理的:你那枪是烧火棍啊。



强歌69363307


这要说到一个战争经济账的问题上。首先,统计一场战斗究竟打出去多少弹药本身就是一个糊涂账,通常基层官兵就是一个笼统数,然后再汇总。这个数据本身就没有精度可言,只能拿来考量战术水平,指挥水平的一个侧面数据。然后再是投入,一个国家对一场战争投入了多少弹药,不管这场战争打赢打输了,从军工厂登记装车送到战场去的弹药的数据是相对准确的,不管这批弹药是打死敌人了,是火力覆盖,火力掩护消耗了,或是运输途中损失掉了,提供给友军、伪军、游击队了,被敌人缴获了,被调皮的士兵拿去打兔子了,打地面儿逼着俘虏跳踢踏舞了,被拆了拿火药生火了,或者是战打完懒得花钱运回去就地处理了等等等等一切可能都统称为战争投入成本!算大账目,站在国家的高度来看,就只是我为这场战争一共生产和准备并且投入了多少弹药,凡是投入进去的没有收回来的都叫做战争消耗,生产了,购买了还未送到战场的都属于发动战争的成本!投入战争的弹药可能运输中,保存中,或者被殉爆而消耗了百分之十,打覆盖,战术压制,恐吓射击消耗了百分之五十,正儿八经正面冲突消耗了百分之十五,日常警告枪,毙俘虏,打兔子调戏战俘等无聊用途可能又消耗了百分之五,组建或武装友军,伪军等消耗了百分之十,最后战打完了还剩百分之十懒得拖了就地处理了。最后站在国家层面算账就是拿这百分之百除以毙敌总数、得出的结果就是战争成本。并不是实际性价比,真的打一场战你要打几万发子弹才打死一个敌人,那这战真的不用打了。


9999的爱情


战场上,并不是每一个兄弟,都叫“顺溜”!

因此,在战争中,想要做到百发百中是很难的,即使是打中了敌人,也并不代表就能将其击毙!

有人就曾做过这样一个统计:说二战中,欧洲战场上,平均一万发子弹才能击毙一名敌人;而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要二十万发子弹才能击毙一名日军!

中国战场上,由于受到物资匮乏,后勤保障吃力等因素的困扰,中国军队打不起欧美国家那种富裕仗,因此,中国军队更讲究节约,尽量做到少浪费子弹,多击毙敌人!

统计下来看,中国战场上,要击毙一名日军,也要耗费近四千发子弹才行,因此“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只能是军队用来严格要求自己的目标而已,真正想要做到几乎是不可能的!

毕竟,并不是每一个兄弟都叫“顺溜”,而就算是二战时美军最顶级的狙击手,要击毙一名日军,也要耗费一点三颗子弹才得行!

其实在战场上,大部分的火力是用在了火力压制上,想必非洲部落间打仗的视频大家也见过不少,那就完全是随缘枪法,气势上压倒敌人先!

而如今的叙利亚战场,想要击毙一名敌人,子弹的耗费量更是在近二十万颗之多,因此,打仗其实就是在烧钱!

如今的战场上,几乎连敌人的影子都看不到,开枪射击更多的是进行火力压制,运气好了还能看见敌人的影子,但是即使是击中对方,也不一定能将其击毙,或许就是个重伤!

所以一场战争过后,伤员的数量,可能比死亡的人更多,这也导致想要击毙一名敌人,要耗费的子弹数量增多!

这是一个大的范围来看,而小范围来看,确实是有节约的,比如二战时中国的游击队,其子弹的命中率和击毙率就更高!

因为二战中,中国的游击队补给更为困难,也就是开局一把刀,装备全靠抢,因此,战士们对每一颗子弹都倍加珍惜!

那时候的条件是真的苦,为了能够尽可能的击毙敌人,战士们不得不将敌人放到更近的距离才开枪,无形中也增加了自己被击中的危险性!

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革命先辈们还是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战斗的胜利,虽然不是每一个兄弟都叫做“顺溜”,但每一个兄弟都叫不怕牺牲的中国军人!


汶与川


我是东斯坦因,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尽最大努力详尽透彻的回答每一道问题。(当然有时可能篇幅有点长)。希望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上方的“关注”。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平均消耗1万发子弹,击毙一名敌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平均消耗2万发子弹,击毙一名敌人;越南战争中,击毙一名敌人需要消耗12万发子弹;阿富汗以及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平均25万发子弹击毙一名敌人。

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这个数字如此庞大,为什么战场上平均几万发子弹才能杀死一个人?

首先,统计里的弹药量是包含了训练消耗和战场消耗的总弹药量。一名新兵从入伍到能上战场需要进行很多的军事训练,其中就包括射击打靶训练。

说的简单易懂点,就是咱们玩第一人称射击类游戏,你想要从菜鸟练到电竞职业选手,那肯定要经过无数局游戏的磨练,游戏局数你也许可能记着,但是打了多少发子弹那就没数了。

其次,根据统计资料显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平均消耗1万发子弹,击毙一名敌人;阿富汗以及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平均25万发子弹击毙一名敌人。从一战到伊拉克战争,子弹消耗增长了25倍。

这里面步兵武器的发展,自动武器不断普及,有着主要贡献。百余年时间,枪械也随着科技的发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比如,玩吃鸡,98k打一发子弹后,想要再打下一发子弹,需要拉一次枪栓;这个时间做够拿突击步枪打出一梭子子弹了。现在士兵几乎人手一把的突击步枪,射速就超过一战、二战时期步兵的主要武器栓动步枪的几十倍。

而且在枪械发展日新月异之时,步兵面对的战场环境却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依然是你拿着枪与敌人对射,要么你打死敌人,要么敌人打死你。战场环境没变,但是步兵枪械的射速更快了,原来打一发子弹的时间,现在打几十发子弹,子弹的消耗当然会成几何倍数增长。


其三,士兵单兵防具不断发展。一战,二战时期,哪怕是最财大气粗的美国,给单兵的防具也不过一顶钢盔而已,士兵身上穿的都是没有任何防御能力的普通军装。再看看现在士兵的单兵防具,头上的钢盔已经被防护更好的凯夫拉头盔取代;身上单薄的普通军装外面套上了厚重的防弹衣。

原来一枪就死的敌人,现在装备了三级甲。一枪打不死了,得多打机枪才行。

其四,医学的发展使很多原来不治的伤员,可以活下来。例如,二战时,很多伤员死于伤口感染,而当时最好的抗生素消炎药青霉素(盘尼西林)不但价格高昂,产量也不多,满足不了战争的需求。1944年2月29日,苏联瓦图京大将在乌克兰视察时,遭到乌克兰民族主义游击队伏击,身负重伤,后伤口感染,结果因为没有青霉素,最终导致这位名将不治身亡;这还是苏联有大将军衔的高级将领,普通士兵的待遇就可想而知了。在中国,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因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感染,并转为败血症,最后医治无效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

现在,比青霉素更好抗生素早就被研制出来,而且价格低,产量足,大大减少了伤员死于伤口感染的死亡率。

现在枪械射速高火力猛,可是士兵的防御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受伤后医疗保障也更加先进。当所有条件综合起来,战场上平均几万发子弹才能杀死一个人也就不奇怪了。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非常欢迎大家来吐槽!!!


东斯坦因


战争打的就是钱,而在现代战争中,最不值钱的武器就是子弹。

自从战争进入热武器时代,战争的模式和战术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火器的发明和营运,大大的增加的战场的杀伤力,但同时也增加了战争的成本。

所有的战争都是打的经济,钱多有钱多的打法,钱少有钱少的打法。

在抗日战争初期,无论是国军还是共军都是资源缺乏,弹药不足的,如我八路军一个标准战士的弹药装备每人只有三至五发步枪子弹,要哪这点家当去上战场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如何来规避这个短板呢,就只有进行近身肉搏战了,这就造成了我军很大的伤亡。

据统计,一战期间每杀死对方一个士兵需要1万发子弹,二战期间就需要2万子弹,而到了近代的伊拉克,阿富汗战争,杀死一名士兵则需要20万发子弹。

这种不断上身的子弹消耗并不是因为枪械的精准度不够,而是战场战术的需要,以及各个战争国家经济实力的发展所至。

在近代战争中,双方的器械是越来越精良,士兵装备也越来越强悍,在绝对生死的战场上,谁能占据主动权,谁就多了胜利的把握。而主动权的基本占据就是火力的强大,从步兵战斗来看,对方阵地上承受越多的己方火力,己方才能掌控主动权,于是大家都可劲儿的开枪。

随着现代战争的日益发展,军事器械的日新月异,利用子弹来压制战场火力已经不是最佳的选择了,强悍的国家会使用远程炮火、导弹、飞机轰炸等手段来争取战场的主动权,这样的成本就比子弹高得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