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用一句話形容你是農村人?

鄉村大山楠楠


不栽八月秧

每到七月,正式放暑假之後,水田裡的稻子就金黃金黃的了。它們在夏日的晨曦中,在黃昏的夕照裡,站成一幅最美的剪影。

我勤快的婆婆總是在某次吃完晚飯,一邊輕輕搖著蒲葵扇一邊宣佈:“明天起早點割穀子,都七月好幾了,老話說,不栽八月秧,不栽八月秧,我們家要趕緊雙搶了。”

初嫁夫家,不明白雙搶是個啥。婆婆認真地為我解答:“農村人不能連雙搶都不曉得。雙搶就是搶時間收割黃了的穀子,搶時間將秧苗插到地裡去。”

婆婆也不嫌棄我什麼農活都不會做,親自拿來割穀子的鐮子,在明亮的月光下,要手把手地教我。看著彎彎的長滿鋸齒的鐮,彷彿它已經割在了我的手指頭上一樣讓我害怕。

“這有什麼好怕的?它不會咬人,只要你把它拿好。”說著就教我如何正確握鐮。

不巧的是,第一次割谷我就割傷了小手指。婆婆也不斥責我,趕緊替我包紮好,吩咐我回家帶娃做早餐。

收割完穀子整完地,家家戶戶才趕急趕忙地插秧。插秧是個特別累的活,再會插的人一天也插不了多少。每逢這時,都會自由組合,互幫互助。今天我幫你家插,叫幫工。隔天你幫我家插,叫還工。

我們家,我婆婆是個插秧能手,全生產隊的人都特別瞧得起她。她插得快,插得好,插完東家的,說不定還會幫西家趕“報工”——插一會。她從來不惜力。

我們家的水田是一老大塊——三畝八,千平方的。每次插秧,沒有十來個人一天插不完。每逢我們家插秧,我父親就會很早趕到我們家水田邊,坐在田頭抽完支把煙,我公公婆婆才領著一隊人馬到。

那時候,我不懂父親為啥起那麼早來幫忙,他總說,趕秋要趕快,不栽八月秧啊。如今,回憶起來才明白,父親那是心疼不會農活的女兒我啊!許是因為父親的幫忙,婆婆只安排我在家帶孩子做飯吃。

農村現在還有“不栽八月秧”的說法嗎?早就沒有了!大家早就改種兩季稻為一季了。而且,自從實現農業機械化,收割稻穀,插秧差不多都用機器了。

日子是愈來愈好了,可是,心疼女兒我的父親卻早就不在了。我的婆婆年近七十,可勤勞能幹的她卻呈現出老年痴呆的症狀!

記憶中,月光下熱情教我割穀子的婆婆,晨曦中坐在我家田埂上抽菸的父親,都成了我心中最美的剪影。


阿蘇詩文


我全家的戶口本、身份證上面的地址是某某村某某組某某號,這還不能證明我是農民嗎?



即使我們已經在縣城買了房子,但我們的戶口還在鄉下,我們家的親戚很多都還在種地。我家雖然沒種地了,不過我們還有田,有山,並且引以為豪。每次在城市裡看到茶油賣得那麼昂貴,我都會炫耀這玩意我們不愛吃。

每次在豬心湯了舀到蓮子,我都會調侃朋友太小氣,在我們鄉下,我們都是整鍋整鍋的喝不完。

每次去朋友家玩,看到他們把多肉當寶貝,我就會說,這個農村很多啊。我告訴他們,深山裡經常能挖到一些蘭花,味道很香。農村的梔子花雖然沒有盆栽裡的那麼多花瓣,但香氣卻更加濃郁。

朋友花錢送孩子去學游泳,我說,你該把孩子送去鄉下,河裡一扔,不用人教自己就會遊了。

作為地地道道的農民子女,對土地總有一股親切感,覺得那種又腥又香的味道特別好聞。


藜嫄與藍色的海


門前結莢的油菜密密實實,樟木樹遒勁的樹冠進行了春天一陣子的新陳代謝,全部換上了嫩綠油亮的新葉。麥苗拔節抽穗,開始孕育帶漿的麥粒。花謝花開各有時,綠肥紅瘦仍依舊。

農家小菜園裡萵筍是長勢正旺,正是採食的當家蔬菜。一畦大蒜已到了下蒜頭的時候,在慢慢抽著蒜薹。瓜秧一排一排,茄秧一行一行。搭架的四季豆利用藤蔓使勁地上爬,準備著開花結莢。好一派富有生長氣息的小園。

天亮了,雄雞在屋後的雞舍打鳴了,把人們從睡夢中叫醒。不多時,晨練的,散步的人慢慢多起來。有獨個兒跑步的從你身邊快速而過,有兩三人一塊在一起邊散步邊閒聊,一副悠閒自得的樣。遠處飄來了動聽優美的音樂,那是帶著音樂播放器的人,放著喜歡的歌曲,邊走邊欣賞。

一夜下蛋的鴨子,被趕下河塘,洗著透涼的澡,紛紛上岸,梳理著羽毛。撿蛋的人看著撿著大麻鴨們下的白而大,綠而圓的蛋,真是笑得合不攏嘴。這是農家最有收穫的早晨。俗話說,春天的蛋好當飯。因為春天雞、鴨、鵝下的蛋不但質量上乘,而且數量又多。

俺這個有著鄉村童年記憶,能種地,能養殖,能把鋤頭,能使鍬的鄉村人士,還是背出了王安石的《書胡陰先生壁二首》:

茅簷長掃淨無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










閒居客一覽


我的老家,在天津靜海縣的農村,喏,那條路的盡頭就是。

每年秋天的十一國慶放假,我常常回老家看看。這時候,秋塘滿滿,蘆葦悠盪,田野裡都是豐收的模樣。

我喜歡看廣袤的田野,地裡的莊稼已經收的差不多了,父親在地頭看見我來,遠遠的高興的向我招手,晚種的向日葵露出孩子般美麗無暇的笑容,我喜歡去地裡撿落下的穀子,爬上樹搖晃樹上沒打幹淨的紅棗,去地裡收父親種下的那些密密麻麻的山藥蛋,還有,晚上坐在老家的院子裡看燈光中朦朧的石榴樹,聽金鈴子在草叢裡鳴叫,還有窗子裡飄出來的親切的家鄉話。抬頭看天,天藍的乾淨,深邃,很多城裡看不見的星星亮亮的,風鈴一樣搖曳著,閃動著,晚風輕輕吹過房簷,有淡淡的果子香草香還有木柴的香味混在一起,讓我久久的沉醉在故鄉的夜裡,幸福的酣眠。

2819.04.20.晚











時光155048490


我是一個農村人,太陽沒出,我就頭戴草帽,肩扛鋤頭,手提水壺和一點乾糧,走向通往山上莊稼地的那條小路。

當然,有的朋友也許不明白,不就是上山乾點活,還要起的那麼早,還拿水和乾糧。

那我現在就來告訴你,因為我家離山上那塊莊稼地太遠,如果起的遲了,走到山上莊稼地,太陽出來了,天氣就熱,幹活就不好乾,。所以只有早起,才能多幹點活。帶上水和乾糧,是為了在山上莊稼地裡多幹點活,路太遠,不可能肚子有點餓就回家,只能在地裡喝點水吃點乾糧,幹到中午12點左右回家吃飯休息。

對我們農村人的作息,你瞭解的多嗎?





唯美天下視覺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農村人總是遭到所謂“城裡人”的唾棄,鄙夷,認為,農村人嗎,土包子,傻佬帽,粗鄙之人,,,,和他們一起交流,玩耍,簡直就是拉低了我們城裡人的智商。

在這裡,我必須承認,我們農村人確實粗魯,沒什麼文化。不像你們城裡人,氣度不凡,彬彬有禮。遇到問題,總是引典據爭,說出個天花亂墜來,爭個面紅耳赤。我們農村人,就很簡單了,對就是對,錯就是錯。

長這麼大,我還是不明白。你們所謂的“城裡人”,憑什麼瞧不起我們農村人?嗯!憑什麼?是文化差異?還是貧富差距?亦或是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就你們,憑什麼優越?狗屁不是。

沒有我們農村人的付出。你們,“城裡人”,早晚完蛋。


日月孑曇花


俺生長在小山村

那裡有俺的父老鄉親

俺是土生土長的農民

一輩子俺也不會忘了祖根

走到那裡俺都是農民

小米飯養育了俺低調的性格

山泉水滋養了俺善良的心

大山撫育了俺的憨厚

村風培養了俺的淳樸

家風培養了俺的孝道

勞動培養了俺的勤儉

春天讓俺學會了耕耘

秋天讓俺懂得了收穫的不易

冬天讓俺懂得了珍惜

夏天磨練了俺的浮躁

上輩人的故事讓俺懂得了知足

鄰里之間的事情讓俺懂得了奉獻

俺是老老實實的農民

俺只會踏踏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

無論走到那裡

俺都是本本分分的農民

俺和毛主席他老人家一樣

熱愛自己的祖國又熱愛自己的人民

讓俺這農民喊一聲

人民萬歲毛主席萬歲

俺是老老實實的農民

俺是地地道道的農村人



幸福居士墨韻齋王雅欣


“早拿糞篼中拿鍬,晚上就著油燈剝豆角”。這就是說,清早起床就拿著糞篼去拾豬牛屎;中午飯前飯後就扛著鐵鍬去剷土燒火糞;晚上一家人就點亮煤油燈剝豆子。這是兒時媽媽教我們唱的兒歌。歌詞冒著濃濃的鄉村氣息,是最“接地氣”的原汁原味農字號歌聲。這歌聲,唱出了農家生活的節拍,唱出了農民快樂的心聲。

我們兒時就是這麼做的。清晨起來,立即下床,拿起糞篼和扒兒到村頭屋場上去拾豬牛屎,那時對豬牛糞特別喜歡,每看到一垛糞,比現在撿到一筐蘋果還高興。每天早上把村頭屋場全跑遍,大約個把小時,一筐糞基本上就滿了。扛著那滿滿的一筐糞,喜滋滋,甜蜜蜜地在父母面前“擺功”,父母也是笑哈哈,樂悠悠地給予“獎賞”,給我一把蠶豆和花生,這個憑自己勞動換來的東西吃得真香甜。

媽媽一邊抓豆和花生給我,一邊對我說,那糞是蠶豆和花生的糧食,這些作物就靠它開花結果。不給它們糧食吃,是長不大,結不了果子的。就像人一樣,沒有糧食吃就會餓死。聽著媽媽的話,我漸漸地懂得了肥料的重要性,也對豬狗糞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每當拾起一垛糞,總覺得那不是髒東西,不是臭味,反而是一種說不準的好東西,第二天起得更早,拾糞勁頭更足,撿起的豬糞更多。

中午,我們兄弟放學回家,又急急乎乎地拿起鐵鍬去村頭的地壩邊剷土,把它一塊一塊地翻曬乾,再團攏在一塊燒一場火糞。那火糞用土砌成長方形土堆,中間鋪上黃草,黃草內卷著幹牛糞餅,中間是實的,兩頭是空的,張開出氣冒煙,一場火糞大約要個把小時才能弄成,後來從兩頭點燃往中間燒,經過一夜的燃燒,裡面的燃燒物全部變成了灰燼,那似墳的土堆憋下去了,裡邊的土也燒黑了,說明這場火糞燒的很成功,最後把那堆燒黑的土拌細撒到農作物的根部,促使作物更好地生長。

晚上,我們一家人拿起板凳馬兒,圍坐桌旁,就著撲閃撲閃的煤油燈火剝蠶豆,那些新摘下來的蠶豆角,很脆,兩手一瓣,裡面幾兩三粒圓鼓鼓、鮮嫩嫩、水靈靈的豆子就跳出來了。全家人七手八腳,不一會兒工夫,一篩子鮮豆子就剝成了,晚上剝好攤開,清早趁太陽曬,曬個天把時間,那豆子就變堅硬了,用鐵鍋炒著吃,吃得響響的,肉質鮮鮮的,真有味道。

這就是我們農家一天的生活。這生活,自在,繁忙,恬淡,快樂,雖然生活很清苦,但充滿著歡樂,這歡樂是而今的“農家樂”無法比較的。

我始終懷念那種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田園氣息,農家生活。為什麼?因為我原本是個農民……





老孫遁世無悶


朋友你是否來過我的家鄉農村?你可知道流傳已久的民謠關中八怪,它們,它們分別是,油潑辣子上等菜,凳子不坐蹲起來,麵條像褲帶,鍋盔像鍋蓋,帕帕頭上帶,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秦腔不唱吼起來。

今天和朋友分享一下,關中八怪之一的美食,麵條像褲帶。每當中午十二點左右,不論你是推車賣菜的,下鄉旅遊的,走親訪友的,只要你從我們家鄉小院門前經過。便見門前老香椿樹下的大爺,大叔,有的蹲著,有的站著,手裡端著一老碗寬長面,拌的是香噴噴的香樁,調的是紅紅的油潑辣子。你不能用眼直接看,看了後怕你垂涎三尺。最好用眼瞟一下,瞟了後你都會涎水欲滴。你再看用筷子挑起的寬長面,綠中帶紅,紅中帶綠,綠中泛白。用兩個字形容,香,饞。


松鶴延年5016


精準扶貧,是新農村建設的一項偉大變革。

本人出生於西北最貧窮的省份,所在縣城也是國家級貧困縣。從小時候開始,國家就開展了一系列扶貧政策,但是效果並不明顯,沒有達到政府的預期目的。為什麼尼?

首先是所謂扶貧的人只是流於形式,根本就不曾下過村,不瞭解實際情況,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農村人力、智力貧窮的情況。

其次是依賴於物,僅僅任務貧窮是物質的匱乏,因此各種社會各地捐助的衣物,救助金等發放到位,就視同扶貧工作的完成。而脫貧的新農村建設,用我爸的話說,是刷出來的新農村(房子裡面其實破敗不堪,外面用大白粉刷的光鮮亮麗)。

最後,不可持續。物有用盡時,沒有自我造血功能的村集體,是很難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也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脫貧。

因此,作為農村的我,特別關注精準扶貧這項農村重點工程。事實也證明,這項工作意義非凡,隨著一個個村集體合作社的成立,農民能夠將傳統的農業生產活動,逐步融入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洪流中去,以此來獲得可持續和更高的價值收益,更好的實現物質財富的滿足和生活水平的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