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宮干政”縱橫談(下)

——談古論今話管理之五十七

在中國古代,由兩種勢力把持朝政而形成的專權局面的一直被史學家們認為是政治管理上的失敗,一種是作為皇室奴才的宦官勢力的專權;另一種是後宮的皇親外戚專權。一旦宦官勢力或外戚勢力把持朝政,便會架空皇帝,專權擅政,搞亂朝政,以至於使朝廷失去了基本法度,進入了朝局的昏暗時期。值得注意的是,外戚專權往往與後宮干政密切聯繫在一起,因為外戚專權通常是在皇帝年幼時,或在皇帝缺乏理政能力的情況下發生的,當皇帝沒有辦法維持正常的朝政,即治國理政的機制無法正常運轉時,後宮往往起著輔佐甚至代理皇帝理政的作用,而後宮的太后、皇后或妃子畢竟勢力畢竟單薄,她們必須有依靠的力量,而最好的依靠力量便是孃家的家族勢力,即外戚力量,而外戚力量也會乘機崛起,所以,沒有後宮所起的靠近皇帝,輔佐皇帝,甚至代理皇帝理政的的作用,外戚便沒有可能實行專權。

如此一來,外戚專權,實際上是源於後宮干政,後宮的孃家勢力由於後宮的作用而能升官居要職並把持朝政,所以,外戚與後宮常常是架空皇帝的聯合力量,後宮臨朝聽政,獨攬朝綱,而外戚專權跋扈,排除異己。歷史上,外戚專權最典型例子之一便是東漢的外戚梁冀,梁冀的姐姐梁妠是漢順帝劉保的皇后,漢順帝去世後,漢衝帝劉炳繼位,梁妠被尊為皇太后,從此開始臨朝聽政。漢衝帝去世,梁妠與梁冀擁立漢質帝劉纘繼位,梁妠繼續把持朝政。而因為有專權的姐姐梁妠作靠山,梁冀在朝中不可一世,有一次漢質帝劉纘在朝會時指著梁冀說:“此為專橫跋扈將軍也。”梁冀對此懷恨在心,不久他將漢質帝毒死,改立劉志為帝,是為漢恆帝,而梁妠繼續臨朝聽政。西漢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十分忌諱後宮干政,採取積極措施來防止,可是,不幸的是,到了西漢末和整個東漢時期,後宮干政的現象頻現,時間很長了,東漢有“六後干政”,而東漢王朝也因後宮干政而導致了外戚與宦官的激烈爭鬥,最終使東漢王朝走向滅亡。

後宮干政、外戚干政和宦官干政在大多數情況下都造成了朝政的腐敗,因為這三種干政之所以能產生,其主要原因大都是皇帝年幼或懦弱無能,而皇權旁落造成了各種勢力爭權奪利,陷入了激烈的爭鬥之中。同時,朝局混亂,管理失效,內損嚴重,朝政荒廢,王朝自然也就開始衰落。與此不同,在中國歷史上,強勢的帝王,如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明太祖、清聖祖等,在其所主政時,是絕對不會允許後宮、外戚和官宦這三種勢力干預朝政的。比如,西漢的竇太后是很有智謀很有治政能力的,但是,在漢武帝主政之後,她便選擇以明哲保身為主,不再像以前那樣干政了;再如,清代的孝莊皇太后,也是很有智慧很強勢的太后,但在清聖祖康熙主政之後,孝莊太后也就退居幕後,不再幹預朝政了。所以,有為的皇帝是絕對不會允許皇權旁落的,更不會容許被當成傀儡作擺設。所以,在中國歷史上,一些強勢的君主,深知外戚專權對皇權的巨大危害,也知曉外戚專權與後宮干政有極為密切的關係,於是,君主們想方設法阻止後宮干政,他們所採取的有些措施,甚至是非常殘酷的,殘酷得駭人聽聞,讓人難以接受。

“後宮干政”縱橫談(下)

孝莊皇太后與康熙劇照

在中國歷史上,為了阻止後宮干政,皇帝和大臣們想出了各種各樣的措施,下面,舉出幾種有代表性的措施進行分析。

第一,採取不立皇后的措施,防止皇后權大而干政。

古代宮廷中,常常是嬪妃很多,而通常情況下是確立一位皇后,由她來管理後宮,維護後宮的秩序,同時,也讓皇后在道德禮儀方面起表率作用,能以母親般的愛來關愛天下百姓,這就叫“母儀天下”。後宮的皇后掌權的設置本來是很好的,是有合理性的,但是,後宮並非清靜之地,後宮與朝堂一樣,是“權力場”的一部分,即便是後宮,也依然避不開角逐與爭鬥。皇后之爭成了朝廷政治鬥爭的一部分,而當皇后掌控了內宮的權力之後,就不僅僅是擁有了管理內宮的大權,而且,因為與宦官,與朝臣,特別是與外戚的密切關係而對朝政大局產生影響,有時,這種影響是很大的。當皇后與外戚聯手而干政時,皇后執掌後宮的權力便延伸到對於朝政的管理,形成皇后專權的局面。所以,在歷史上,有一些皇帝便堅決不設立皇后,使後宮沒有專權的皇后,避免皇后因權力過大而干預朝政。

比如,秦始皇在他主政之前,他的生母趙姬曾淫亂後宮,與權臣(如呂不韋)的關係不清不楚,與嫪毐私通並有私生子,且傳言嫪毐要以私生子取代嬴政,這些對於秦始皇年輕的心理的刺傷是很大的,所以,秦始皇或許對太后很反感,從他主政後一直到駕崩,他都沒有立過皇后,這或許就是為了避免出現像趙姬蓄養嫪毐引起造反的事再出現。

再如,唐玄宗擊敗了太平公主之後,開啟了“開元之治”,政績相當不錯,可是,後來他萬般寵愛楊貴妃,沉溺於詩樂和愛戀之中,並重用外戚,導致唐朝開始轉向衰落。而唐玄宗有一樣措施值得注意,即,他儘管十分寵愛楊貴妃,但他卻始終沒有立楊貴妃為皇后,這或許是他感受到他的原配王皇后干政可怕之處,所以,他對後宮干政一直心有餘悸!

“後宮干政”縱橫談(下)

唐玄宗與楊貴妃

其實,唐玄宗後來沒有確立皇后是有理由的,在他前後,唐朝一直有比較嚴重的後宮干政現象,唐高宗李治執政時,有武則天皇后干政;在唐中宗李顯執政時,有韋皇后干政。後來,在唐肅宗李亨執政時,有張皇后干政,這些皇后或者勾結外戚,制約皇權;或者覬覦皇權,拉幫結派;或者假傳聖旨,攪亂朝局;或者試圖改變立嗣,圖謀專權,她們都以皇后的高貴身份干預朝政,讓作為皇帝的夫君在朝局中處於被邊緣化的地位。皇后干政所產生的危害讓晚唐的一些皇帝採取了不立皇后的措施,這也成了維護皇權專制的一種重要措施。

第二,採取禁止生母撫養的措施,隔斷生母對皇子的影響和控制,避免因母以子貴而出現後宮干政。

在古代宮廷裡,皇后或妃子是否能生下皇子是天大的事,一旦能生下皇子,留下了皇室的血脈,皇子的生母的身份立即能得到提高,而若皇子成了太子,在律法是他便是未來的皇帝,如此一來,太子的母親便因“母以子貴”極大可能成為未來的皇太后。所以,皇子一出生,其生母便開始擁有了潛在的權力,極有可能在未來掌控後宮,並進而干預朝政,也有可能引來外戚干政的嚴重後果。所以,在古代一些朝代,便實行了一項很不人道的措施,即禁止皇子的生母撫養其親生子,皇子一出生,便交給其他后妃來撫養,以此來隔斷生母對皇子的影響和控制,避免將來因母以子貴而造成後宮干政的局面形成。

清朝時,在後宮就一直實行皇子脫離生母撫養的措施,清代的絕大多數皇子,一生下來,便要離開其生母,被別的后妃抱去撫養,這能有效的防止生母對於皇子的控制,同時,能讓後宮的後、妃的力量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貴為皇子的生母,也就不會有那麼大的權力,這對於維護皇權專制統治是比較有效的。不過,這種讓皇子與其生母隔斷的方式,剝奪了母子之間天倫之樂,無情地讓血親母子分離,這是很不人道的。為了專制統治而犧牲了人倫常情,這樣的政治制度不是好的制度,而是不合理的制度。

第三,採取民間選妃的措施,杜絕皇室子孫與權貴聯姻,限制後、妃、嬪的出身條件,避免外戚干政的現象發生。

古代封建社會,婚姻講究“門當戶對”,皇族與權貴聯姻是最常見的事,這也常常是皇權專制體制下強強聯盟的重要手段。所以,年輕的皇帝經常被皇室安排與朝中威權顯赫的文臣武將的女子聯姻;或者與當時的豪門世族聯姻,其目的在於鞏固皇權,維護皇權的專制統治。但是,事情往往有兩面性,當皇帝強勢時,皇后孃家的權臣或豪門成了進一步強化皇權的重要勢力,但是,當皇帝幼小或懦弱時,皇后或皇太后孃家的權臣與豪門便極有可能助長後宮干政,從而演化為架空皇帝的後、妃聯手外戚專權的局面。所以,皇室與權臣或豪門聯姻,對於皇權專制來說,未必是好事,反而常常是壞事。因此,歷史上就有皇帝採取了從民間選妃的措施,其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後宮干政或外戚干政。

比如,明初朱元璋在為皇室子孫選姻親時,就是採用了從民間選妃的制度,極力限制後、妃、嬪的出身,禁止與權貴家族的女子聯姻,竭力從源頭來遏制後宮和外戚在朝中干政的苗頭出現,從而杜絕後妃干政和外戚篡權。朱元璋的這種方法不失是一種好方法,明朝出現後宮干政的事例不多,倒是宦官干政的事例很不少,朱元璋禁止宦官干政,但永樂帝破了這條戒律,宦官專權的現象不少,而且,沒有外戚力量的制衡,宦官就更加專橫跋扈。

“後宮干政”縱橫談(下)

朱元璋劇照

第四,採取“立子殺母”的措施,防止後宮干政的現象出現,只是其措施太殘酷了。

古代宮廷裡通常狀態是“母以子貴”,皇子封王,特別是被封為太子,或當上了皇帝之後,其親生母親便飛黃騰達,成了太王妃,太子妃,或皇后,於是,地位提高了,權力也大了,當然,也很可能權力慾也隨之膨脹了,於是,便萌發爭權的念頭,接著便會有後宮干政的現象出現。為了防止出現後宮干政,有的朝代的皇帝,比如漢武帝,索性採取了殘酷的措施,推行“立子殺母”的制度。

漢武帝年輕時經歷過竇太皇后操控朝政,經歷過受母親的孃家一族勢力掣肘的事,而且,再往前看,有漢初的呂后干政,有秦朝秦始皇生母趙姬淫亂後宮等事例,對他來說,教訓是很深刻的,所以,當漢武帝駕崩前,他便下旨將太子劉弗陵的生母賜死,這是非常殘酷的,劉弗陵雖繼位成為漢昭帝,但他卻永遠失去了親生母親,而且,他這親生母親一直是漢武帝最寵愛的鉤弋夫人。當劉弗陵被確定為太子時,他的生母趙氏即鉤弋夫人也就註定要被賜死了。鉤弋夫人死後,漢武帝身邊的人曾問武帝:既然立了鉤弋夫人的兒子為太子,為何要讓他的母親去死呢?漢武帝認為這不是一般兒輩愚人所能懂的事,他說:“往古國家所以亂也,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見《史記 外戚世家》)漢武帝的心夠狠的,比唐玄宗還狠,唐玄宗在“安史之亂”兵變時不得已讓寵妃楊玉環被吊死,而漢武帝則親自賜死了自己所寵愛的妃子,作為帝王,很多時候是心狠手辣的。

“後宮干政”縱橫談(下)

鉤弋夫人劇照

之後,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將“立子殺母”的措施立為制度,在北魏的統治時期堅決執行,成了北魏嚴格防止後宮干政、外戚篡權的重要政策,而這一政策有效地平衡了北魏各種勢力集團之間的力量,對於保證北魏王朝的百年延續,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過,這種“立子殺母”的政策太血腥,太慘無人道了,這對於女性太不公平了,皇子的生母僅僅是延續皇家血脈的工具,一位母親,當她的孩子被確立為皇位的繼承者時,她就必須死,這是天大的不公!

歷史發展的事實表明,後宮干政的危害是很大的,後宮干政攪亂了朝局,導致皇權專制統治發生紊亂,中央政權統治機制往往因此而出現危機,並常常伴隨著其他的危害,比如君權旁落、外戚濫權、大臣投機、宦官專權等,所以,依附於後宮干政的一系列政治後果常常是很嚴重的,直至導致王朝的衰亡。那麼,後宮干政的危害到底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呢?下面仔細分析。

第一,後宮干政是對原有皇權專制中央集權的破壞,是對原有的正常統治秩序的嚴重衝擊。

皇權專制的中央集權體制有它的正常秩序,這秩序最根本的一條是皇權至上,皇帝是最高統治者,是中央政府的最高掌權者,“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所有的人都是皇帝的奴僕,朝中大臣,後宮的後、妃、嬪等,也都是臣,皇太后、皇后地位最尊貴,也只是臣子,秩序是不可逾越的。而“後宮干政”之所以有巨大危害,就在於它干擾、破壞了已有皇權專制制度,破壞了統治秩序。皇后干政讓中央政體陷入混亂之中,原來正常運作的統治方式錯亂了,這造成了政局的混亂和管理體制陷入無序之中,因此也導致使統治王朝進入衰退狀態。歷代政治家們都反對後宮干政,就是為了維護皇權專制。東漢的“六後干政”是很明顯的事例,後宮干政導致東漢王朝最終走向衰亡。

第二,後宮干政挑戰王朝的律法,是明目張膽的違法行為,是應該被制止的。

封建王朝有它的律法體系,有它的法制制度,而最重要的律法便是:皇帝是王朝的最高統治者,是不可侵犯的。皇權至上是根本性的法律原則,皇權專制是最基本的法制。而後宮的女子們,包括皇太后、皇后和嬪妃們,她們都只是君主的配偶,對於皇太后或皇后,法律賦予她們的最多隻有管理後宮的權力,而沒有賦予她們管理國家的職權,這即是說,無論是皇太后還是皇后,或者是受寵愛的嬪妃,她們在律法上皆不是政府成員,沒有管理政府機構的任何職權,所以,一旦出現後宮干政,便是意味著已有的律法、法制遭到破壞。後宮干政的女人們是明目張膽的違法行為,是必須被制止的,甚至必須受到法律的制裁。一個國家,一個王朝,如果未能實行法治,如果律法可以隨意踐踏,那麼,這個國家,這個王朝就一定會陷入混亂,就必定會亂了基本的管理原則。而法度如果亂了,王朝走向衰敗也就成了必然。在這個意義上,東漢時期,晚唐時期等,頻繁出現後宮干政的朝局,便是對於依法治國正常秩序的衝擊,是目無君王,是犯上作亂,是違法亂規,是必須被制止的的。

第三,後宮干政會刺激後宮和朝堂中各派勢力的奪權慾望,加劇各派勢力的矛盾衝突,使朝局變得更混亂。

後宮的女人們,即便是皇太后、皇后,本來其所掌控的權力僅限於後宮,而當她們干預朝政時,便越過後宮,把掌控權力的手伸到了朝廷上,肆無忌憚地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力,這便樹立了一個非常壞的榜樣,這意味著任何派系、力量皆可以奪取皇權,因為最不允許掌權的後宮女人們都能掌權了,那麼,朝中文武權臣,外戚,宦官,甚至各地諸侯等,其掌控權力的資格都不會比後宮的女人們差,因而也被認為有資格奪權朝中的權力,如此一來,各派的權力慾更加膨脹,都想伺機搶奪皇權,這便加劇了朝中各派力量的矛盾,如此一來,朝局的混亂也就不可避免了,所以,後宮干政影響極壞,常常是加劇各派勢力矛盾的導火線。

唐朝在武則天之後,各派力量都盯著皇帝寶座,其中,後宮的女人們權力慾更強,比如,唐中宗的韋皇后野心極大,她要學武后,極力想把持朝政,可惜,她有武后一樣的野心和權力慾,卻沒有武后的政治才能,最終在李隆基發動政變時被殺於宮中,並被追貶為庶人;再如,武則天的小女兒太平公主因參與了李隆基等誅殺韋后的行動,清除韋氏黨羽,並親手將李重茂拉下皇位,擁立相王李旦復位,讓李旦成為唐睿宗,所以,太平公主因此功勞而晉封萬戶,成為唐朝公主權勢之頂峰,李旦很多朝政大事都要徵求太平公主的意見。而當李隆基被立為太子之後,太平公主便試圖廢掉他而改立一位懦弱的皇子,同時,他也想方設法控制李旦,後來,李旦禪位給李隆基,自己當上太上皇,太平公主又倚仗太上皇的勢力專擅朝政,與李隆基發生尖銳衝突,太平公主攬權擅政,任用親信,排除異己,極力制約李隆基,直至謀反事敗,最後,被李隆基下詔賜死於她的家中。太平公主想學她母親當女皇,最後,卻被賜死了。這就是權力慾膨脹所導致的後果。

第四,後宮干政衝擊和破壞了封建傳統的政治理念,被認為是對正統仁政學說的褻瀆,常常引發政治觀念的混亂,也讓一些道德敗壞的野心家有了可乘之機,加劇了皇權爭奪的局勢。

在中國古代,歷來正統的統治思想都是堅持仁政學說的,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王權主義確立了一系列的君權專制理念,比如,認為“君權神授”,皇帝是“天子”,是天之子,是上蒼授權來統治世間的;再如,主張皇帝是“天地君親師”的集合體,認為“君父”代表著皇帝是全社會的宗法大家長,“王闢”代表著皇帝是法律和秩序的化身,“聖人”代表著皇帝扮演著與道同體的文化權威的角色等;再如,強調“君尊臣卑”,將“忠”與“孝”高度統一,讓家國一體化等,如此一來,皇帝便成了文化思想的最權威的代表。

而當出現皇宮干政時,王權主義這一切的政治思想觀念都被衝破了,仁政遭到了巨大的破壞,君權非神授了,君(皇帝)不尊,臣(皇后)不卑了,忠孝混淆不清了,“三綱五常”理念遭到了巨大的衝擊,這便引發政治思想的大混亂。原本,王權主義的政治理念約束著思想觀念上有反叛、奪權追求的野心家,而當後宮干政衝破了王權主義的思想約束時,那些權力慾強的有野心的人便紛紛冒出來了,他們伺機爭奪權力,擅權專政,搞亂朝綱,滿足自己的權利慾望,朝廷也就亂了,王朝也開始衰敗。

西漢末,王莽篡權就是很好的例子,王莽是西漢孝元皇后王政君的侄子,而王政君干政衝破了皇權專制的正統理念,為王莽篡奪皇位豎起了榜樣。作為西漢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王莽在篡位前一直裝得很賢良,似乎一直堅持“正統”觀念,他看似為人謙恭儉讓,禮賢下士,而實際上卻是在沽名釣譽,他從來都不遵守什麼正統原則,一直在逐步實現他的政治野心。在漢哀帝早亡、皇權旁落的情況下,王莽乘機竊取大權,於公元8年12月,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佈推行新政,這就成了史上有名的“王莽改制”。可是,王莽這位野心家並沒有成功,王莽統治末期,天下大亂,公元23年(新莽地皇四年),更始軍攻入長安,王莽死於亂軍之中,新朝也隨之滅亡了。王莽的新朝成了歷史上的短命朝代之一,可見,“乘亂打劫”,終究是要失敗的。

總而言之,後宮干政危害性是很大的,歷史上,大多數後宮干政時期,朝局都是混亂的,而所在的王朝也走向衰敗,所以,從正常的政治文明和管理的科學性的要求來看,後宮干政是對正常政治秩序的衝擊,對於政治管理危害是很大的,也是對朝政正常化的破壞,對統治機制的侵害,對於帝王來說,就是應該反對和消除的。

當然,歷史上,也有一些時期,一些後宮的女人們,因為干政而幹出了一些很有成績的事,所以,歷史上皇后們的政治行為,也不是完全沒有成績的。比如,當過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身居後位長達61年的王政君,雖然干政時期專權有其對朝局危害的一面,但她在晚年堅持維護夫家的政治權力,維護劉漢皇家的榮耀,極力反對王莽篡權,為了不讓王莽搶走玉璽,她把玉璽摔破了一個角,這種反對孃家侄子篡權的舉動是值得讚賞的。再如,武則天雖然專權跋扈,排除異己,清除老臣,把持朝政,不可一世,而且生活上也道德混亂,但她在位時,政策穩當,百姓富裕,有“貞觀遺風”之譽,為唐玄宗的開元之治打下了穩定的基礎,武則天的政績還是應該肯定的。再如,清代的孝莊皇太后,對於朝政的干預是積極的,她一生培養、輔佐順治、康熙兩代皇帝,特別是支持年輕的康熙帝除掉鰲拜,平定“三藩之亂”等,對於維護清王朝的政治穩定起了很大的作用,孝莊皇太后可算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他的政治行為是值得肯定的。

“後宮干政”縱橫談(下)

康熙擒拿鰲拜

所以,後宮干政,如果歷史上的具體情況看,也是有一些積極方面的,至少,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讓女士有了掌權執政的機會,僅就這一點而言,也是一種積極性的政治表現。當然,無論武則天、孝莊皇太后等有什麼樣的政治成績,“後宮干政”畢竟是對政治秩序的嚴重破壞,是對於正常法律秩序的踐踏,是對於長期國策的衝擊和危害,也是政治管理的危機表現,是不能容許的,只有對之杜絕才是正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