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几于道——为什么阳明在龙场才能悟道

水几于道——为什么阳明在龙场才能悟道


有人说,阳明属龙,他人生中几件大事都与”龙“有关。

其中,龙场悟道,更是决定了其人生高度。

那么,为什么要在龙场他才能悟道?仅仅是巧合吗?

当然不是。

其实,在龙场之前,阳明便有悟道的机缘,只是那时候,他并未准备好。

《王阳明年谱》中这样说:

十有四年辛酉,先生三十岁。

游九华。

是时道者蔡蓬头善谈仙,待以客礼请问。蔡曰:“尚未。”有顷,屏左右,引至后亭,再拜请问。蔡曰:“尚未。”问至再三,蔡曰:“汝后堂后亭礼虽隆,终不忘官相。”

蔡蓬头觉得阳明未“放下”当官建功立业的志向,此为见道的障碍,所以不愿与之对谈。

于是,阳明又来到了地藏洞:

闻地藏洞有异人,坐卧松毛,不火食,历岩险访之。正熟睡,先生坐傍抚其足。

后再至,其人已他移,故后有会心人远之叹。

地藏洞的异人也未向其传道,反而在他第二次去的时候躲开了。

为什么?

因为,这时候的阳明并未准备好,他心中还是有一个建功立业的梦,而建功立业的前提,是必须要当官。

七年以后,

阳明到了龙场,此时的阳明,所谓的当官建功立业就像是一场梦一样。

此时,他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乃为石墩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

这时候,是阳明的最低点,此时什么功名利禄全都无望了,试问此时还会有“官相”吗?

《道德经》说:“水几于道”。

“道”象水那样从高向低流动,于低谷更加容易感受“道”,于最下处更容易得道。

张良被黄石公几次三番试探,直至确认这个青年确实能谦虚居下,才传道。

假若,阳明当初见到蔡蓬头的时候,只是素衣,也许蔡蓬头能够传道,也未可知。

无人传道,自悟也是一条路。

王重阳造”活死人墓“,躺在其中,终于大悟。

此时,阳明造石墩自誓,也是异曲同工。

终于,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

”半夜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中夜便是天心显露之时。

心中洒洒,无有挂碍。人心合天心,才知道格物致知原来是这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